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宝玉挨打》是《红楼梦》一大高潮。突出表现了贾政与贾宝玉父子两代的思想冲突,明确展示了贾宝玉的叛逆性格。“金钏自杀”等偶然事件激化了父子之间的矛盾冲突,宝玉挨打就成为必然了。贾宝玉是荣国府的核心人物,他遭鞭笞自然牵动了全家上下的心。王夫人、贾母等人闻讯先后赶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宝玉挨打》这篇文章的教学往往只注重两条:一是封建正统派贾政和叛逆者贾宝玉之间的矛盾冲突,二是袭人、宝钗、黛玉三个人前后探伤表现出完全不同的身份、地位、思想、性格、道德、修养、以及与伤者的不同关系。而忽略了对贾母与贾政这段精彩对话的赏析。  相似文献   

3.
高语第六册中《宝玉挨打》(《红楼梦》第三十三回)一课,最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众人对宝玉挨打的态度以及宝玉挨打之后众人的情态。  相似文献   

4.
《宝玉挨打》是《红楼梦》中的第一个高潮。贾政这一顿噼噼啪啪的板子打下去,不仅打得宝玉皮肉受苦,动弹不得,也打得整个贾府上下眼泪纷飞。而众人纷飞的眼泪,就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不同人物的复杂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5.
对“石”质的维护与坚守,对“玉”质的排斥与抵抗,贾宝玉形象染有浓厚的“谪世”因子。小说借宝黛爱情悲剧的先验模式,宝玉对女性人生价值的褒扬,宝玉由石——玉——石的精神游历过程等的描绘,多方展现宝玉的“谪世”成份。  相似文献   

6.
汤玫英 《生活教育》2014,(18):61-62
通过对《红楼梦》宝玉挨打部分的文本分析,探讨了其对写作的启示:一是巧妙安排矛盾冲突,二是高度统摄人物言行和性格,三是合理剪裁内容材料。  相似文献   

7.
宝玉的思想行为应该是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和逆反行为,简单地加上“反封建”的内涵,并不准确;他同贾政的关系“统一”方面大于矛盾方面,其矛盾也很复杂,不能简单贴上“反封建”的标签;他同黛玉的婚恋也不能简单地说是同封建势力作斗争;作者曹雪芹对贾宝玉的逆反行为是采取批判的态度的。  相似文献   

8.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科技每天都影响甚至改变我们的生活。E学习作为一个在线的教育学习平台,能够实现教育资源的在线共享和交流,而高中语文教学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如何把E学习技术与中国古典文化结合起来,为语文教学服务,是一个非常值得探索的问题。红楼梦作为经典名著,我们可以借助E学习的信息平台,通过共享、共情、共答的名著阅读指导,来帮助高中学生更好地进行名著阅读的学习。  相似文献   

9.
《林黛玉进贾府》的宝黛初见的场面中,曹雪芹很。表现了一番贾宝玉的才学:那就是宝玉为黛玉取字。宝玉问了黛玉的名,黛玉告诉了他,宝玉接着问表字,黛玉说“无字”,宝玉说,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探春便问何出,宝玉随口诌到,“《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牢.岂不两妙?”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文化系统,囊括明清时期整个社会生活面貌。曹雪芹精心安排小说中的每一个场景,力求将每一处细节都融化为富有深刻意蕴的文化符号。本文以贾宝玉服饰为例,从纵向与横向两条线分析服饰这一文化符号的历史概念和作者曹雪芹对于主人公服饰的别出心裁,通过服饰认识《红楼梦》表象符号的非语言信息。  相似文献   

11.
依湘语视角对《红楼梦》中词语作校注。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阶段社会矛盾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同其他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不同的是,中国是在一种比较特殊的条件下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特殊的时代背景条件,使得中国现阶段的社会矛盾呈现出一些明显的特征:民生需求甚于政治诉求;官民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个案问题容易演化成整体化的矛盾;诉求方式相对温和;解决社会矛盾的两难境地;社会矛盾的生长空间很大。  相似文献   

13.
“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以现实的一个极短的瞬间,将作品的主线、人物的命运、人物深层的心理变化与百年家族的兴衰、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缠绕在一起,借梦境深远而悠长地展现出来,具有意义生成的无限可能性和丰富性。  相似文献   

14.
在《红楼梦》中,贾母、王夫人、刘姥姥保持着相似的礼佛习惯,反映了当时社会上下层女性共同的精神生活信仰。这种礼佛风气同时又影响了人们的口头语言习惯。  相似文献   

15.
高中语文第四册课文《林黛玉进贾府》选自我国伟大的古典小说《红楼梦》,其行文的虚实相生、相辅相成的艺术匠心,大概可以窥《红楼梦》"全豹"之"一斑"。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詈语使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楼梦》一书詈语丰富,使用频繁。常用詈语有84个(组),至少有88人在不同的场合共使用了483次。《红楼梦》中詈语使用表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身份差异、场合差异和个性差异。  相似文献   

17.
曹雪芹所著的《红楼梦》乃通过贾宝玉这一自拟形象体现了鲜明的一贯的忏悔主旨 ;而且这种忏悔克服着并消解了一般理解上的“叛逆”思想。作者刻划宝玉的叛逆性格时 ,概念是模糊的 ,有时是不确定的 ,但通过宝玉形象作“深自忏悔”的意向是明确的 ,清晰的。高鹗并未能清晰地把准曹雪芹的忏悔主旨 ,这使得他的续书必然地无法达到曹雪芹前 80回的成就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与秦观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一、第五回作者以秦观的字“太虚”称幻境,意在暗示秦观心性思想与“太虚幻境“陆质内涵的关联;二、小说中有秦观后裔无锡秦家的影形;三、秦观的诗词对《红楼梦》也有影响。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通过对近50个人物死亡结局的精心设计,描绘了底层卑辱者、社会抗争者、“狂人”、阶级压迫者等几种类型的悲剧人物角色之死,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人吃人的本质和封建制度的不合理性,昭示了封建社会定然走向灭亡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20.
曾流行于京津、沈阳地区的满族曲艺子弟书继承了《红楼梦》雅俗相谐的语言艺术。雅致之处,妙化诗词,"如乐中琴瑟";同时,俗语、比喻陈字见新、朴语生色,富于生活气息。子弟书满汉合璧,延续了《红楼梦》的艺术生命,可称是对《红楼梦》光辉地再创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