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太原大学学报》2017,(2):76-79
《J·阿尔弗雷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在主题、风格、语言技巧运用及心理冲突描写等方面都突破了传统诗歌的模式,同时大量典故的引用为这首诗作增添了喜剧效果,体现了对传统的传承。全诗充满了讽刺与批判意味,对现代中国的年轻人有着非常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2.
《J·阿尔弗雷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是美国20世纪初杰出诗人T·S·艾略特的早期重要作品,被公认为英美现代派的第一部诗歌杰作。诗歌表面是在讲述一个性格懦弱的单身汉普鲁弗洛克始终没有勇气向心上人求爱的故事,实则通过对人物普鲁弗洛克的形象描写来反映当时人们的心理状态,揭示现代西方人精神空虚、迷茫、焦虑、异化的主题。诗人以一曲求爱情歌为读者谱写了现代文明的悲歌。  相似文献   

3.
托马斯·斯特尔那斯·艾略特是英国20世纪影响最大的诗人之一,也是著名的评论家和剧作家,其诸多作品在20世纪甚至对今天都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代表作《J·阿尔弗雷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使其获得了更多的殊荣。本文试图通过简要分析情歌中相关内容,积极探究主人公内心渴望爱情,但是对爱情又存在惧怕心理的矛盾现象,并对该作品进行赏析。  相似文献   

4.
《J.阿尔弗雷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The Love Song of J.Alfred Prufrock)(以下简称《情歌》)在英语诗歌中的地位很重要,今天专家们普遍认为它是英美诗坛的第一首现代主义诗歌。1915年《情歌》一经刊出,就在评论家和普通读者中引起激烈争议。当时的诗歌爱好者都觉得这首形式自由、不受格律限制、比喻奇特、怪诞的诗不能称为诗。尤其是诗歌以情歌为题,却字字不关情,而更像一个中年男子在不停地自言自语,述说心中的苦闷与无聊。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读者们发现这首诗与传统浪漫主义诗歌不同,要从新的角度来阅读,才能领略欣赏诗歌独特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5.
从结构主义符号学的视角,分析英国作家托马斯·斯坦恩斯·艾略特的诗作《J·阿尔弗雷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的五种符码,揭示诗歌展现充斥于主人公当时所处社会虚伪堕落、空虚颓废的主题,得出这首诗不是普鲁弗洛克的情歌,而是艾略特对现代社会的一曲挽歌的判断。  相似文献   

6.
7.
《J.阿尔弗雷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是美国著名诗人T.S.艾略特早期最重要的作品,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序幕和前奏,诗篇中凌乱的思维碎片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关键词。本文从这一关键词入手,运用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揭示《情歌》中支离破碎的语言表象下面所隐藏的完整连贯的概念化表征,并试图从认知文体学的视角对诗歌进行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8.
T·S·艾略特的长诗《阿尔弗雷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是他早期最为优秀的诗作,也是现代主义诗歌中的一篇杰作。本文通过对诗歌中意象、独白的分析,揭示出其潜藏在爱情后的深层主题:社会的病态及人性的弱点。  相似文献   

9.
特·思·艾略特作为20世纪西方后期象征主义诗人,其诗歌继承了前期象征主义的传统,既反对浪漫主义的直抒胸臆,又抗议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对客观世界的准确临摹.文章追溯了美人鱼的象征渊源,探讨艾略特作为现代主义诗人将阿普鲁弗洛克的主体潜意识暗流汇聚在美人鱼的象征客体之中,折射出现代人的矛盾,彷徨,永远处于生和死的临界边缘.  相似文献   

10.
艾略特在《J.阿尔弗雷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成功刻画了一位中年男子在现代社会中毫无意义的生活。在生命哲学家柏格森的影响下,艾略特在该作品中以绵延观中的物理和心理时间为线索,同时展开,刻画出一个被时间利用的现代人形象。主要从柏格森的绵延与时间、绵延与自我的关系方面对T.S.艾略特的《普鲁弗洛克的情歌》进行解读,分析绵延自我在《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的体现,阐释艾略特的早期诗歌中的时间观。  相似文献   

11.
艾略特的《J·阿尔弗雷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是他的早期诗歌杰作。国内外对其近一个世纪的研究,从多角度剖析和解读了诗歌和诗人。在文学领域,在宗教领域,在这首诗歌中,头发都是一个重要意象。对于这个意象的分析和解读,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诗歌。从文学领域、基督教领域和诗歌等三个层面,通过对其中的头发意象进行整理串联,可以为理解这首诗歌提供一个新的视角,解读诗歌中所展现的厌女情绪与信仰困境。  相似文献   

12.
诗人通过诗中的主人公普鲁弗洛克的无望的虚幻的求爱过程,描述了一种普遍存在的病态世象,从而唱响了精神瘫痪,文明衰退,到处充满意志消沉,无所事事的“活死人”的黄昏世界的哀歌。  相似文献   

13.
运用社会历史学、文化学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观点和方法,归纳梳理流浪女性形象在现代文学各时期的具体呈现形态,即新文化思想萌发期的苦闷求索,大革命后的理想幻灭,四十年代的继续挣扎和寻觅,从而认识关于女性意识的张扬与压抑、社会(家庭)角色的他律与自认等总体特征。  相似文献   

14.
随着时代的变换 ,生活方式和观念的改变 ,什么样的女性是最完美的 ?对这个话题又有了重新的审视 ,文章认为薛宝钗是一个深受封建礼教熏陶 ,有诗书修养 ,有学识而又天资聪颖 ,品格端庄 ,行为豁达的完美女神。  相似文献   

15.
九十年代 ,陈染、林白以西方女性主义理论为创作出发点 ,在长篇小说《私人生活》和《一个人的战争》里 ,从孤独意识、躯体觉醒、女性情谊等方面呈现女性自我 ,挖掘个人经验 ,讲述了女性丰富独特的私人生活 ,对女性文学中女性意识的发展具有开拓意义。  相似文献   

16.
舒婷《致橡树》的再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舒婷的《致橡树》以否定的爱情观与所追求的爱情理想的抒写构成了二元对立的艺术结构,在被否定的爱情观与向往的爱情境界的比照中,突出一种坚贞的爱情,表达了诗人对于理想爱情的追求;全诗主要由橡树和木棉两组意象组成,共同表达出了诗人独立平等的爱情和人格理想;并且诗人借爱情为载体,表达诗人向男性社会话语权的一种挑战,体现诗人要求女性人格独立的追求。  相似文献   

17.
顾长卫在电影<立春>中以王彩铃为主线,塑造了一群追求梦想的小城艺术青年形象.文章运用女性主义批评方法,在王彩铃与其他人物形象心路历程的对照中,挖掘王彩铃形象独特的美学价值.并通过对王彩铃形象的解读,旨在探讨女性意识在人生悲剧中的救赎价值.  相似文献   

18.
林白早期的小说创作以个人言说为主要特征,代表作品如《一个人的战争》等;第二阶段以《万物花开》为起点,特点是关注底层人物,更多民间的因子由此渗入;第三阶段以《致一九七五》为开端,历史的介入使得文本在气象上更加宏大。简言之,林白小说创作的变化可归结为私语的放逐。  相似文献   

19.
路翎的名作《饥饿的郭素娥》塑造了一个勇敢悲壮的女性形象郭素娥。这一形象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对不幸命运的反抗让读者震撼。作为一个女子,她是不幸的,她承载了太多的苦难,但作为一个有一定女性意识的女子,她坚持不懈的追求和反抗确定难能可贵。本文试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分析这一形象所蕴含的内涵和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20.
T. S.艾略特把极不符合传统情歌形式的内容放入他的《情歌》中,使文本内容和形式相悖,形成不和谐的二元对立;诗人借用二元对立的手法塑造了一个现代都市人的典型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心理状态:人格分裂以及内心冲动与行动延宕的二元对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