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颜广文研究武术史的人大都知道,明末著名思想家黄宗羲曾说,内家拳创于张三丰。百年之后,以陕西王宗最著。王宗收徒温州陈州同,内家拳又流传于温州(今河南省温县)。到了明朝嘉靖年间,内家高手又以张松溪最为出名(《南雷集》卷六《王征南墓志铝》)。历史上,内家拳是不是张三丰所创,目前尚无定论。笔者在此并不谈张三丰问题,只介绍张松溪生平事迹。黄宗羲曾编辑《明文海》一书,全书达数千万字之巨。《明文海》卷419收有沈一贯所作的《搏者张松溪传》。沈一贯生于嘉靖年间,隆庆二  相似文献   

2.
武当南派——松溪内家拳宗阐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国华 《武当》2005,(2):3-4
一、渊源述秘: 松溪内家拳传说源于武当遇真宫三丰祖师脉系,明朝盛行于浙江宁波四明山一带,时有技击家张松溪为最著,故亦有以名立派,称之为松溪内家拳者。又有南太极之称。秘传于宁波鄞县、温州一带,有《宁波府志·张松溪传》为证。  相似文献   

3.
明代嘉靖年间,张松溪以内家拳享名宁波府,传为松溪派拳术创始人。这位技击大师的生平,武术界有过种种纷争及附会。其籍贯,徐哲东《国技论略》提出浙江鄞县、海盐两说,《武术拳种和拳家·张松溪小传》据张松溪派内家拳传人推断其生于温州。其生卒,史籍上未载,唯《武术拳种和拳家》一书推断其生于一五〇六年前后,光宗泰昌年间卒于贵州玉屏,约在1620年左右,终年110多岁。其所习拳种,黄宗羲《王征南墓志铭》、黄百家《内  相似文献   

4.
青野 《精武》2009,(8):8-8
明朝学者沈一贯在其文集中有一篇《搏者·张松溪传》,其中写到:“……嘉靖末又有张松溪,名出边上。张衣工也,其师日孙十三老,大梁街人,性粗戆。张则沉毅寡言,恂恂如儒者……”其他的文献如黄宗羲先生所著的《壬征南墓志铭》的一段介绍:“三峰为武当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进……三峰之术,百年以后流传于陕西,而王宗为最著。温州陈州同受之,以此教其乡人,由是流传于温州,嘉靖间,张松溪为最著。”  相似文献   

5.
肇明 《武当》2013,(5):39-40,41
张三丰是道教门中继吕纯阳之后,极富传奇色彩的一位道长。他为后人留下了诸多不解之谜,其生年即有宋人说、金人说、元明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卒年更是扑朔迷离,无从稽考。本文拟广容诸说,祓其迷雾,存其本真,作一初略而有益的探索。一、张三丰生年考辨(一)张三丰北宋说谓张三丰为北宋人者,滥觞于清初学者黄宗羲(161 0-1695)及其子黄百家。黄宗羲在《南雷文定·王征南墓志铭》中言道:"……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内家,盖起于宋之张三峰。三峰为武当丹士,……张松溪为最著。"稍后于《王征南墓志铭》的雍正《宁波府志》(雍正十三年(1 7 35)版)《张松溪传》,亦有张三峰为北宋人说,其略云:"松溪,鄞人,善搏,师孙十三老,其法自言起自宋之张三峰。……"清初,王士祯(1634-1711)于《拳技派》中亦记曰:"拳勇之技,少林为外家,武当张三丰为内家,三丰之后,有关中人王宗,宗传温州陈州同。州同,明嘉  相似文献   

6.
孙武军 《精武》2007,(6):18-19
内家拳这一名称最早出自宁波人黄宗羲之口,所见最早也是最权威的内家拳法也是宁波人黄百家所记;尤其是,说到内家拳必提的两位内家拳大师张松溪和王征南,都是宁波人。宁波古称四明,黄宗羲说,内家拳从张松溪传四明叶继  相似文献   

7.
赵廷铭 《武当》2004,(12):14-14
王来咸,字征南,浙江鄞县人。先世居奉化,自祖父居鄞,至来咸徙同春,从同里单思南受内家拳法。内家者,起于宋武当道士张三峰,其法以静制动,应手即仆,与少林之主于搏人者异,故别少林为外家。其后流传于秦、晋间,至明中叶,王宗岳为最著,温州、陈州同受之,遂流传于温州。嘉靖间,张松溪最著。松溪之徒三四人,宁波叶继美为魁,遂流传于宁波。得继美之传者,日吴昆山、周云泉、陈贞石、孙继槎及思南,各有授受。思南从征关白,归老于家,以术教,颇惜其精微。  相似文献   

8.
四明内家拳与武当赵堡太极拳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兴材 《武当》2008,(8):34-35
四明(宁波古称)内家拳,相传为北宋武当丹士张三峰(道号朴阳子960-1279)所传,十六世纪盛行于浙东一带。宁波知名者有张松溪、夏枝溪、王征南、黄百家等。至晚清、民国期间,内家拳已趋衰落,而在四明山地域,却有张松溪再传弟子夏枝溪氏枝,仍在隐蔽地坚持修炼,世代相传,从未间断。直至二十世纪末,内家拳传至夏宝峰才公开对外传授。  相似文献   

9.
杨春  沈智 《武当》2005,(5):31-32
张三丰为宋明间的道士,字君实,号玄玄子,辽东懿州(今辽宁彰武西南)人。据载,张三丰在青少年时期就已精通少林和武当拳法,精研文武二道。其后,他的武技流传达数百年,至今方兴未艾,地域遍及大江南北。有关张三丰的种种神迹流传甚广。据《王征南墓志铭》、《宁波府志·张松溪传》和清朝黄百家《内家拳》等,称其为"武当丹士"。张三丰是内家拳的奠基人, 有"夜梦元帝授之拳法,劂明以单  相似文献   

10.
蒋兴材 《武当》2008,(5):12-13
戚继光于明代嘉靖三十八年至三十九年(1559--1560),根据抗倭战事需要,在宁波府镇海县甬江口的沙蟹岭西南角扎营驻防,训练新兵,当时偶然结识了新科武状元杨斌(宁波人)。杨斌是张松溪的同门师弟,在杨斌的引见下,张松溪、杨斌以及其他十一位师兄弟共同帮助戚继光训练新兵,戚结合张松溪众师兄弟的特长,汇聚了简单实用的招数,  相似文献   

11.
桂村夫  纪灏琼 《武当》2015,(3):52-55
(接上期)二、流张三丰开创太极拳后,传弟子李玄宗(道号"铁蟾子")、王道宗(道号"金蟾子")、张清修(道号不明)、李静修(道号不明)、邱元靖(道号不明)和刘古泉(云游道人)等人。太极拳除了在道观系统内部承传外,在道观系统外部,主要还有南北两线承传。南方王道宗传线(传线一般多只写较具代表性和较著名人名,下同):王道宗——陈州同——张松溪(1506—1620)——叶继美——单思南——王征南(浙江奉化人,1617—1669)——黄百家  相似文献   

12.
李养正 《武当》2000,(1):42-43
汉灵帝时(公元168—189年),河北巨鹿有太平道崛起。据《后汉书&;#183;皇甫嵩传》说:  相似文献   

13.
孙武军 《精武》2007,(5):38-39
清康熙八年(1669年),正在宁波延庆寺“证人讲会”讲学的黄宗羲突然得知一个消息,他的一个朋友病逝了,这个朋友是宁波的一位技击大师、张松溪的三传弟子王征南,也是他儿子黄百家的师父。黄宗羲为老友的不幸去世十分悲哀,写下了《王征南墓志铭》。他在文末的“铭”中写道:“有技如斯,而不一施;终不鬻技,其志可悲。水浅山老,孤坟孰保?视此铭章,庶几有考。”  相似文献   

14.
杨立志 《武当》2008,(1):30-32
武当武术是中国武术流派中的两大名宗之一,素称“北崇少林,南尊武当”。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武学界少数人至今仍对武当内家武术与武当高道张三丰的关系持否定和怀疑态度,如顾留馨先生在其编著的《太极拳术》第九章指出:“关于太极拳起源与创始人,众说纷纭,大致有唐许宣平、宋张三峰、明张三丰、清陈王廷与王宗岳等五种说法。”但他最后认为“陈王廷是太极拳的创始人”(顾留馨《太极拳术》,第352—353、252页,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年)。由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纂,张耀庭担任主编的《中国武术史》一书中,根据黄宗羲的《王征南墓志铭》与《宁波府志·张松溪传》的记载,介绍了明末武术界的“内家”、“外家”之说,对“宋之张三峰”创拳之况未置可否,认为《明史》记载了张三丰,但“没有提到他会武术”。作者最后存疑说:“故张三丰与内家拳之渊源问题,尚待进一步的研究考证。”书中还介绍了黄百家的《内家拳法》。通观该书内容,侧重于少林拳的考论,而对武当武术基本没有涉及。关于太极拳的起源,该书采用现代学者唐豪、顾留馨等人的考证,认为“现传各式太极拳,均源自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族人传习的拳法。陈氏拳技始自陈王廷”(张耀庭主编《中国武术史》第250~318页,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年)。  相似文献   

15.
清代内家拳传人──黄百家之《内家拳法》记载了五字诀"......由十八而十二,由十二而总归存心之五字(敬、紧、径、劲、切)。故精于拳者,所记止于数字。"与之相近时代的《宁波府志·张松溪传》:"其尤秘者,则有敬、紧、径、劲、切五字诀,非入室弟子不以相授,盖此五字不以为用,而所以神其用,犹兵家之仁、信、智、勇、严云。"此段文字是定名内家拳后,内家拳拳理拳法的最公开明了的正式记载。且不引《清史稿·艺术传四·王来咸》、《宁波府志》及黄宗羲《雷南文集》来证明其真实可靠性,单究此字意在理法上的内涵,笔者承授业于内家拳…  相似文献   

16.
李国兴 《武当》2003,(3):10-12
张三丰是明代著名的道教人物,其功绩在于开创了武当教派,深化了内丹修炼技术,创编了太极拳与内家拳等。据《道统源流》记载,该派渊源于陈致虚和陈抟。清李西月则认为:“大道渊源始于老子,一传尹文始,……文始传麻衣,麻衣传希夷(即陈持),希夷传火龙,火龙传三丰;或以为隐仙派者(《张三丰先生全集》)。所谓的“隐仙”,是指隐居山  相似文献   

17.
一、葛洪的生平及期历史贡献 葛洪,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人。生于晋武帝太康四年(公元283年),卒于东晋哀帝兴宁元年(公元363年),年八十一。 《晋书·葛洪传》记他出身贵族,祖文葛系,任吴国大鸿胪。父葛悌,任西晋邵陵太守。葛洪十三岁丧父,家道中落,然性好学。《抱朴子外篇自序》写道:“但贪广览,于众  相似文献   

18.
最早的中国象棋谱,我们已经发现宋谱,在《事林广记》这部百科全书里即可看到。它与现代的中国象棋体制相同,局数虽少,却十分珍贵。那么,在唐代以前尚未定型的中国象棋是否有棋局传留下来?笔者不揣浅陋,试谈点滴小考证,并就教于专家与同好。据《北周武帝纪》载:天和四年(公元569),帝制“象经”成,殿上集百僚讲说。唐欧阳洵《艺文类聚》及宋李昉《太平御览》也记载“周武帝作象戏”。  相似文献   

19.
李滨 《武当》2006,(5):26-28
影视剧《太极张三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在其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张三丰的名字,现在多与中国拳的一个派别——太极拳联系在一起。”著名太极拳家吴志青说:“考各家太极拳之源流,均称系丹士张三丰所传授。”(《太极正宗·弁言》)  相似文献   

20.
梁晓波 《武当》2014,(10):11-14
传统杨式太极拳在门派传承中一向认为,太极拳创自张真人(三丰),其源流如《太极拳体用全书·自序》中所述,“太极拳创自宋末张三峰。传之者,为王宗岳,陈州同,张松溪,蒋发诸人,相承不绝。陈长师,乃蒋先生发唯一之弟子。其术本于自然,而为形不离太极,为式十三”。民国年间,唐豪先生提出“太极拳之祖,予断为陈王廷者”。加上《自序》中说,“余幼时,见先大父露禅公”以及对“陈长师,乃蒋先生发唯一之弟子”的解释,于是从二十世纪60年代起,杨式太极拳对其源流的描述即称,“约1850年左右,第一位陈家沟陈氏拳械的外姓传人杨福魁(字露禅,1799-1872),辞别其师陈长兴,返回故乡永年设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