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常听到一些教师抱怨学生听不进自己的批评劝告,甚至采用过激的方法去处罚他也收效甚微,以至最终弃之不顾,放任自流。其实原因并非全在学生身上,有时与教师的批评方式不当,教育缺乏艺术性有很大关系。教师对学生若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就会在教师和学生之间产生一堵无形的墙,把教师和学生隔离开来。学生会时时、事事、处处向教师设防,把教师对自己的批评教育当作故意刁难和过不去,并产生一种逃避、不满、厌烦、冷漠的心态。这种对抗情绪和逆反心理,严重阻碍和影响了教育效果,甚至会产生负效应。  相似文献   

2.
批评是教师常用的一种教育手段。作为一名正处在成长发展时期的初中生来说,违纪犯错,产生矛盾在所难免,受到批评当然是少不了的。虽然批评的手段人人会用,但技巧各有不同,批评不仅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教师如果不讲究批评的艺术,批评的方式不妥,不分场合,语言不当,往往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这样不但达不到批评教育的目的,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反感,甚至抵触,产生逆反心理,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因此,为人师者,在批评学生时,必须周密思考,把握度和量,针对不同学生的性格特征、心理特点,结合具体问题,采取灵活多样、切实可行的批评方式,讲究批评的艺术性,给学生良性刺激.提高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3.
批评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但是尺度把握不准,就会使批评变为训斥,甚至责骂。教师要慎用批评,注意方式方法,才能让学生容易接受,收到好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4.
批评是教师常用的一种教育学生的手段,是教师对学生不良行为的否定评价,以唤起学生的警觉,努力改正自己的错误和缺点;批评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常用的一种方法,其根本目的是要引起学生思想的变化。使学生真正提高认识,提高思想素质。教育实践证明,教师对学生的错误言行。不留情面或婆婆妈妈,都不能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反而会造成师生之间的感情对立。批评要讲究艺术,教师要认真研究,正确指导学生,真正做到教书育人。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况:有的批评学生欣然接受,不但引以为鉴还进行深刻反省;有的批评学生难以承受,甚至激化了矛盾,产生对抗情绪或从此一蹶不振。要想使批评既有的放矢又形式多样,既一针见血又留有余地,既以理服人又以情动人,就要求教师像艺术家那样研究和掌握批评这门艺术。而批评的艺术是在理解、信任、尊重和关心的土壤里开出来的灿烂的花朵。作为教师,批评学生时应针对被批评对象的实际情况(包括场合和情节以及学生的性格、心理素质等)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使他们乐于接受,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切忌“一刀切”。一般情况下。批评的方式有下列几种。  相似文献   

5.
批评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但是尺度把握不准,就会使批评变为训斥,甚至责骂。教师要慎用批评,注意方式方法,才能让学生容易接受,收到好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6.
有的教师批评学生,学生心服口服;有的教师批评学生,学生口服心不服;有的教师批评学生,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对抗情绪而适得其反。由此可见,批评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作为教育管理者,只有讲究批评教育的艺术与方法,使批评变得"美"一些,才能真正起到批评教育的作用,达到批评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批评是教师对学生不恰当的思想言行给予否定的评价,以唤起他们的警觉、注意,促其改正错误的一种教育手段。面对学生的缺点、错误,如果教师批评方法过于简单、粗暴,则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破坏师生的良性互动,甚至酿成意想不到的后果。批评要以感情作基础和先导,要使批评取得效果,教师就必须多分析了解学生的思想情感,准确把握学生的情感脉搏,对症下药。在批评中要多点人情味,少点火药味,要放下架子,敞开胸襟,入“情”入理。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批评教育意图的善、内容的真与形式的美,从而引起情感的共鸣。  相似文献   

8.
李萍 《宁夏教育》2014,(4):27-27
批评是教师教育学生改正缺点和错误常用的手段。实践中不少教师对学生的批评常常收效甚微,有时因为教师批评的方式、场合选择不妥,使某些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不能正确认识缺点。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笔者观察发现,有些教师批评学生时在言语、表情、动作等方面存在着不当行为,结果批评不仅没有唤醒学生,激发起学生积极向上的内驱力,反而给学生心理造成了消极影响,致使批评收效甚微,甚至产生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9.
张建 《河北教育》2007,(10):42-42
批评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对于犯错误的学生来说,教师及时、恰当的批评是一种点拨,是一种指导,是一种促进,是一种鼓励。批评得法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反之会伤害学生的自尊生,因此批评要讲究艺术。[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批评也艺术     
身为人师,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对学生批评的方式、方法不当,不仅不利 于受批评者认识错误,而且会挫伤他们 的自尊心,引发逆反心理和敌对意识,给 以后的教育工作留下隐患,甚至影响学 生的终身发展。因此,批评也要讲艺术。 一、批评学生要给"台阶下" 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教师应当尊重学生,但是尊重学生并不 是不批评学生。如果学生犯了错误连一 句批评都没有勇气接受,将来又如何面 对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这种一味迁就、 信马由缰、放任自流看上去是尊重了学 生,实际上是使得学生从小是非不分,弱 化了耐挫力。  相似文献   

11.
对学生的缺点错误进行批评教育是一门艺术。批评得当,催人奋进;批评不当,适得其反,使人消沉,甚至使人产生抵触情绪。那么,如何掌握运用好这门艺术呢? 首先,必须从爱出发。鲁迅先生说过,教育是植根于爱的,爱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教师只有真心地爱学生,并通过言行把爱传给学生,打动学生的心灵,获得学生对教师的爱,  相似文献   

12.
时下,由于教师的批评不当,引发师生之间的矛盾、冲突,甚至对抗的事例比比皆是;它不仅严重影响着教育教学的效果。而且恶化了师生关系。因此人们对传统的以“严”字当头的管理模式产生了怀疑,在教育中对学生的批评也越来越不被认可,许多教师感觉这个尺度很难把握,甚至提出了“我们能不能批评学生?”。“该怎样批评学生?”的疑问。其实批评作为教师运用语言手段教育学生、影响学生行为的一种方法。只要得当,学生会乐于接受,并能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下面结合自己的实践,简单谈谈对批评的认识。[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对学生进行教育,我们要坚持以表扬为主。在教育教学的现实中,"批评"也是教师的"常规武器"。但是,如果批评者不讲究批评的艺术,方法不当,就会影响教育效果,甚至会起反作用。那么,在使用这个“武器”时,教师应该注意些什么呢?下面我仅就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方面谈个人的见解。  相似文献   

14.
学生不遵守纪律,予以批评教育是教师的职责。但是有的教师在批评学生的时候,不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摆出一种权威架势,语气生硬,措辞不当,甚至尖酸刻薄,结果大大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致使教育效果明显降低。我曾就是如此。  相似文献   

15.
批评的艺术     
批评,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教育手段。这一手段使用得当,可起到树立正气、打击歪风邪气、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若是运用不当,就会使学生出现“破罐子破摔”的现象,甚至还会发生意外。所以,教师在批评犯了错误的学生时,一定要注意批评的艺术。那么,如何批评才不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在受了批评后如沐春风,如浴春雨而健康地成长呢?笔者作了如下思考。  相似文献   

16.
批评,是教师通过教育,影响学生行为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常常看到,有的教师的批评,学生能够听进去;有的教师的批评,学生不仅听不进去,甚至产生对立情绪,致使批评达不到预期效果。究其原因,  相似文献   

17.
支招一句话     
由于受赏识(鼓励)教育理念和严禁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政策规定的影响,更由于教师采用批评教育手段导致学生自杀的事件时有发生,当教育部出台“教师可以采用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这一法规条文时。很多教师竟然一时无所适从。这就要求学校管理者加强宣传,积极引导,划定批评与体罚或变相体罚的界限,营造批评教育学生的良好环境,激活和谐的学校批评教育的“场”。这个“场”应该吸引教师,激发他们教育学生的热情,让他们敢批评、会批评学生.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8.
<正>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鼓励性评价,但当学生有缺点、错误时,教师不能一味地姑息、迁就,更不能视而不见,而应耐心地进行批评、教育。批评,是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育学生和进行班级管理的重要手段,是对学生的缺点、错误进行的否定性的评价方式。批评学生很有学问。不同的批评方式往往会产  相似文献   

19.
郭宁伟 《上海教育》2009,(19):52-53
“批评权”的行使要根据地域的不同、校际的差异、教师个体的不同、学生个体的差异进行适当的调整,没有批评的教育是无知的、不负责任的,而盲目的批评则会导致教育的无效甚至反效。其实,教师也是活生生的人,是人就不能保证不犯错。尤其是年轻气盛的青年教师,免不了在批评学生的时候会有意气用事或者行为过激的现象,于是便会爆发一场师生冲突。但是,师生冲突并非“世界末日”,它是向良性转化,  相似文献   

20.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批评是一种常用的教育手段。可以说,每一个学生的成长都离不了批评。然而,批评是把双刃剑,用得恰当,批评是一剂良药,可能让学生心服口服,成为学生改正错误的契机;用得不好,批评就会像一柄利刃刺伤学生的心灵,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可能会使学生破罐子破摔,并容易造成师生的对立。实践证明,教师批评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