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生死之间     
查理大帝曾派使者出使君士坦丁堡。国王设宴接待,但他们有一风俗:国王筵席上的宾客都不得把吃过的肉肴(yáo)翻转过来,他只能吃摆在眼前的菜肴的上面那部分。使者的面前是一盘上面覆有香料的河鱼。他根本不晓得这种风俗,一会儿就把鱼翻转过来,于是全部权贵起身喊道:"陛(bì)下,您遭到了侮辱,在您以前从来未曾有过一  相似文献   

3.
4.
生死之间     
突然有一天,你发现那一个把你带到这个世界上的人走了,没有了,就像水被蒸发了,永远地永远地从你的身边消失了,消失了。  相似文献   

5.
生死之间     
突然有一天,你发现那一个把你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的人走了,没有了,就像水被蒸发了,永远地永远地从你的身边消失了,消失了。那叫你乳名时亲切柔软的声音;那抚摸你面颊时,一双枯瘦的手;那在你出门远行时,久久注视着你,充满关爱和嘱咐的目光,都消失了。  相似文献   

6.
生死之间     
苏格拉底站在生与死的门槛上。 狱吏为他打开了监狱的后门,迈出后门他就获得了自由。但苏格拉底却从前门回到了监狱——他选择了死亡。 他终生都在追求民主,但民主却遭到了强奸。他嘲笑反动派给他罗织的种种罪名,但又深深感到反动派的野蛮和强大。他要以自己的方式坚守真理,于是他拒绝逃跑。 临刑前,他对弟子们说:“我的死将给你们大家上最后一课。” 若干年后,一个叫布鲁诺的科学家又处在生与死的边缘。是放弃“日心说”,还是放弃年轻的生命?干柴即将化为熊熊的烈火,布鲁诺大声地说:“不!”然后血肉之躯化作青烟而去。  相似文献   

7.
生死之间     
看多了苏州的青山绿水,亭台楼阁,不禁心生厌倦,直到有一年的初春,突然发现苏州有几座低矮的山,吸引住了我的目光。它们沉默幽然.山绿得怪异,水清得沉静。——它们是坟山。  相似文献   

8.
生死之间     
肖复兴 《中国教师》2004,(10):46-47
奶奶去世的前一天,小铁跟妈妈学会了骑自行车。他们在楼前的空地上学车,奶奶趴在窗前看得真真切切,等我下班回家就高兴地对我说:“小铁学会骑车了,骑得跟风似的,呼呼的。”谁会想到呢,第二天傍晚,奶奶就去世了。她老人家无疾而终,突然倒在了床上,我们把她送进医院的急诊室,以为还能抢救过来,但心电图上早已经没有了任何动静。突然袭来的变故,冲击得我的脑子像炸了一样。当我和小铁的妈妈料理完一切事情从医院里出来,已经是夜半时分,我们才忽然想起只有小铁一个人在家里,而且厨房的火上还坐着锅。这么长时间,可别把锅烧爆了,出什么事!我们俩…  相似文献   

9.
生死之间     
在这张照片上。你发现“生”与“死”的距离变得多近,这给人一种不祥的暗示。生者与死者在争夺土地。这种现象不为奇观,土地越来越少了,人们顾不得“禁忌”,生者与死者的“宿舍’一起  相似文献   

10.
公元前4世纪,意大利有一个名叫皮斯阿斯的年轻人触犯了国王。皮斯阿斯被判绞刑,将在某个法定的日子里被处死。皮斯阿斯是个孝子,在临死之前,他希望能与远在百里之外的母亲见最后一面,以表达他对母亲的歉意,因为他不能为母亲养老送终了。他的这一要求被告知了国王,国王感其诚孝,决定让皮斯阿斯回家与母亲相见。但条件是皮斯阿斯必须找一个人来替代他坐牢。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其实近乎不可能实现的条件,有谁愿意冒着被杀头的危险替别人坐牢,这岂不是自寻死路。但茫茫人海,就有人不怕死,而且真的愿意替别人坐牢,他就是皮斯阿斯的朋友达蒙。达蒙进…  相似文献   

11.
爸爸去世那年,我上四年级,弟弟才6岁。开学那天,妈妈催我去上学,我不吭声。妈就站起来吼:“你不去我打断你的腿!”我不怕挨打,不动。弟弟抱住我说:“妈妈叫你上你就上吧,我帮妈干活……”“走开!”我一把推开弟弟。妈扑过来劈里啪啦十几下,我痛得直发晕,但还是一声不吭。  相似文献   

12.
突然有一天,你发现那个把你带到这个世界上的人走了,没有了,就像水被蒸发了,永远地从你的身边消失了,消失了。  相似文献   

13.
爸爸去世那年,我上四年级,弟弟才6岁。开学那天,妈妈催我去上学,我不吭声。妈就站起来吼:"你不去我打断你的腿!"我不怕挨打,不动。  相似文献   

14.
鲁迅散文蕴含丰富的人学思想,生死之间就是鲁迅散文人学的一个精神体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与《狗·猫·鼠》《父亲的病》描绘了生机盎然的乐园与隐鼠、父亲的死,这是鲁迅最初的生命意识与死亡体会。鲁迅在《无常》《女吊》中赞扬了这两种鬼物,映衬的是民众对生与死的达观与不屈不挠的态度,从侧面展现鲁迅的生死体认。面对青年人美好生命的戛然而止,鲁迅著有《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鲁迅感到珍爱生命与正视死亡的必要性。《死》中,鲁迅诠释了自我的生死体悟,生要"赶快做",死是"随便党"。  相似文献   

15.
生死     
【相关题目】生命的意义珍惜生命生死不离生命的价值轻于鸿毛,重于泰山面对死亡阅读下面材料,以生与死为话题或结合四川震灾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相似文献   

16.
目前仅知古印度唯一的生死轮图保存于阿旃陀石窟,表现五趣轮回,与《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的记载基本对应,表明当地流行小乘有部教派。后来的中国等地更加流行的是基于犊子部的六道轮回,新增加了阿修罗道,而其源头仍然可以追溯到一切有部。大乘佛教兴起,改变了小乘佛教的自我解脱,转向他力信仰,使得众生脱离轮回苦的救度行为越来越多地归结为观世音菩萨,以六观音分别救度六道;再后来兴起的地藏信仰,以六地藏代替六观音,多流行于中韩等东亚地区。在印度,仍然以观音救度为主,不断演进的最终形式表现为尼泊尔百八观音之一的马头观音。这种马头观音类似于生死轮图,以观音统摄六佛,不同于中印各地的马首人身或冠部饰有马像的马头观音,表明观音超越十方诸佛,上升为宇宙至尊神的神格地位,与中国曾经流行的卢舍那佛遥相呼应。  相似文献   

17.
<正>余华的《第七天》是在2013年6月出版的,但我最近才认真看了起来。虽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十万个读者会有十万个哈姆雷特吗?当然,这句话只是打个比方,但当一部文学作品带来的绝大多数声音是读者的质疑和贬义时,那显然作品本身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了。从《兄弟》到《第  相似文献   

18.
《活着》一转余华前期的冷漠叙事风格,对主人公福贵苦难命运的展示中注入了无限温情与思考。在海德格尔"死亡哲学"观引导下重新解读这部作品,可以发现人物们依靠死亡从沉沦状态完成觉醒,又从忍受苦难到乐观执著地走向"向死而生",二者共同构成了《活着》独有的生命哲学。  相似文献   

19.
生死较量     
国王决意难倒本国最聪明的5个人。他拿出100枚金币让5人自由分配。要求他们依次提出自己的分配方案,如果有一半或以上的人反对,则提出方案的人将被处死,余下的人继续进行。该5人个个聪明绝顶,一切可以保全性命又能令自己获取最大利益的方法他们都可想到。他们将会如何分这100枚金币?为什么?  相似文献   

20.
生死边缘     
前一秒我还在尽情地享乐。后一秒却挣扎在生死边缘。浓重的消毒剂味道和监控器不断发出的嘟嘟声充斥在空气中。我睁开眼,努力地适应着刺眼的光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