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认为中学化学教材中关于元素周期表中"周期"和"族"的划分及定义存在自相矛盾的地方,又容易造成教师和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和表达上的不准确,建议在中学教材中取消对"短周期"、"长周期"、"不完全周期"等概念的要求,将"零族"、"Ⅷ族"分别称为"ⅧA族"、"ⅧB族".  相似文献   

2.
在学校管理过程中进行"情治"、"德治"、"法治"很重要.只有做到了"情治"、"德治"与"法治"的完满结合,学校管理者才能够真正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使学校的各项工作有起色、上台阶、大发展.  相似文献   

3.
一、人人喊打的"满堂灌" 据介绍,新制定的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方案中,"学生活动"、"课堂气氛"、"教学效果"、"学科特色"等以学生学习表现为主的指标首次列入了评价体系中,并占了评价指标一半以上的份额.  相似文献   

4.
谈及"老大",很多人便会与"黑帮"、"黑社会"联系起来,并不由地浮想起香港警匪片中那些或气焰嚣张、飞扬跋扈或侠肝义胆、快意恩仇的"老大"形象.然而,时下的一些用法却将该词拉入平民百姓的居家生活中,使其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出现在我们面前,令人不禁感叹"时隔三日,'老大'当刮目相看".  相似文献   

5.
作为诗文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渲染"与"烘托"、"抑扬"与"对比"极易混淆,现做如下区别. 一、"渲染"与"烘托"的区别 渲染,本来是国画的一种画法,指在需要强调的地方,用水墨或浓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显出物象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这种表现手法,用在诗文创作中,也叫渲染.诗文中的渲染手法,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  相似文献   

6.
《颜氏家训·音辞》中"败"、"好"、"恶"三个字的语音在汉语史中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其词性、语义也有着相应的变化。经过考察,可以发现"败"、"好"、"恶"语音声、韵、调的发展和更替具有规律性;词性、词义的演变和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上古到中古和从中古到现代,语音演变趋势呈现不一致性。  相似文献   

7.
2005年新年,我们在成都市部分中学开展了"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随机调查,半数中学生喜欢过"中国节",其余一半喜欢过"洋节"。对中国节日,除熟悉的"春节"、"元宵"、"中秋"外,对"七夕"、"重阳"、"端午"等传统节日了解甚少,而对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外国节日却很热衷!为什么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朋友不能很好地享受"中国节"带来的快乐呢?在本期的《青春视线》中,我们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中国节"!  相似文献   

8.
"温度"、"热量"、"内能"是初中物理热学中极易混淆的三个重要概念,现就其区别与联系小结如下,供同学们学习参考.……  相似文献   

9.
侯丽 《现代语文》2006,(9):112-112
一些媒体,尤其在新闻类栏目中,时常会出现"资讯"一词: (1)"新鲜资讯一小时,健康生活每一天"cctv2:《第一时间》 (2)中央电视台2套栏目:"全球资讯榜" (3)百度网站中设有"资讯"一栏,开设财经、科技、体育、娱乐等方面的资讯 这些栏目都是以报道新闻事件为主,资讯是"新闻"的代名词吗?他们的区别在哪里?使用场合有什么不同?  相似文献   

10.
"民生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也是最难理解的部分.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准确把握"民生主义"中"平均地权"的内涵,必须使学生真正理解如下六个方面:核定地价、照价纳税、涨价归公、照价收买、土地国有以及新三民主义对"平均地权"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释"谩詑"     
东汉扬雄<方言>中有"谩詑"一词,义为欺诈.其组成语素"谩"和"詑"均为"欺诈"义.<方言笺疏>中记载的"訑谩、谩訑、譠谩、诞谩、谩佗、谩他、忚"等,都是与谩詑有关的一系列合成词.  相似文献   

12.
新的课堂标准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方式,我们在尝试这种教学方式进行语文教学的研究中发现,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把握好"放"、"读"、"悟"、"创"四个环节,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课探究动机的最活因素.  相似文献   

13.
2007年4月,广东省青少年研究中心、广东省少工委办公室公布的《广东省中小学生安全意识调查报告》显示,在校园安全方面,最近一年,24.9%的中、小学生"偶尔"或"经常"遭受别人的踢打,6.9%的中、小学生"偶尔"或"经常"遭受恐吓索取金钱。全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组长王  相似文献   

14.
一、德育中"有我"、"无我"之意义阐释 "有我"、"无我"是我国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创立的诗评理论.他说: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不知何者为物,何者为我."王国维是用"有我"与"无我"探讨诗歌的主体特性.这里我们不妨借来探讨在德育工作中德育者的主体个性.  相似文献   

15.
一、汉字部件"支"可独立成字,或为形声结构,或为会意结构,二者不可得兼.二、"支"作为部件,在楷书中或作"支",或作"攵",或作"支".从"支"、从"支"的都不止一字.  相似文献   

16.
关于纳西族族称中"纳"表什么意义的问题,学术界向来众说纷纭.本文试从纳西族的历史渊源、纳西族人的风俗习惯、纳西族宗教史三方面论述"纳西"之"纳"表黑"义,"纳西"可释为"黑族".  相似文献   

17.
宿爱云 《现代语文》2007,(3):122-123
《马氏文通》中"顿"和"读",是全书中矛盾最多、最易混乱的两个术语,特别是马氏对"顿""读"的界说,研究学者们对此众说不一.本文通过对《马氏文通》中的"顿""读"界说及例句分析,得出一种结论:"顿"和"读"是两个不同层面的术语,"顿"是修辞层面,"读"是语法层面,不同层面的东西划分的标准是不一样的,但可以有交叉的现象.这种交叉现象也就造成了在句读分析中,有的既可以是顿,也可以是读.  相似文献   

18.
一 "士"在现代汉语合成词中,是个出现频繁的字.如"男士"、"人士"、"战士"等等.在古汉语中,"士"一般用作单纯词,可以表述很多意义.  相似文献   

19.
笔者在长期实践中,体会到做好学校管理必须注重"实"、"细"、"新"、这三点. 一、注重一个"实"字 对于管理者而言,在学校管理工作中首先要注重突出"实".  相似文献   

20.
"三"与"九"     
唐朝著名诗人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中有这样两句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里的"三"、"九"都是数词,如果按数排列,三在四下,九又小于十。而这首诗开阔的意境、磅礴的气势,却是借助"三"和"九"来显示的。这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