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0 毫秒
1.
一个地区的历史,化的形成与发展绝不是一个孤立,封闭的现象,它必须与周边化,外来化不断地接触,融合,壮大,桂林是中国名的历史化名城,它开放性与包容性使其化独具特色,这其中皖籍人士做了他们的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日本占领蒙疆地域后。在张家口、大同、厚和、包头等地设置了外交机构。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上述各地的外交机构名称几经变换。先后出现的名称有领事馆办事处、领事馆、总领事馆、大使馆事务所等。非常混乱。笔者根据时间及城市顺序,对日本在蒙疆地区外交机构的名称变迁进行考证、理顺说明,通过对名称变迁原因等进行分析,揭示日本对蒙政策之变化。  相似文献   

3.
语言真实地纪录了社会生活、文化。对语言的研究也包含对社会的研究和对文化的研究,这不仅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同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满语作为一度活跃在我国历史时期的语言,其历史作用是无法磨灭的。本文主要论述满语形成特点及其历史变迁。  相似文献   

4.
化学元素符号属于专门用语,历来为化学家所重视.自从1661年波义耳(1627~1691)对元素概念作了科学定义之后,有关元素的表示符号才慢慢摆脱了金丹家所赋予的神秘色彩.道尔顿(1766~1844)和贝采利乌斯(1779~1848)先后为元素符号的规范化做出了世人称道的贡献.从1964年开始,美国和前苏联的科学家陆续制得了104号以后的数种元素,由于非科学的原因,命名上出现了歧见.国际组织分别于1977年和1994年提出新的方案,然而,这些方案井没有被贯彻下去.1997年8月底,经过多方协商与表决,一套新的名称和符号获得通过.由于东西方文字的…  相似文献   

5.
游牧化是蒙古民族的传统化,完善于13世纪初。随着生存环境和生业方式的变化,蒙古民族这一本土化在与他族的交往过程中不断地发生变迁。蒙元时期蒙古化进入了鼎盛时期,多元化的共生和蒙汉化的适应是其变化的主题;明清时期。蒙藏化的融合和满蒙化的综合,使蒙古化进入了低落和转型期;清末,外力的冲击和内力的涌动,揭开了蒙古化现代化的序幕,从而奠定了蒙古民族现代发展的格局。  相似文献   

6.
在实地调查、访谈的基础上,对搜集的155家店铺名称进行了统计和归类,阐释了蕴涵其中的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7.
唐代著名诗人、骈文家李商隐曾在桂州幕府生活近一年,今存桂幕期间创作的诗歌约40 首、骈文也有数十篇.桂幕时期是其诗歌创作和骈文创作的重要时期之一.关于李商隐在桂林的居所遗址,尚未有人探讨.如果能明确知道李商隐在桂林的居所遗址,对于更好地理解李商隐桂幕时期的文学,乃至于对于今后建立李商隐纪念馆选址是有帮助的. 据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所附<李商隐年表>,李商隐36岁那年,桂管观察使郑亚辟李商隐入幕,为支使兼掌书记.大中元年(847)三月初七,李商隐随郑亚离京赴桂州,途经江陵,四月抵潭州,六月初抵桂林(吴在庆、傅璇琮撰<唐五代文学编年史*晚唐卷>认为是五月抵桂州).本年冬奉郑亚之命往使荆南节度使郑肃.第二年正月自江陵归桂林.随后摄守昭平郡(当为昭州).二月,郑亚贬循州,商隐于三四月间离桂北归.  相似文献   

8.
漳州历史文化街区整治保护规划偏重于外在物质形态的保护,对非物质遗产的挖掘和保护不力;整治保护规划缺少开发繁荣历史文化街区的总体设想;对历史建筑的原真性有所忽视.建议历史文化街区整治保护规划要有各类专家和市民的广泛参与;实行历史文化街区动态保护模式.  相似文献   

9.
大中元年,李商隐南下桂林入幕桂管,这是他一生中最远的一次游幕,也是他人生中极其重要的一个事件。通过研究李商隐桂林之行前后的心路历程,可以了解其真实的政治倾向,以及他与李、牛两党的关系,并由此澄清他在党争中的许多疑点。  相似文献   

10.
陈怀怀 《广西教育》2020,(9):139-141
本文论述在历史教学中引入桂林历史文化的方法,提出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出发,在教学上以选择桂林历史名人为依托,以名人故事为切入点,贯穿名人在桂林的历史活动,呈现桂林不同时期、不同角度的历史文化,积极探索直接引入式、主题式、讲座式、情境式、社会实践式、竞赛活动式等多种教学途径,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对桂林历史进行感知、理解、探究和传承。  相似文献   

11.
桂林西湖曾是桂林市区最大的湖泊,在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自唐代李渤开发隐山西湖使其变成著名景区以来,西湖经历了沧桑沉浮的变迁。通过挖掘历史文献、碑刻、口碑资料及田野调查等,对西湖历史地理变迁的轨迹予以梳理,并揭示其在不同历史时期发挥的主要功能和作用。对西湖变迁的历史考察发现,西湖变迁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和社会原因等。  相似文献   

12.
发展桂林文化游建设现代化国际旅游名城的思考和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桂林以“山水甲天下”誉满全球,又是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将桂林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旅游名城,是全市和全国人民的心愿。桂林的建设不能忽视丰厚的历史文化。保护并有选择性地恢复历史文物古迹,兴建历史文化博览城,充分发挥历史文化旅游博物馆的作用,加强历史文化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建设,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含量,开发出桂北五条历史文化线路,申报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以及遵循旅游发展中的历史文化性,将为创建现代化国际旅游名城开辟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13.
桂林饮食文化历史悠久,特色鲜明。本土稻作文化源远流长,秦代灵渠的开凿沟通了中原与岭南,也促成了桂林米粉的产生;佛教从印度传入桂林,也为桂林带来了马蹄;桂林三花酒在宋代已经名扬湖广;桂林食狗保留了中原汉族饮食孑遗。这些特色美食为桂林饮食文化增色颇多。  相似文献   

14.
桂林作为著名的旅游城市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众多游客,但却很少以历史文化名城为世人所知晓。她是如何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华南边陲的百越之地,一步步地发展成著名的西南会府,成为让世人趋之若鹜的历史文化、旅游名城的呢?钟文典教授主编的《桂林通史》一书,穿越时空隧道,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桂林的历史文化,重现了桂林历史文化的本来面貌。  相似文献   

15.
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对桂林市150名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相关情况进行调查.旨在获取桂林市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第一手数据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从而提出相应的对策,为进一步推进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培养老年人健康的生活方式,实现对老年人体育锻炼的有效管理、指导和决策,提供相应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桂林西湖曾是桂林市区最大的湖泊,经过一段沧桑的交迁后完全湮废。如今的桂林西湖依然面临诸多问题,将古西湖复原是应对困境的良策。复原的古西湖能充分发挥生态功能、旅游功能、泄洪抗旱功能等,从而带来巨大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桂林“两江四湖”工程各方面成功的经验,使古西湖复原工程更具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美术在创建桂林现代文化名城中具有重要作用,应主要从培养漓江画童、举办国际风景画双年展和办好美术馆三方面树立桂林的美术文化品牌。  相似文献   

18.
关于桂林抗战文化活动下限的时间,过去一般都以1944年秋桂林大疏散为止。现在看来,下限时间还是以延伸到抗日战争胜利结束的1945年为宜。文章以大量的事实证明,1944年秋桂林大疏散以后,虽然桂林陷落了,而桂林抗战文化仍在延伸,革命文化的火种燃遍了八桂大地。  相似文献   

19.
南通地区方言的形成与南通地区沧海桑田的历史紧密关联。可以通过南通地区成陆过程的探索,结合南通历史上的行政隶属关系和移民资料的分析来推测南通地区方言的形成过程。南通地区南通话、如皋话、通东话、启海话等四方言小片之间的方言面貌和特征可以印证方言形成的有关推断。通过大量相对可靠的史料,对有关南通历史地理以及南通地区方言形成过程的某些结论和假说进行了讨论和辨正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从不同角度对阳戏作了初步探讨 ,使人们在初步了解阳戏的同时重视这一文化形式 ,从而使这一具有民族艺术特色的地方戏得以更好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