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在一次地球的公转教学实践中,教师在A班和B班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也有区别。A班采用整体教学法,教学效果一般;B班采用分层次教学法,教学气氛活跃,形成了良性的教学场。  相似文献   

2.
1.基本目标: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能用事实说明地球自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相似文献   

3.
一、课标要求 “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相似文献   

4.
一、教学分析
  “地球和地球仪”是人教版地理教科书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第一节内容,本节作为整个初中地理课程体系的开篇,是学习地理的基础内容,也是学习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前提,在初中地理学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据笔者10年的一线教学调研发现,学生认为初中地理最难的内容就是本节,那么如何突破本节教学的重难点?基于新课标对地图的重视,建议在教学中加强地图判读、分析等能力训练,并在以后的各种情景中反复应用地图,逐步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养成用图习惯。本文通过对教学的分析,从图像剖析的角度,对本节教学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启发式教学可使教学过程更为科学而有效。例如,关于地球绕日公转的线速度,高中教材在给出“平均每秒钟约为30km”的数据后,接着给出如下结论:“在近日点时公转速度较快,在远日点时较慢。”课堂上教师一般结合图形直接讲述这一结论,很少做解释。结果学生也只满足于书本上现成的结论,很少有人大胆质疑:“为什么不能正好相反呢?” 当我在课堂上提出此问时,学生都抬头看着我,注意力开始集中。当我接着提出“我们不妨证明一下”时,所有学生都为这个大胆的建议所吸引。虽然他们表情各异:或  相似文献   

6.
本节教学内容安排在七年级下册,此阶段的学生思想活跃、感情丰富、求知欲强、好胜心切,在接受知识上往往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乐于接触有趣的感性知识。在学习“巴西”时,本教学设计采用“层层递进、自主学习、逐步深化”的教学策略,激励学生在阅读、分析和运用地图的过程中主动构建知识。“巴西”属于国家地理的学习内容,  相似文献   

7.
知识与技能:巴西是南美洲最大的国家,属于“新大陆”上国家之一,人口组成与其它“新大陆”国家有共同性——“民族的大熔炉”,各色人种俱全。教材除描述性语言外,一个“家庭”的案例是了解巴西种族特点的材料。通过实例认识种族融合、文化交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一、教材分析 东南亚与我国山水相连或隔海相望,与东南亚各国建立睦邻友好关系、营造和平稳定的周边国际环境对我国和平崛起意义重大。因地缘关系,我国与东南亚各国的地域联系日益密切。如我国从中东和北非进口石油、  相似文献   

9.
10.
一、教材分析 "美国"是地理七年级教材下册第九章第一节内容,在课本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承接前面学习过的东半球国家,开启西半球国家学习的全新领域。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它在经济、科技、军事等诸多领域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国家特点十分突出,因此在区域地理学习中,美国具有较强的学习、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一、课标解读本节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地理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第一节。主要达成以下两条课程标准要求:①比较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初步学会选择恰当的交通运输方式。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可通过运速、运量、运价比较体现,而“选择恰当的交通运输方式”要结合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来选择,因此通过具体的案例学习“选择恰当的交通运输方式”,  相似文献   

12.
各位老师,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地理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运动中的第二单元地球公转。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力法、学法指导,教学程序及两点说明等五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13.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第二节“土地资源”,其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概况和耕地、林地、草场、沙漠的分布特点,理解我国土地的基本国策。教材在地形、气候之后安排土地资源,主要是考虑到地形、气候是促进和影响土地资源形成与利用的主要自然地理环境要素。而土地资源的利用受人类长期的生产活动与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资源之一,是人类经济活动(农业、工业、交通运输等)的物质基础。因此本节教学内容有明显的承上启下、前后关联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该活动设计通过引导学生学习认识国家的方法,挖掘日本的人文资源,总结工业特点和分布规律,分析其与自然环境的有机融合,对学生进行人地协调观、因地制宜原则以及互学共鉴、共建共享等素养的教育,充分发挥地理课程在立德树人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一、教材分析 这一节是对亚洲自然环境的教学,教材先从位置和范围入手,研究地形和河流,接下来是气候的特点以及对农业的影响。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了解分析一个区域自然环境的方法,对自然要素的分析要注意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同时教材还强调了学生识图用图能力的培养,以及从各种资料中提取相关地理信息的能力。从初中地理知识结构看,本章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是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开始,因此在教学中应教会学生描述一个大洲自然环境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17.
一、教材分析教材内容包括我国的民族构成、分布状况,主要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民族平等的政策。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了解我国的民族状况,树立民族平等的观念,实现各民族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环境差异很大,自然环境对文化和风俗有较大的影响,通过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以初步认识人与自然的和谐,逐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相似文献   

18.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是地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绕日公转过程中引起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从而在地球上产生了四季更替的现象。因此“黄赤交角及其影响”这一知识点,又是认识地球公转意义的关键所在。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直观...  相似文献   

19.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地理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与地图”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的地球仪部分从静态的角度研究地球和地球仪,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创造了条件。因此在学习自然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之前,必须先学习地球知识,它是地理知识的基础部分。本课时主要让学生认识地球仪上南北极的位置、经线和纬线等知识。  相似文献   

20.
夏虹 《地理教育》2020,(1):16-19
文章以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人口的分布"为例,探索如何充分利用教材进行创新教学设计,促成学生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核心素养水平的进阶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