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英国大哲学家、数学家A·N·怀特海在他的代表作《教育的目的》中指出:"在古代学校里,哲学家们渴望传授的是智慧,而现代学校,我们降低了目标,教授的是学科。从神圣的智慧——这是古人向往的目标,沦落为学校教材知识——这是现代人追求的目标,标志了多少世纪以来教育上的一种失败。"他还指出:"只要我们把智力教育仅仅设想为获得机械的智能,或仅仅在于系统陈述实用的真理,就不可能有进步……但知识价值中还有另一个更模糊、更伟大、更居支配地位的成分,古人称之为‘智慧’。没有某些知识基础,你不能聪明:但是你也许轻而易举地获得了知识,却仍然缺乏智慧。"  相似文献   

2.
正作为学校校长,经常问问自己:"我是谁,为了谁?"也许,我们工作的目的会更明确,工作的思路会更清晰。果如此,我们每位校长都会创办属于自己的"巴学园",我们每一位老师都会拥有属于自己的"第五十六号教室"。三年前,经朋友介绍,知道了《第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和作者雷夫·艾斯奎斯。从走上工作岗位至今的二十多年时间里,他始终清楚"我是谁,为了谁?"为了学生,他可以放弃节假日;为了学生,他可以不计较学生的  相似文献   

3.
有效的阅读强调经济性,这包括理解和速度。因为这两种技能交织在一起,我们就称之为阅读的理解速度。而学生将要具有的理解速度又依赖于他所用的阅读材料的可读性和易读性。在一篇早期的论文中,我们已经指出,阅读速度常被称作理解的速度,也许这是快速把握作品要表达的意思的最好说法。阅读是为了理解,一个人可能理解很慢,也可能更快速地理解。理解毕竟是重要的,速度脱离理解则无意义,  相似文献   

4.
引子:哈佛学生"不幸福" 有一天,一位编辑递给我一份报道,"好好读一读,也许你能为高三学生写点什么."他这么对我说,我认真地领受了他的推荐.报道很长,讲的是一门被称之为"幸福课"的选修课,这门课在哈佛大学开设不久,已经一跃成为最受欢迎的选修课.  相似文献   

5.
在当今中国画坛上,龙瑞先生似乎总是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和热议的人物. 这种关注与热议,也许是由于他的绘画追求从"构成风"中脱蜕而出,开始向笔墨为本体的迁跃;也许是他热心于推广"黄宾虹画学"本义,会心宾老笔墨秘奥;也许是由于他曾同时担任中国国家画院院长和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也许是由于他本着学术道心提出了"正本清源、贴近文脉"的画学主张,也许是由于在他的主导下把中国画研究院更名为中国国家画院,也许是由于他为辩明画理而一口反万众冒犯了哪位而引起的……总之,龙瑞的名字总和当代中国画发展的升降起伏脱不开干系.  相似文献   

6.
我有幸聆听了著名特级教师朱乐平的"单位复习"一课,本节课是朱老师为了实践他的教学理念("有的事情你不教他长大是会知道的,有的事情你不教也许他一辈子也不懂";"数学就是一种模型,更要强调数学结构";"结构要沟通,类型也要沟通",这三句话是朱老师在课后向听课教师指出自己在本节课中所渗  相似文献   

7.
学会计较     
课堂上,老师请学生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本子进行相关练习,大部分同学都赶紧操练起来了,只有一个小男孩红着脸焦急地翻着书包。老师见状急问:"你怎么了?让你准备的本子呢?"小男孩原本红着的脸变得更红了,老师心想:也许是他一时忘了,也许是他准备好了却丢了……我刚才是不是吓着他了。为了弥补自己刚才的冒失,也为了帮小男孩,老师对同学们说:"哪位  相似文献   

8.
也许逝去是为了更好地怀念,也许失去是为了更美的想象。呆呆一个人窝在公交车的最后一排。风呼呼地吹来,可还是吹不走蓝眼鱼在呆呆心中的影子。"就是,不要,蓝色!"凌贝贝瞪着小眼睛,一字一顿。"可是我觉得蓝蓝的鱼眼睛更漂亮。"呆呆嘟着嘴,小声央求着。"我不喜欢蓝眼睛!"凌贝贝气得像个可怕的女巫,粉红色的牙套直刺呆呆的眼睛,胀得像花骨朵般的小拳头猛地伸到半空中又瞬间耷拉在桌上。干脆把整条鱼画成灰色得了!明明是老师要求他和凌贝贝一起画的嘛。鱼身子是凌贝贝喜欢的草莓形状,  相似文献   

9.
杨骏走了,太突然了……也许是对杨骏抱有太多的期待与尊重,当看到他将信托产品转让给淡水泉的时候,我心中充满了不解,甚至责怪,更对于他"此生再难见到6000点"的言论而困惑。当时,冥冥  相似文献   

10.
这是一名通过高考改变自己命运的农村学生,在大学毕业后写下的一篇文章,感动了很多人。今天的他,已是一名让人羡慕的白领,而看看他为了实现成为“城市人”这个愿望,一路走来的历程和感受,也许更会让我们明白,作为一名农村高中生,在面朝城市和未来的时候,更该拥有的坚持和梦想。  相似文献   

11.
王蒙是现代文坛上的一位语言大师,他的"季节"系列小说的语言是他语言特色的典型代表.有人称他的语言为"狂欢体"语言;有人称之为"拟骚体"语言;也有人称之为"语言流";而我称之为"王蒙式"的语言.本文主要从四字格的运用方面加以论述,试图对"王蒙式"的语言以简要的论证,从而更加了解王蒙.  相似文献   

12.
正"也许因为我是做技术出身的,不知不觉中,我已经养成了一种扪心自问的习惯:‘这样行吗?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从这个观点来看,即使对待一件琐事,也有很多发挥创意精神的余地。"这是日本京瓷株式会社董事长稻盛和夫所说的。他的那种扪心自问的习惯,实际上可以称之为反思。反思,《辞海》的注解是:心灵以自己的活动作为对象而返观自照,是人们的思维活动与心理活动。因  相似文献   

13.
在曲沃县,只要一提起实验小学的校长王崇吉,便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教育界的人都亲切地称他是"课改校长",或者干脆称之为"王课改"。这样的称呼不仅从表象上体现了他对课改的追求,更从深层次上透露出他对课改的痴迷。在深入曲沃实验小学的日子里,看到的是他在为课改奔走,听到的是他在  相似文献   

14.
听琴     
1 要是你问一个英国人,他爱不爱莎士比亚的乐府,他一定说莎氏的作品是非常的美丽而伟大,说这话的人也许这三十年来从不曾翻过一页莎氏的原作;也许十年前,曾经有一次他跟了朋友去看莎氏的戏,看了不到半幕便睡着在座中了;也许幼年在学校的时候,他也诚心的随着其余的儿童,时时地诅咒"莎氏乐府"这一门功课.  相似文献   

15.
前几日,无意间透过北窗看到了后面学部的一名小学生站在教室门口,背对教室,书包凌乱地放在一旁,而此刻教室门是大开着,里面正进行着"正常化"的教学。霎时,我仿佛看到,这个孩子的内心是多么的苦涩与愤懑,"一门之隔"让他多了一丝恐惧和焦虑,也为日后的师生交流埋下了恶因。要说教师,其出发点是为了提醒学生不要迟到,同时也存在"杀鸡儆猴"的嫌疑。也许,他还没有考虑到这几  相似文献   

16.
据说,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德的一个学生,曾经一本正经地问过:"我学这些东西能得到些什么呢?"欧几里德沉默片刻,叫来仆人,吩咐说:"给他6个铜板,让他走吧,这是他想要得到的东西."我不清楚这个学生当时的反应,也许他会面红耳赤,幡然悔悟,也许会理直气壮地接过铜板,扬长而去.但这并不重要,因为欧几里德还在,他的大部分不是为铜板而学习的学生留了下来,在那个时代里,欧几里德们占多数.他们研究算术是为了观察思考数的性质,唤起思考的能力,引导心灵超然于变幻的世界之上而把握着本质和真理;学习几何学是为了引导灵魂接近真理和激发哲学情绪,以便了解关于永恒存在的知识,进而掌握"善"的本质和形式;学习辩证法是为了找出事物的关系,探究事物的本质,使人的智慧和能力更趋完善……对于他们来说,这与其说是一种理想,不如说是一种现实,成为他们生存方式的一个部分.  相似文献   

17.
我有幸聆听了著名特级教师朱乐平的“单位复习”一课,本节课是朱老师为了实践他的教学理念(“有的事情你不教他长大是会知道的,有的事情你不教也许他一辈子也不懂”;“数学就是一种模型,更要强调数学结构”;“结构要沟通,类型也要沟通”,这三句话是朱老师在课后向听课教师指出自己在本节课中所渗透的教学思想)而设计的一堂复习课。  相似文献   

18.
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我从图书馆回来,看见提着公文包正要出门的父亲,也许是为了赶时间吧,他居然忘记系鞋带了。我正想迎上去提醒他,只见母亲匆匆赶出来,拦下了他。弯腰,下蹲,低头,母亲开始为父亲系鞋带。她边系边嗔怪道:"怎么没系上鞋带呢?"但脸上却带着微笑,而父亲则站在那儿乖乖地享受着母亲的"服务",也是一脸的笑容。这一瞬间的风景,在我眼前定格了。面对这画面,一种  相似文献   

19.
欧阳武在民初本是赣督李烈钧手下健将,但反袁态度并不激烈,加之其兄众议院议员欧阳成等在幕后积极活动,因此得以在袁世凯罢免李烈钧后出任江西护军使,并经黎元洪保荐兼代赣督。他一方面暗中表示拥护中央,另一方面公开谋求赣省自保,故他对北军以震慑"乱党"为由入赣,竭力阻止。二次革命在湖口爆发后,欧阳武在袁世凯方面笼络、施压下,一度表示要派兵进攻湖口,但很快他又接受讨袁派推举,出任赣督。随着北军逼近南昌,欧阳武的态度再次发生变化,他以"不忍使南昌为战场"为由弃城而去,并以"止戈和尚"名号入山为僧。为了脱罪,他将自己就任赣督及其后所为一概称之为"被胁",将讨袁派称之为"乱党",从而彻底倒向袁世凯一方,并通过多方活动,最终获得袁世凯特赦。他保住了性命,但丢掉了气节,结果两面皆不讨好。  相似文献   

20.
勇于活着     
在音乐剧《汉密尔顿》中,华盛顿对汉密尔顿说:"Dying is easy,son,living is harder。"(死去是很容易的,孩子,活着才更难。)汉密尔顿为了自己的远大目标而活着,成为美国国父,又在一场决斗中为了自己的信念而赴死。而福贵呢?他没有所谓的远大目标,照他自己的话来说,是"越活越没出息"。《活着》的最后,他在黄昏中渐渐远去。福贵是怎样活着,又是为了什么而活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