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思想的"本来面目"就是把社会历史的发展归结于人的发展,而人的发展,又最终归结于"现实的个人"的发展。在他看来,个人不只是人类历史的前提,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目的。但长期以来,人们忽视甚至扭曲马克思现实主义的个人观,通过"虚假的人"来压制现实的个人,漠视现实的个人的现实需要。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基本确立,为生成和创制"现实的个人"创设了条件,为"新"人工程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2.
每一个时代的物质生产与再生产活动都具有这一特定历史时期中由生产方式规定的特有社会性质.现实的个人作为社会历史的主体,作为能动地改变自然(及生命负熵)、塑形和构序社会负熵的能动性主体前提,既是过去社会历史构序和塑形的结果,也是新一代社会历史塑形和构序的前提.人的意识现象及其语言活动所对应的不是物的本有自然属性,而是对物质...  相似文献   

3.
“现实的个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在场主体与前提条件,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现实的个人”概念进行了系统阐述。在以资本逻辑为主导的当今世界,资本支配和统治着一切,“现实的个人”成为资本所宰制的工具和手段,并逐渐被抽象化与边缘化。追溯马克思的“现实的个人”概念的形成过程与科学内涵,让“现实的个人”这一重要维度在当今时代下重新显现出来。马克思的“现实的个人”概念蕴含着自然特性、实践特性、社会特性、历史特性与精神特性的丰富内涵,为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尤其是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价值启示。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现实的个人"思想关于"人的存在""人的本质""人的实践"的哲学追问,在人类思想史与社会发展史上产生了革命性变革.唯物史观之"现实的个人",蕴含着社会关系的现实规定,它是实践的存在,具有个人与社会的辩证统一性.马克思"现实的个人"思想具有客观性与主体性相统一、社会性与个体性相统一、现实性与历史性相统一的方法论意蕴...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关于"现实的个人"的思想所揭示的作为社会主体的历史人与自然人的统一,以及作为目的而非手段存在的人的思想,在历史的发展中越来越展示出其理论价值与时代魅力。代表着广大人民利益的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与发展目标正是马克思"现实的个人"思想的时代回应,也是马克思主义不朽生命力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的人学观实现了从抽象的人向现实的人的转变。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对"现实的个人"进行了多层次的理论规定,并进一步指出"现实的个人"是研究社会问题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7.
对人的探讨一直是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但是对这个问题的哲学解答是与哲学家本人的基本哲学原则分不开的。马克思“现实的个人”思想的提出,绝非空穴来风,它之所以可能,与马克思实践原则的确立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8.
人的类本质是人的第一层本质。马克思肯定人具有自身的类本质并明确人的类本质在于劳动。马克思对人的类本质的科学认识是他进一步揭示人的社会性本质的前提和基础。马克思关于人的类本质的观点是他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9.
形而上学在西方哲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试图在纷杂的万事万物中构建一个“统一的秩序”和寻求事物无差别的同一与本质规律.但是,这也造成一定的困境.这种无差别的同一,既扼杀事物的丰富性和流动性,同时,它在追求事物的本质规律时,又造成主客体的二元对立.西方传统哲学中,对人的本质的理解正是奠基于这种形而上学所开辟的理论视域之上.马克思提出的“现实的个人”,之所以能实现对人的本质理解的伟大革命,正是基于其对这种形而上学的扬弃.因此,只有弄清马克思与传统形而上学之间的关系,才能在更深层的意义上理解其所实现的对人的本质的革命.  相似文献   

10.
“现实的人”作为唯物史观的前提,内在地包含着人、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马克思的“现实的人”概念凝结了人和自然、个体和类的最简单、最基本和最普遍的关系,是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的有机统一,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基石,与一切旧的人学思想划清了界限,在马克思的新世界观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人的"类本质"是自由自觉的人类劳动的重要思想,常被西方学者批评为"抽象"、"先验"和"非科学"的"费尔巴哈主义人本主义"。事实上,马克思思想的发展过程并不存在"费尔巴哈阶段",把"自由自觉的人类劳动"作为人的"类本质",正是马克思完全超越主观唯心主义和直观唯物主义的地方,是马克思对人类现实劳动历史地位的科学抽象。同时,"劳动类本质"与"社会关系总和"的思想并不冲突,"劳动类本质"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逻辑起点,"社会关系总和"论则是在此基础上发展成熟的人本质理论,二者从不同角度规定了人的本质,在理论上各有偏重。  相似文献   

12.
《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历史现诞生的标志性作,它以“现实的个人”作为新世界观的前提,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这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因此,在新的历史阶段下,重温“现实的个人”这一理论,对坚持科学发展观、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等许多现实问题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现实的个人”这一概念,“现实的个人”存在于一定的现实社会中,面临着一定的现实的问题。“现实的个人”与人的现实既有密切联系,又有区别,全面正确理解二者,对于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对于深入领会和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并在社会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现实的人”与“现实的个人”是什么关系?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中,译者将wirklichen Menschen译为“现实的人”,将die wirklichen Individuen译为“现实的个人”,这为我们识别两者提供了文本依据。由于两者的内涵在历史唯物主义范畴内有着相对一致性,所以其自我区分的动力相对较弱;致使其要做相对明晰的自我区分的动力,则来自于“抽象的人”和“抽象的个人”这一对范畴。通过观察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现实的人”和“现实的个人”的若干用法,笔者认为,“现实的人”与“现实的个人”的区分虽然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但不能不做任何区别而加以混用。  相似文献   

15.
从黑格尔"精神的人"、费尔巴哈"感性的人"到马克思"现实的人"的理论,不仅推动了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发展,而且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提供了重要理论来源。中共中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实践和体现了马克思"现实的人"的理论。  相似文献   

16.
杨鑫  谢玉珍 《教育导刊》2011,(10):61-63
“抽象的人”的图像在教育中造成了许多危害,教师的教育和教学需要“具体个人”的图像。“具体个人”包含了现实水平的“现实个人”,以及个人可能达到的理想水平的“理想个人”。教师要在“现实个人”的基础上,在“理想个人”的目标指引下,采取适当的策略和方法,使每个学生从现实水平走向理想的水平。  相似文献   

17.
论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脉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本质"问题,不仅是马克思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更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当前探讨以人为本的问题,更需要从文本研究的角度弄清楚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信奉黑格尔、用黑格尔的范畴表达自己人的本质思想到信奉费尔巴哈、用费尔巴哈的范畴表达自己人的本质思想,再到形成自己唯物史观思想、用唯物史观范畴——"现实的人"表达自己人的本质思想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现实的人"是实有具体社会关系的人,而"现实的个人"是在现实实践活动中自我解放的个人。在使用上,二者均表明了马克思对"人"的关注,并在社会历史和现实的社会关系上建立起联系,但二者用以说明的具体问题和实现解放的路径是不同的。"现实的人"为了实现真正的解放,必须打破被资本所剥削和压迫的历史现状,扬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制度;"现实的个人"为了实现自身与他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必须扬弃由资本主义所建构的抽象的、虚假的社会关系,发展自身才能的同时为他人的解放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不是创造论的、实体论的、机械论的、先验论的,而是实在论的、关系论的、活动论的、获得论的。马克思从现实的个人出发,把思维置于现实性的逻辑基础上,辩证运用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得出人的本质的思想。  相似文献   

20.
对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的阐释,存在不同的观点。现代社会思潮对人的本质也有不同的看法。科学阐述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不能用形而上学的方法,以马克思早期的某些论述以偏概全;必须坚持辩证思维的方法,坚持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全面系统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整体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