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志伟 《教书育人》2012,(12):12-13
一高等教育招生体制的约束我国现行的高等学校招生制度是以高考为核心的招生制度,这种高度统一和集中的招生制度使高考制度几乎是我国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惟一的链接。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这种制度已越来越不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提高全民族文化、科技素质的需要,成为制约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瓶颈和障碍。  相似文献   

2.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市场是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的主要中介和纽带。高等教育与人才市场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这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从未考虑也不必考虑的问题。本文着重就高等学校在办学实践中怎样利用市场经济的观点指导和处理好与人才市场的关系,做一简要分析。 一、高等教育与人才市场的两个结合 高等学校的学生就业和教师流动是高等教育与人才市场结合的两个最直接、最具体的方面。我国经济体制的转轨既带动了人才市场  相似文献   

3.
为了进一步改革高等学校在招生、教学、分配等管理体制上的弊端,使高等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为本市毕业生分配改革与人才供求宏观控制提供基础信息,上海智力开发研究所对本市1984—1987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分配流向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与统计。这次被  相似文献   

4.
论委托培养     
委托培养是近几年来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招生与分配形式,对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起了积极的作用,如何正确认识委托培养,并使之进一步完善,从而保证高等学校的办学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本文就此谈点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5.
高等教育要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就要使所培养的人才从数量到质量上都符合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需要。最近一、二年,一些普通高等学校.包括全国重点高等学校,出现了部分毕业生分配难的现象,交通高等学校也有类似的情况。这一情况的出现,引起了教育部门和人事组织部门的疑虑,也引起了社会上各界人士的极火关注。本文想以改革高等学校招生与毕业生分配制度为出发点,以毕业生分配问题为中心,讨论如何加快和深化改革高等专门人才的培养工作。  相似文献   

6.
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在可能的情况下,稳妥地改革高等学校统考招生制度,不仅是人们的愿望,也是进一步搞好这项工作的需要。我国高等学校实行统一考试招生的办法,已有较长的历史。这一办法是逐步形成的。在建国之初,高等学校虽然还不多,但各自单独招生的办法已显示不少矛盾,不能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国家建设的需要。1950年,有三个大区的高等学校开始实行联合招生;1951年发展为六  相似文献   

7.
建国以来,我国高校招生基本实行统考统招制度。由国家统一命题、统一划分录取分数线。高校是按考生总分,自高到低,对号入座,学校的招生自主权很小。这种高考招生制度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是和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相一致的。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壮大,这种高考招生制度显得越来越不适应。笔者认为,高考招生制度必须转换招生机制,减少政府对招生机构的介入或干预,培育生源市场,给学生和学校以充分的双向选择权。一、生源市场形成的必然性我国的高等教育要适应市场经济,必须形成四个市场:生源市场、毕业生市场、科技市场、教职工人才市场。这四个市场是相互关联的。如果一所学校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  相似文献   

8.
试论中等职教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问题的提出世纪之交 ,为了21世纪的可持续发展 ,以适应国际上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 ,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发展较快 ,1999年普通高校招生在上一年108万的基础上 ,达到150万人的空前纪录。据最近在武汉结束的高校招生工作会议披露 ,本世纪最后一次高校招生工作还将有更大的发展。这就使更多人有了进入高等学校学习的机会。这一举措相应带动和刺激了“普高”发展 ,一些低分高价生纷纷涌至“普高”的门槛。另一方面 ,我国人才市场普遍存在着一种片面追求“高学历”的现象。企业有些只需大、中专学历的工作岗位 ,纷纷加大砝码…  相似文献   

9.
1988年前后,我国的部分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经国家教委批准,进行了招生制度改革的试点,即从中等职业学校对口招收优秀毕业生入学。随着高等学校改革的不断深入,这类招生的学校不断增多,已从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扩展到职业大学、普通高校。对口招生会不会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宗旨产生影响,《职教通讯》1996年第5期刘景春同志的文章提出了疑虑,并提出了一些可资借鉴的对策。对口招生是我国高等学校招生制度上的一项重大改革,如何认识、适应并使之趋于完善,是中等、高等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就此作一粗浅的议论。 一、对口招生的必然性 高等学校对口招生改革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中等职业教育迅速恢复和发展的大背景下出台的,有其必然性。  相似文献   

10.
大学英语“滚动式”教学初探赵方大学英语教学上一个新台阶是为了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后人才市场竞争的需要,也是适应高等教育深化改革和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需要。大学英语教学上新台阶就是要上教学质量这个台阶。当前,加强大学生能力...  相似文献   

11.
论成人高等教育招生制度改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高等教育招生现分为研究生招生、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招生和成人高等教育招生等三类,都是客观事物发展的需要。为了适应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需要,国家对研究生招生制度和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招生制度,在近几年都相继进行不同程度的实质性改革。然而,成人高等教育招生制度除局部上作了一些微改以外,在总体上仍旧按1986年的最初作法。这在我国加入WTO后面临成人教育与世界成人教育接轨之际,  相似文献   

12.
成人高等教育,实行全国统一招生考试已经四年了。经过四年的实践,我们认为目前实施的这种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办法雷同的成人高等学校全国统一招生制度,有些问题是值得商榷的.其主要矛盾是没有体现成人高等  相似文献   

13.
美国高等教育的发达与其招生方式是有紧密联系的,我国高校的招生方式也急需改革。本文在比较两国高等学校招生方式的基础上,分析了两国高等学校招生方式的异同,并对我国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的改革提出了几点思考意见。  相似文献   

14.
一、十年来高校毕业生分配工作的回顾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工作是高等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搞好大学毕业生分配工作,既是对高等学校“产品”的检验,又是向社会输送人才。毕业生分配工作是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紧密联系的。它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并为社会的政治经济服务。10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分配工作经历了多次变化,有人认为这是“政策多变”、“大起大落”。实际上,毕业生分配工作四个阶段的变化,正反映了教育与社会的密切关系,教育必须  相似文献   

15.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高等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这是高等教育的根本指导思想和方针。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工作存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脱离社会主义建设实际需要的问题。为了迅速扭转这种局面,提高高等教育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能力,必须对高等学校进行全面系统的改革。高等学校的改革要从管理体制改革入手,使高校真正拥有充分的自主权,成为相对独立的社会实体,并且建立和完善高等教育培养、分配和使用人才的计划与调节机制,与此同时,还要搞好高校内部管理制度的改革,使高等学校充满活力。  相似文献   

16.
自主招生考量全社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今年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在上海试行了自主招生,各自计划招生300名。经过学校的两轮测试,已有298名学生荣幸地被复旦大学预录取,300名学生被上海交通大学预录取。尽管在英国剑桥大学校长理查德女士看来这种招生方式是剑桥大学一直以来使用的办法,但对于我国而言,这种改革尝试仍具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可以说,高等学校的自主招生不只是对学生的考量,更是对整个社会的全面考量。首先,自主招生考量高等学校经过前几年高等教育的大发展,我国目前已基本形成了比较完善的高等学校规模和结构,高等教育成功实现了向大众化阶段的转变。高等学校…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经济建设正进入加速发展时期,高等教育也必须适应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适时从稳定规模、充实调整,转向扩大规模、加速发展。一、改革招生计划体制,使其与经济体制的改革相适应高等学校担负着为经济建设主战场培养、输送人才的重任,只有改革招生计划体制,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才能及时、直接、有效地为经济建设服务。自1985年起,我国高等学校招生计划体制已从原来单一的指令性招生计划,转变为国家任务、委托培养和自费生三种不同计划形式并存的体  相似文献   

18.
高等教育招生与毕业生分配的配套改革,是我国教育总体改革的重要方面,是不断完善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计划管理制度和调控手段,逐步建立计划与劳务市场相结合调节机制的关键环节。本文试就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计划与毕业生分配配套改革的若干问题,谈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19.
高等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高等学校就必须具有足够的办学自主权。目前,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问题受到了国家教委的高度重视.在有关文件中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但在高校行使自主权时受到诸如人事、经费、招生、专业设置、毕业生分配等因素的制约。只有实行所有权与管理权的分离,宏观管理与微观管理的分离等,才能保证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20.
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的改革是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建国三十多年来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不能适应四化建设的需要。尤其是在经济不发达地区和艰苦行业更是“分不到”、“留不住”大学毕业生。长期以来,由于我国高校采取按国家计划统一招生,毕业生全部按国家计划统一分配的办法,计划部门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统得过死,使学校难以与用人单位直接见面,不能发挥推荐和职业指导的作用;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也没有相互选择的机会。只是执行指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