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京华烟云》、《风声鹤唳》和《朱门》是林语堂最为钟爱的“三部曲”,这三部小说既各自独立,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化取向代表了林语堂心目中的理想人生模式。  相似文献   

2.
如果搞一次"中国古代十大文学家"票选,有一个人绝对会榜上有名,他就是苏轼。如果让你说出十首中国古典诗词,你一定会想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名家,有一本书——《苏东坡传》,写的就是苏轼传奇的一生,这本书为我们全面呈现了具有文人和政治家双重身份的苏轼形象。《苏东坡传》是林语堂用英文写就的苏轼传记。林语堂曾经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著名的《语丝》杂志的主要撰稿人之一,他倡导写作"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1935年以后,林语堂在美国用英文写就了《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红牡丹》《风声鹤唳》等著作,《京华烟云》被改编成电视剧在大陆上映后有比较大的反响,林语堂也由此获得了极高的知名度。  相似文献   

3.
林语堂的异语作品A Leaf in the Storm,以中国文化为题材和内容,原文用英文创作,国内译为《风声鹤唳》,有张振玉独译、梁守涛与梁绿平合译的两个译本.文学翻译的无本回译要无限向主体文化靠拢.从风格维护论的角度切入,对无本回译的风格维护进行分析,表明无本回译的风格维护能够有效传播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4.
林语堂在《风声鹤唳》中说:“不争,乃大争;不争则天下人与之不争。”诗人流沙河还说,面对困难不要硬拼硬抢,退让,找出困难与困难之间的缝隙,然后迎头赶上就容易多了。  相似文献   

5.
林语堂     
《中文自修》2013,(16):2
林语堂(1895-1976),福建漳州龙溪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其留学海外,获得美国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硕士学位、德国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学位。归国后,他曾执教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等多所著名高等学府。在此期间,他创作了大量优秀散文,收录在散文集《剪拂集》《大荒集》《我的话》中,其作品风格大多轻松诙谐、随意闲散,读来常使人会心一笑,被誉为"幽默大师"。后林语堂旅居海外专职于写作近三十年,用英文创作了大量作品,其中有散文集《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长篇小说《京华烟云》《风声鹤唳》《朱门》,人物传记《苏东坡传》《武则天传》等,均成为海外畅销书籍,林语堂也成为红透海外的中国作家第一人,曾两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为中西文化的沟通与交流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把握历史机遇、中国传统文化的因素、美国文化的多元性及包容性、林语堂的自身素质四个角度剖析了林语堂的英文教科书、《吾国与吾民》和《生活的艺术》两本英文著作能够畅销并创造版权神话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英译本《浮生六记》是林语堂的得意之作,也是其翻译理论贯穿始终的著作。本文从英译《浮生六记》和林语堂的翻译观出发,分析林语堂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采用何种翻译策略来更好的体现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的。  相似文献   

8.
<正>·推荐理由·这是一本特别的书。它是中国人用英文写作的又被翻译为中文的一本书。著者林语堂1895生于福建龙溪,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厦门大学文学院院长、新加坡南洋大学校长、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国际笔会副会长等,1976年在香港逝世。其主编过《论语》半月刊,创办过《人间世》《宇宙风》等刊物;著有《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多用英文写作。另外,《苏东坡传》还有张振玉、宋碧云等译本。这是一本著名的书。  相似文献   

9.
徐蕾 《英语广场》2015,(7):13-15
林语堂的作品《浮生六记》英语译本,因其翻译的笔法之娴熟和味道之纯正而享誉海内外。本文以林语堂及其《浮生六记》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其基本的翻译行为与文化身份的杂糅,进而揭示其背后的文化认同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1975年5月,美国图书馆学家安德森(Arthur JamesAnderson)编纂的《林语堂精摘》(Lin Yu tang:The Best of an OldFriend)出版。林语堂在为此书写的《序》中说:“我的笔写出我胸中的话。我的话说完了。我就要告辞了。”林语堂显然已有死亡的预感。他要在告别这个世界之前,回顾和总结一下自己80年来的历程。1974年,出版了他的《八十自叙》(台湾远景出版社)。这是林语堂耄耋之年之作。林语堂开卷就说:“我只是一团矛盾而  相似文献   

11.
林语堂是学贯中西、誉满天下的小说家和散文家,他的写作观渗透在他的小说、散文、文化著作和传记文学中。探询他的写作心理,观照其写作理念及审美特征,对于全面解读林语堂的文化思想和指导现代写作都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杰出的文学大师林语堂堪称中西文化交融与汇通的桥梁,其英语写作承载着文化传播的职能,在将其作品翻译成中文时,译者必定要考虑汉语固有的各种表达方式,努力将中国文化信息恢复原貌,这就涉及到了回译问题。文章通过对My Country and My People的两个中译本在还原中国文化元素方面的对比研究,分析译本的成功与不足,进而探讨了影响回译者译文质量的主客观因素。  相似文献   

13.
林纾被誉为“中国翻译文学之父”,其对中国翻译文学所作的贡献有目共睹。本文以翻译目的论为视角,从语言、写作方法和文化三个方面探讨了林译小说中使用的归化翻译策略,发现长期以来一直遭评论家们口诛笔伐的林译小说的漏译、误译、增译等现象正是林纾为了达到自己的翻译目的所采用的归化翻译策略所致,因此应充分肯定这种翻译方式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时代背景、个人因素及其与前代相关小说的关系三个方面分析了唐临创作《冥报记》的因由,并运用比较的方法阐释了《冥报记》所反映的外来佛教在中国发展过程中与传统儒学相融合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5.
从霍米·巴巴杂合理论的视角,从语言、文化、文学三方面分析林太乙女士《镜花缘》英译本中的杂合现象,可发现:其译本中的杂合是作为族裔散居者的译者诠释母国文化的重要手段,译者自身与其所代表的华裔族群在杂合形成的第三空间中得以显身,进而在译文中实现了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  相似文献   

16.
闽籍翻译家林纾、林语堂分别以文化及文明的“引入者”和“输出者”两种不同的角色,致力于他们所处年代的中外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民族危难的时代背景催生了林纾的翻译救国思想动机,旅居国外的林语堂精通中西文化,形成向西方传播中国古代文明和古老智慧的译创思想。由于翻译思想迥异,他们在文化输入与输出、醒民救亡与性灵闲适选题、归化意译与异化美译策略方面存在差异,但林译小说和林语堂译创的英文作品所传递的思想内容不但与目的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相契合,而且满足目标读者的期待,因而在译入语社会得到广泛传播,并对目的语社会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产生构建作用。  相似文献   

17.
寒山碧先生的《狂飙年代》三部曲以朴实的语言叙述着主人公林焕然在解放后那段狂飙年代中的人生遭遇和逃离与漂泊的经历。论文主要通过林焕然的内心世界和外在人生选择分析小说所包含的多重精神文化内质。主人公的思想和行为既受西方自由精神和广东地域流动文化的影响,又是知识分子自身独立理性思维的结果,同时全书又弥漫着浓郁的家国根性意识。  相似文献   

18.
宗族文化是家族精神的彰显者和连接者,同一宗族的人不光有血缘关系,同时具有“神源”关系.鲁迅作为士大夫家族的长房长孙,士大夫文化背景对其文化品性和审美取向具有深远影响.士大夫宗族文化对鲁迅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士大夫精神的追求、宗族核心价值的传播,即藏书文化和宗族文化等几个方面.通过对鲁迅身世文化背景的挖掘,我们看到传统士大夫文化精神和人格理念对鲁迅文化品格和文字生涯的潜在影响和规范.  相似文献   

19.
林纾是我国近代著名的翻译家、文学家。他以古文辞翻译欧美小说.坚持用古文进行写作,评注编选了二十余部古文选集,同时应商务印书馆之邀评选了十册中学用教科书——《中学国文读本》。在民族自信心衰退及道德价值体系崩坏的时代,林纾选评教科书的目的意在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重构儒家道德价值体系,为民族自信、民族振兴输入精神源泉。  相似文献   

20.
林语堂的翻译改写策略得到了目的语读者的广泛接受,使一系列中国文学文化作品走进西方文化。他的原文文本选择别具匠心,指向了一系列倡导性灵、闲适、幽默的中国文史哲作品,同时采用了翻译改写策略,满足了目的语的读者期待,其译本一再登上西方主流媒体畅销书的榜单。林语堂介绍中国文化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在当下为促进中国文化走向世界,首先要选择适合"走出去"的文本;其次要突破传统翻译观对忠实对等的过分强调,采用形式上归化与文化上异化相结合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