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陶行知先生曾说:“教育与生活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小学生应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学生“自己的数学”。课本中的数学只是生活数学的一种辐射、提取、概括和应用。课本无非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借鉴的“生活范例”,给我们学习生活数学提供了一种视角,搭起了一层平台,而五彩缤纷的现实生活却蕴藏着许多现实性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材料。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熟知、感兴趣的生活事例出发,以生活实践为依托,将生活经验数学化,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焕发出数学课堂的活力。在教学中,我本着促进学生发展的宗旨,让学生在观察、猜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创造出自己的数学——生活中的数学,回归生活的世界。  相似文献   

2.
【本章概述】 从古至今,数学一直伴随人们.探索宇宙、研究大自然、创造新奇迹……宇宙中的星系、航天英雄杨利伟乘坐的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火箭、我们坐车的车票、我们骑的自行车,无一不说明了数学与我们生活的密切相关.数学无处不在,我们与数学同行.许多有趣的数学问题来源于我们的生活,数学世界又将我们的生活变得充实、丰富.在繁华的都市,广阔的田野,到处都有我们常见的图形和数字,生活中许多奥秘等待我们去探索和发现,生活更为我们数学增添了无限的素材.  相似文献   

3.
现实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数学问题是现实生活化的结果。数学中的许多概念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相应的实例。为此,我们必,页充分挖掘学生生活中的教学资源,把数学延伸到生活的每个角落,让数学真正成为学生充满快乐、激情、幻想与生命活力的生活世界。[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关于初中数学教学目的明确指出:人人学数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特别是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数学.要使学生逐步形成数学创新意识。这就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应更加关注。由于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涉及的面较广.要求我们必须有较丰富的生活经验和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笔者认为.平时多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在做中学,学中做,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5.
我们常说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但总是疏忽了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体验。数学给学生们留下的印象就是做不完的各类习题。因此,我们倡导的关注生活只是一句空话,并没有花过多的精力去真正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以及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  相似文献   

6.
周毅 《四川教育》2001,(12):31-31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如球场上的比分、银行利息的给付、彩票中奖概率的高低等等,无一不和数学紧密联系在一起。可以说,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但是,现行的小学数学教材内容偏深、偏难,而且脱离学生生活,导致一部分学生认为数学枯燥、难懂、令人生畏,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要改变这种状况,我认为关键还在于让数学走进学生生活。 一、深入生活,感知生活中的数学。 现实生活小很多问题都与数学息息相关。如果我们的学生能够深入生活,注意留心观察、认真思考,一定会有更多…  相似文献   

7.
在进行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的探索中,我们立足于幼儿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重视创设幼儿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导幼儿沿着数学发现的活动轨迹,从生活中的问题到数学问题,从具体问题到抽象问题,从特殊关系到一般规则。让幼儿通过自己的发现去学习数学,获取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从中体验学匀数学的乐趣。  相似文献   

8.
在教学中,学生虽然天天与数学打交道,但对生活中的数学却熟视无睹,对数学的应用更是无从下手,数学知识与能力脱节。这与传统课堂教学把数学学习与生活相割裂有着直接的关系。我们应让数学课堂回归生活,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相似文献   

9.
李秀凤 《广西教育》2006,(7A):66-67
现实世界是数学知识丰富的源泉。我们应当把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去发现、理解生活中的数学,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0.
现实世界是数学丰富的源泉。我们应当把现实生活当作学生认知水平的活水,把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让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去发现、体会、理解生活中的数学,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问题和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1.
在许多大人的眼里数学与枯燥无味的计算是同一概念,它与我们的生活几乎没多大关系。而翻开现在孩子们的数学书。我们会发现生活和数学可以如此和睦地相处,数学也能非常有趣地去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情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就给我们数学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我们必须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不但要把生活引进课堂.而且让学生带着数学走进生活,去理解生活中的数学。去体会数学的价值。[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学习数学又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小学数学教学应努力创设生活情境,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活生生的数学”已被广大小学数学教师认知与认同。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也一直在思考、探索。在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提三点看法,旨在与广大同仁共同探讨研究。一、“内容”贴近生活,让学生了解数学就在身边如何将小学数学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呢?我认为途径主要有两条:其一,挖掘教材中的生活素材;其二,寻找教材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的切入点。如,“两步计算应用题”,可从学生…  相似文献   

13.
数学 生活     
《中学数学月刊》2011,(7):2-3,62
本节内容 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的图形、数字的观察、思考,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道数学是我们表达和交流的工具,乐于接受社会环境中的数字与图形信息,进一步认识数学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刘红 《山东教育》2004,(28):44-44
教学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体验,捕捉贴近学生的生活素材,选取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人,事,物,采撷生活中的数学实例,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原型,让学生体会到生动有趣  相似文献   

15.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精神,现在的数学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数学,新数学课程在注重数学的工具性能的同时,更强调数学的育智功能和完善自我功能,也就是注重数学教育的科学价值的同时,更强调数学教育的文化价值。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该用怎样的观点实施我们的新教材呢?一、生活观———变课本数学为生活数学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课本中的数学也只应是生活数学的一种影射、提取、概括和应用。这样看来,课本无非就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可借鉴的…  相似文献   

16.
新教材数学知识的学习力求从生活实例出发,从他们熟悉的感兴趣的问题引入学习的主题,因此我们应该走出从数学到数学的圈子,走进生活从生活中找数学,学生活中的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是生活中处处存在的,学习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加学生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上课时必须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从体育课上玩的双杠引入课题平行线,以加深对平行线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司空见惯的普遍现象和普通问题与数学密切相关,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时,通过对这些普遍现象和普通问题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和恰当的逻辑推理等手段抽象为数学问题,找出常量、变量间的关系,构建数学模型,从而求解出我们所需要的答案.下面就三大球中的数学问题为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一、让学生感到生活离不开数学,使之喜爱数学 怎样才能使低段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呢?首先要抓住学生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让他们去体会、去思考,从而感受到生活中离不开数学,体会到学好数学的重要性。一次,全校学生要开庆祝会,我便把学校要求告诉学生。如果每班按三列纵队坐,我们班每列坐几人?学生你一句,我一言,有的说用除法计算,有的问该怎样除。计算遇到困难,学生很着急。这时,我笑着对学生说:“明天我们就要学习除法计算了。”  相似文献   

19.
彭高俊 《广西教育》2012,(14):78+80-78,80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也离不开数学,因此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必将成为数学教育的新理念。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初中数学教学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师应如何把生活中的数学呈现给学生,带领学生走入生活中的数学,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我们的数学教学变得更精彩呢?一、收集生活实例,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数学我们知道,教材所举的实例毕竟有限,要让学生深刻理解数学,还要从多渠道收集生活中的实例.  相似文献   

20.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生活中的数学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为此,《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就明确指出,数学教育的目标是“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数学教育的内容是“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学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依据《纲要》的精神,我们对幼儿数学教学的生活化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