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类对酒精的耐受性有种族和个体的差异,酒精在体内的代谢过程主要由肝中的乙醇脱氢酶(ADH)和乙醛脱氢酶(ALDH)所制约,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这两种酶的活性,主要由遗传因素决定。如果乙醇脱氢酶的活性很高,进入人体内的酒精立即被分解成大量的乙醛。乙醛在体内堆积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表现出面红耳赤、心率加快、皮肤温度升高等一系列"酒喝多了"的症状;如果体内的乙醛脱氢酶活性也很高,那么由乙醇生成的乙醛很快就会被氧化成乙酸,失去对神经系统的毒性。  相似文献   

2.
编辑同志:你们好,我是一名中学生物学教师,在初中《生物》第二册和高中《生物》(必修)课本中,在营养物质的吸收插图中,酒精的吸收都只画在胃,而在小肠中均未提到。请问:酒精是全部在胃内吸收的吗?小肠能否吸收酒精?为什么?广东南溴小吴小吴老师:酒精不须经过消化就可被胃或肠吸收,并很快进入血液,因此教材的插图是不全面的,请参阅美国《食物与营养百科全书》选辑:(4)营养素,第68—69页,农业出版社。酒精只在胃内吸收吗?  相似文献   

3.
1.作饮料:各种酒类都含有乙醇,啤酒含乙醇3%~5%,葡萄酒含乙醇6%~20%,黄酒含乙醇8%~15%,白酒含乙醇50%~70%.少量饮酒时,酒在人体肝脏氧化:乙醇——乙醛——乙酸——CO2+H2O,并放出热量,这跟淀粉和糖类的作用相似. 2.作燃料:酒精灯的燃烧,有时制成酒精块燃烧. 3.作有机溶剂: (1)浸制药酒:乙醇作为有机溶剂,能溶解许多有机物,中草药中含有多种有药用价值的有机物,乙醇可以溶解它们,便于人体吸收. (2)配制碘酒溶液,用于消毒. 4.医用消毒剂:75%的乙醇具有很强的渗透能力,能“钻”到细菌体内,使蛋白质凝固,细菌也就“一命呜呼”了.有趣的是,乙醇浓度高于75%以上,杀菌效果反而减弱了.这是因为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酒精进入人体后的吸收和扩散过程,对问题做出合理假设,利用数学建模的方法分别建立了瞬时大量饮酒和长时间饮酒这两种情况下酒精在血液中的浓度的数学模型,同时使用数学方法对建立的数学模型进行了求解和分析.利用得到的结果,可以很快计算出某人饮用若干酒后,过一段时间血液中酒精的浓度.  相似文献   

5.
肝脏——复杂的化学工厂肝脏就如同一个复杂的“大实验室”或者说一个奇妙莫测的“生化工厂”,它是人体内功能最复杂的器官,也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体。肝脏的重量约占体重的1/50-1/40。由肠道吸收并通过血液输送过来的材料在肝脏里被加工转换成蛋白质、脂肪和糖类。这些对维持  相似文献   

6.
维生素宜饭后服维生素药口服后主要经小肠吸收,而饭前空腹时服用,容易迅速进入血管,使血液中维生素浓度很快增加,在被身体组织利用之前,就从尿中排出,起不到应有的治疗作用。饭后服用维生素类药,由于肠道内有食物,维生素逐渐被吸收,有利于发挥治疗作用,尤其是脂...  相似文献   

7.
<正>生命是奇妙的,人类的生活丰富多彩,如果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贴近生活,就会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会帮助学生对课本知识进行记忆、理解和应用,达到知识升华的目的。一、用生活中的实例,活跃课堂气氛,帮助记忆在课本"物质代谢"一节中,以特殊的午餐"鸡蛋大油炒米饭"(民族班改为"鸡蛋牛油炒米饭")为例,来说明淀粉、脂肪、蛋白质三大类有机物在人体内的消化和吸收;以"空腹喝酒容易醉",说明酒精的吸收在胃内,如果胃内没有食物,酒精会迅速被吸收进入血液,刺激神经系统,产生一系列的"酒后文化";在"能量代谢"一节中,以人体剧烈运动之后肌肉产生酸痛的感觉,随时间推移,这种  相似文献   

8.
酒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饮料,但过量饮酒要引起酒精中毒,长期大量饮酒更易形成乙醇性脂肪肝、乙醇性肝炎和肝硬化。就孕妇而言,还会造成胎儿性乙醇综合症,影响胎儿的发育成长。反对酗酒,劝阻长期大量饮洒,对于保证人民健康是极为必要的。因此,了解乙醇在人体内的正常代谢无疑具有一定的生理意义、临床意义和社会意义。正常人饮酒后,乙醇在胃和小肠上部迅速被吸收(胃30%,小肠上部70%)。被摄取的乙醇,90~98%在肝脏中被代谢,剩下的2~10%由肺和肾脏排出。人的乙醇代谢率,从其在血中浓度的消失率来看,为100~  相似文献   

9.
《老年教育》2014,(3):57
在传统饮食习惯下,食物经过消化和吸收,通过小肠进入大肠后,蛋白质和脂肪残余是少量的。这些少量残余在肠道菌群的作用下还可继续合成人体必需的物质,如B族维生素、维生素K和一些非必需氨基酸,这些都是有益健康的。但是,如果动物性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量增加太多,超出了小肠消化吸收的能力,进入大肠的就不再是少量残余了。在大肠这个"发酵罐"中,过多的营养物质会导致菌群失调,并将那些富余的营养大量合成胺类物质,胺即致癌物。  相似文献   

10.
人很容易得病.为了对付各种各样的疾病,人体自身就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 皮肤破损后,为了阻止细菌侵入,血液中的血小板会很快聚集在出血口,形成血凝块,将出血口堵住.如果有细菌进入血液,血液中的白血球就能把细菌吞吃掉,不让这些入侵的细菌在人体内繁殖,危害身体.嘴巴、鼻子、气管中的黏液,也有阻止细菌进入体内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酶的分类     
郭兰冬 《科学教育》2006,12(3):55-56
1961年国际酶学委员会(Enzyme Committee,EC)根据酶所催化的反应类型和机理,把酶分成6大类:1氧化还原酶类主要是催化氢的转移或电子传递的氧化还原反应。在酶家族中数量很多。它又分为两类:1.1脱氢酶类催化直接从底物上脱氢的反应。反应通式:AH2+B A+BH2。其中AH2是氢的供体,B是氢的受体。在酵母菌发酵生成酒精的反应中,有一种醇脱氢酶,它作用于乙醇,使乙醇转变成乙醛。这个反应是可逆的,这种酶也能使乙醛转变成乙醇。发酵时醇脱氢酶就催化乙醛加氢转变成乙醇的。乳酸脱氢酶也属于此类酶,它能催化乳酸脱氢,变成丙酮酸,是参与糖酵解的…  相似文献   

12.
为了引起学生探究人体的消化器官及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过程的兴趣,我把课设计成“跟随小馒头作一次人体旅游”,但实际教学情况是:其一:“超越轨道”当我让学生对我们今天要进行旅游的景点,也就是消化器官有哪些进行猜想时,我深深体会到什么是天花乱坠:学生认为人体内的大部分器官都可能是我们的消化器官,心、肝、肺、胃、肾、脾,当然也包括大肠、小肠、肛门。画出的景点旅游图也是丰富多彩——小肠可以直接接到口腔,胃可长到腹部的底下,肝脏直接参与了实物的消化……但这绝对不是恣意推测,因为每个学生的猜想汇报都是有根有据,态度非常认真…  相似文献   

13.
一、乙醇氧化成乙醛实验的改进按图组装仪器。在细玻管一端卷2-3层滤纸,并大部分塞入较粗的玻管中,滤纸的另一端浸没在酒精中,在粗玻管的适当位置放置镀银的铜丝团;由细玻管缓缓鼓入空气(或Q_2)。在加热铜丝团时,酒精受热挥发,其蒸气与空气在铜丝团处混和,经催化氧化成乙醛: 2C_2H_5OH O_2(?)2CH(?)CHO 2H_2O 乙醛蒸气通入冰水中被吸收制成乙醛水溶液。  相似文献   

14.
新编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生物》第二册P.53关于营养物质的吸收是这样写的:“人体各消化道的吸收能力是不同的。口腔、咽和食道基本上没有吸收作用。胃只能吸收少量的水和酒精(图IV-48)。小肠是主要的吸收器官,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以及大部分的水、...  相似文献   

15.
软葛Ⅰ号是以长白山野生软枣子、葛根等组方研制的一种解酒护肝保健品.其机理是通过软枣子多糖等提高乙醇脱氢酶活性,降低乙醛的毒害作用.本实验利用小鼠急性乙醇中毒模型,分别从神经、肌肉协调能力、胃黏膜损伤度、肝组织损伤及急性死亡率、血液中乙醇脱氢酶活性几个指标,观察了软葛Ⅰ号对乙醇中毒的保护作用.结果连续酒精灌胃小鼠15d,造成胃黏膜损伤,20d小鼠肝组织结构异变.治疗组服用软葛Ⅰ号具有明显保护胃黏膜、肝脏的作用,并显著增加小鼠的抗醉酒时间.  相似文献   

16.
吸烟对健康的危害很多,这里只谈吃饭时抽烟的害处。一边吃饭一边抽烟,烟里的有毒物质,会粘附在口腔和咽喉部,随食物一同进入胃肠,直接危害人体。此外,吸烟还能引起味觉失常,抑制消化腺分泌和降低消化道粘膜的抵抗力,时间久了,势必影响人的消化吸收功能,甚至引起胃肠疾患。如一边饮酒一边抽烟,对健康的危害,超过了平时单纯吸烟。因为,酒精能溶解香烟中的有毒物质,包括致癌物质,并可直接被肝脏吸收。因此,劝君吃饭时不要吸烟。吃饭时不宜吸烟@王善  相似文献   

17.
学生1号:人体消化道内消化液是否属于内环境?老师:内环境是指人体内细胞外的液体环境,是人体内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主要包括淋巴、血浆和组织液。消化道是被围在体内的一个特殊的外界环境,是对食物进行消化吸收的场所。由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已经离开了内环境,在消化道对营养物质进行消化,消化后的营养物质被吸收到血液或淋巴后,已进入了内环境。  相似文献   

18.
有人认为:尿酸是人体内蛋白质在分解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代谢终产物。这种认识是否正确?让我们充分析一下人体内蛋白质和核酸的分解代谢过程。蛋白质在人体内分解代谢时,先分解成一个一个的氨基酸,氨基酸经脱氨基作用形成了氨和不含氮部分,氨被血液运输到肝脏,在肝细胞内由酶参与,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变化,形成了尿素,然后随尿等途径排出体外,不含氮部分则分解为CO2和HO2,并放出能量。核酸在人体内分解代谢时,先分解成许多个核苷酸,核苷酸在酶的作用下分解为磷酸和核苷,核苷在酶作用下分解为五碳糖和含氮碱基(嘧啶碱基或嘌呤碱基…  相似文献   

19.
人很容易得病。为了对付各种各样的疾病,人体自身就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 皮肤破损后,为了阻止缅菌侵入,血液中的血小板会很快聚集在出血口,形成血凝块,将出血口堵住。如果有细菌进入血液,血液中的白血球就能把细菌吞吃掉,不让这些入侵的细菌在人体内繁殖,危害身体。嘴巴、鼻子、气管中的黏液,也有阻止细菌进入体内的作用。鼻子里的鼻屎、鼻涕和嘴里的痰,往往粘有很多细菌。因此,随地吐痰很不卫生。  相似文献   

20.
刮痧也治病     
《中国教工》2011,(7):45-45
排出血液中的毒素人体中有两个储藏毒素最多的位置,一是肠道,二是血液。肠道毒素长期排不出去,就会被反复吸收,肠黏膜会病变、脱落,肠道就会老化。肠道中的毒素再次吸收的过程中,这些毒素会进入血液。血液受到了污染,就会变得黏黏糊糊,流动也不顺畅。血液出于自我防卫的本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