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实行对外开放,引进了不少外来词,被人们广泛应用。但是,其中有一部分外来词,却被我们的一些报纸、刊物滥用了。如1月11日广州日报三版的《市场动态》中有一条消息,标题为《迷你型立体声耳机》。如果你以为“迷你”是“迷恋着你”、“使你着迷”的意思,那就错了。事实上,不少人就是这样望文生义而误解了的。“迷你”是英语单词  相似文献   

2.
在新闻写作上,早先有一种说法:“要把读者看作什么都不知道的人”如今,有些记者、编辑好象把读者看作什么都“知道”的人了。我近来读报,就一连碰到好多“不知道”。有这么几条消: 《国际二手设备洽谈会在杭州开幕》。什么叫“二手设备”?消息里没解释,我这个读者“不知道”。《我国煤炭产量居世界第二》。第一是谁?消息里没交待,我这个读者“不知道”。《台湾“迷你猪”身价大涨》。“迷你猪”是何物?消息里没说明,我这个读者“不知道”。  相似文献   

3.
时下 ,不少报纸都有自称“萃”的版面 ,如《周末精萃》《报刊文萃》《读者文萃》等。这类“萃”版编辑的着眼点大都侧重于可读性上 ,所以一些“萃”版的文章大多是很好看的。但什么东西多了都难免鱼龙混杂 ,不少以“萃”名之的专版越来越不“萃”了。有的非但不“萃”,还很芜杂。如果谁想查一些资料 ,到“萃”版上去查某年入选好新闻、优秀言论这类文章一般是要白费力气的。但若是查找稀奇古怪、后来被证明是乱编的假新闻十有八九不会空手。像“山城有了卖报女”、“熊掌风波”、“卖人肉包子”这类假新闻都不只被一家报纸“萃”过。至于哪…  相似文献   

4.
语气助词“呀”、“哪”、“哇”,常有被误用的情况。例如: “这是结什么婚呀?”(《作文》1984年第12期《表姐的婚礼》) “她是去找你的嫡亲侄儿,我的表弟杨炎呀!”(《传奇·传记》第3辑82页梁羽生《绝塞传烽录》) 这两句的“呀”都用错了。为什么呢?请看下文。这“呀”常用在句末表示感叹或疑问的语气。例如: “我是怎样的思念你呀!”  相似文献   

5.
有一则笑话,说是有个行医者,看见占卜师的桌上有一部《易经》,就叹道:“我儿子看来应当学占卜,不该再学医了。”人问其故,他说;“那是《易经》,料想一定容易,哪像我家的《难经》(相传系春秋时的名医扁鹊所著,为医家经典)!”这位医生的毛病出在望文生义上。 但请你且慢笑话这个医生,望文生义的例子在当今的报纸上正可举出不少来。且不提那常常将作为星宿名的“流火”当作热浪滚滚的火山岩浆,称盛夏之热为“七月流火”的;较滑稽的有“验明正身”一词,此词只有在死囚被押赴刑场处决前才用,但因为有“验明”之字样,现在常常…  相似文献   

6.
《咬文嚼字》“咬”王蒙、叶辛等十二位作家事,在世界华语圈中引起了轰动。 香港《大公报》紧随内地媒体,率先作了报道:“上海读者咬文嚼字‘修理’作家,作家不生气,反表示欢迎。”《苹果日报》发表了专栏作家李碧华就此写的评论:《感谢你“咬”我!》她说:“如果你在乎群众,如果群众也在乎你,便等于互相拥有。最怕不看,不提,不挑错,无动于衷。没得到被‘咬’被‘整’,才是最大的失落吧。”《明报》也发表了《刘心武的襟怀》的署名文章,赞赏被“咬”作家的气度。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我写的稿件被新闻单位采用的日渐增多,并连续被《贵州日报》、贵州人民广播电台、《贵州工人报》等新闻单位评为优秀通讯员。因而,有的同行间我:你是凭“关系”还是凭“功夫”?  相似文献   

8.
一个偶然的机会,当我翻开你的“作品集”,看见你在《人民日报》、《湖北日报》等报刊发表的一篇又一篇的“大块头”,我诧异了。顺便和你一谈,发现在你身上似乎也有不少“新闻”。你说你一踏入军营,就在某部当上了一名炮兵侦察兵。之后,连队指导员、宣传科副科长、团政治处主任……一级一级地“升”上去。到了八七年底,你脱下校官服、戴着两枚军功章,回到了生于斯、养于斯的家乡,“升”为县委宣传部新闻科科长。于是,十多年没沾过新闻边的人,搞起了新闻;副团职干部“玩”起了报道员干的活——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新闻”! 在许多人看来,既然是新闻科长,就肯定是专职专用了。其实不然,一年中,你采访写作的时间还不  相似文献   

9.
你来信对《长城论坛》特别是对“主持人语”给了很高评价,我是很感激的。像你这样的来信我手头就收到不少,这是对《长城论坛》也是对本报其他专栏、专版、专刊的鼓励和鞭策。总政和军报领导历来很关心这个专栏。《长城论坛》2001年被评为全国名专栏.凝聚了许多人的智慧和心血。但我心里很清楚.这个专栏还有不少差距.需要不断改进.以不负广大读者的厚望。  相似文献   

10.
近日,一家名为读库的出版机构在官微发布的“抱怨”引发不少关注.读库称由他们推出的一套童书《小小自然书》被职业打假人举报.由于该书推广文案中的“最质朴的大千世界给最初的你”这句话使用了两个“最”字,被举报人认为涉嫌虚假宣传.目前工商部门尚未对此举报做出最终结论,不过,不少图书也曾因在推广中使用“最”字遭举报.(《北京青年报》,9月15日)  相似文献   

11.
就像“非典”一样,并非流行的就是好的,一些号称畅销书也有其致命的症状:媚俗、跟风、炒作。 首先说说媚俗。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不少人成了暴富,有人想要探究他们暴富的秘诀,于是诸如《你为什么是穷人?》、《一夜之间成为百万富翁的秘诀》、《点石成金术》等一大批这样的书几乎也是在一夜之间就跻入畅销书排行榜的前列。我们且不说这些书的内容有多少可信的成分,单就其宣扬  相似文献   

12.
贺仁平 《军事记者》2002,(12):61-61
在基层搞新闻报道,时常听到不少报道员埋怨:“现在在军报上登一篇稿子真难啊!没有关系你就甭想,即使投的稿件再多也是白搭。”因此,不少报道员对在军报上稿信心不足。军报上稿果真这么难吗?非得有关系才成吗?我的经历对这一问题作了彻底的否定回答。今年“五一”前夕一天,我们部队政治部陈主任不经意地对我说:“小贺,今天报纸上有你一张照片。”于是,像往常一样,我立即找来当天的《人民军队》报,翻了个底朝天,竟看不到半点照片的影子。心想:难道是主任看错了?不会是《解放军报》?我随手打开《解放军报》,二版中间熟悉的训…  相似文献   

13.
时下,不少报纸都有自称“萃”的版面,如《周末精萃》、《报刊文萃》、《读者文萃》等。这类“萃”版编辑的着眼点大都侧重于可读性上,所以一些“萃”版的文章大多是很好看的。  相似文献   

14.
近来,有两则新闻在耳边炸响:一是已开播两年半、播出100余期的台湾“中视”交友节目《非常男女》被指控其基本内容及形式完全抄袭了日本电视台的一档综艺节目;二是上海有线影视频道被通知暂停播出综艺节目《欢乐总动员》,缘由是部分观众对节目主持人的奇装异服、“冲城棒”式的发型表示不满,不少观众认为该节目参与性游戏板块“模仿总动员”的调侃和游戏,格调不高,缺乏益智性,嘉宾往往不是引导观众,而是一味地迎合观众。我很“敬佩”有些人的跟风本事。早些年,中央电视台出了个《焦点访谈》,随即,各省市电视台便冒出了一大摞…  相似文献   

15.
“盘点”去年刊稿的数量,令自己也惊讶:在省、市以上新闻单位刊稿138篇,其中中央级新闻单位21篇。分别被《人民铁道》评为百佳通讯员,被《中国企业报》、《经济早报》聘为特约通讯员,被江苏《党的生活》杂志聘为特约评刊员。你要我对投稿“招数”实话实说,那就是要树立通讯员投稿的“负责观”。对事实负责。这是对通讯员最重  相似文献   

16.
《新闻战线》编辑部联合地市报社,自2002年6月以来已连续举办了3次《地市县报人·我的得意之作》征文活动,刊登了许多新闻精品,交流了不少新鲜经验,使广大读者为之耳目一新,尤其是新闻工作者从中受益匪浅。本人自1991年至今,每年都有一件作品荣获福建省新闻奖一等奖。其中称得上“得意之作”的算是《老台长的饭菜钱》。这是一篇新闻特写,如有的同志所说,是在办公室里“信手拈来”的。有同事问:“能在全省获新闻最高奖的作品有如凤毛麟角,你怎么可以信手拈来呢?”回顾总结起来,这篇作品能获奖,有以下3个特点:一、针砭时弊。任何一篇有生命力…  相似文献   

17.
一部影视作品打响、一首歌曲风行,其名很容易被各媒体借用作标题,此种现象被人称为“追风”O为遏制此风,曾有人撰文告诫新闻界同仁“莫追风”。但从B前各媒体上的标题看,“莫追风”之冷言仍被当成耳旁风。闭上眼,回想近两年的标题,“追风”多多。《让人欢喜让人忧》《该出手时就出手》《心太软》《一个都不能少》等等,大有你方唱罢我登场Z势。更让人费解的是,有些早已“退役”的标题,还在那里“二重唱”。4月14日,首都一家大报上亦标出《网上交易:让人欢喜让人忧》的字样。影视、歌曲名入题并非不可,关键要抢第一。失去第一,…  相似文献   

18.
朋友: 今天,刚看了你的一篇文章。发表在《新闻记者》上的《乐在其中的“穷采访”》,很感兴趣。我似曾看过你的另一篇《留条缝,让我钻进来》,很欣赏。你的行动,正是“别人把你从门里赶出来,你却从窗户上爬进去”的写真。什么事在你眼里似乎都那么浪漫,饿肚子,睡冷被、挨蚊咬,你全当是《天方夜谭》中的经历,娓娓道来,妙处横生,似乎这世界没有什么烦恼与忧愁!  相似文献   

19.
11月9日《人民日报》第二版一则消息《昆明8家宾馆被公开谴责》,在副标题中提到“两个月”,而在文中又写成“2个月”。前者是对的,后者用错了。类似这种不统一、混用、乱用现象,在新闻媒体上比较普遍。实际上,“二”、“两”、“2”、“俩”的用法是有分别的。《现代汉语词典》  相似文献   

20.
今年年初,一套名为“另类”的丛书陆续摆上了大大小小的书店和书摊,据说,“另类”很受欢迎。有人甚至说,可以不做另类人,不能不读另类书。“另类”的吸引力在哪里?“另类丛书”之一的《格调》这样说:“等级是什么?它不是你的职业,不是你所居住的地方,不是你的餐桌举止,不是你有多少钱或者你能挣多少钱。等级是一系列细微事物的组合,你很难说清楚。”“另类”的另一辑《香烟》的作者旁征博引讲述香烟的魔力,却在讲述的过程中成功实现了戒烟;《器具的进化》把目光投放到生活中司空见惯的针头线脑上,去寻找世间物品来历背后的指导原则;《垃圾之歌》更能让你大吃一惊:“原来所有人的生活方式和整个社会的文化背景都隐藏在人类的遗弃物里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