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以歧义句"这幅地图好看"为出发点,考察了"名词短语(主语)/人称代词+(副词)好+二价谓词"结构的歧义情况。对该结构在何种情况下会产生歧义以及为什么会产生歧义做出了解释。  相似文献   

2.
歧义是人类语言的一种共性.本文通过对一些英语范例的结构分析,归纳出英语基本句型中可能出现的几种歧义结构类型,并试图找到合理的解释和有效的歧义排除法,以做到语言运用中的"准确"与"得体"。  相似文献   

3.
采用移动窗口技术在一个实验中探讨歧义度因素对人们句法歧义消解过程的影响。阅读材料为含有"N职+N亲"短语结构的句子。结果表明:具有高歧义度的语言结构更容易引起人们对语言中所隐含的歧义成分的觉察,进而调用资源进行深入加工,在阅读时间上表现出相较于低歧义度条件的延长。  相似文献   

4.
汉语中"借字句"是较容易产生歧义,目前学界研究较少。排出"借字句"的歧义,只能通过两种手段:一是表示清楚方向;二是描述清楚所借事物的领属关系。汉语可以通过介词、特殊句式和对"借"字句中的"的"的分类排除歧义。  相似文献   

5.
陈昌松 《考试周刊》2014,(24):89-90
"歧义容忍"(Ambiguity tolerance)是应用于多学科的一个心理学和管理学术语。文章论述了歧义容忍在外语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介绍了学习者歧义容忍度的测量方法和提高学生歧义容忍度的策略,指出了歧义容忍在外语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意义和提高教师歧义容忍度的途径。最新自制的"高中英语教师歧义容忍度测评表"有很强的操作性和科学性,方便教师自测和反思。  相似文献   

6.
王强 《现代语文》2006,(2):57-59
本文从语用的角度指出:"这鱼不能吃了"这个著名的例子中包含多个容易引起歧义的因素.除了动词双向性,名词多义以外,"这"的语法多功能性、名词的多功用性、动词"能"的多功能性都可能造成歧义.本文重点分析"这"引起歧义的原因以及N中和能愿动词结合产生歧义的现象,并得出S:N中 V能 V2很容易产生歧义,S2:N2 V能 V2本身就是歧义句.  相似文献   

7.
"他的NV得A"有的具有歧义,有的没有歧义.歧义的产生,一方面是由生成过程不同却形成相同结构而表达不同意义所致,另一方面因领属关系不同而产生,因此有的句子本身具有歧义,有的无歧义.  相似文献   

8.
周颖 《现代语文》2008,(3):45-46
本文对副词"都"的前指和后指的情况分别进行描写,试图找出"都"的语义指向和"都"的歧义之间的联系,并提出消除"都"的歧义的各种手段.  相似文献   

9.
歧义是英语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容易影响语言交流的准确性,但只要合理巧妙地利用"歧义",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对英语歧义中的语音歧义、词汇歧义及句法歧义进行初步的归纳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歧义在英语语言中产生的修辞效果,展现了英语语言文字丰富的内涵及其强烈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10.
现代汉语中"名词+名词"结构是一个具有潜在歧义的抽象格式,从歧义产生的原因上看,该歧义格式有词汇歧义、语法组合歧义和语义组合歧义三类,该歧义结构的意义优先理解与名词的依附性、名词的语义特征、常规语义组配、词序、象似性、使用频率和背景知识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1.
学界对造成歧义原因的归纳,涉及语音、词汇、语法层面,不管是哪类歧义其本质均为"同形",在高考中常常以表意不明的形式考查,仅凭传统的句法分析难以有效地解决这一偏误,这也就成为教学中的一大难点。消除歧义通常的做法对于学生而言繁琐且不易掌握,若能引入"语义指向分析法"便可有效地辨识并消除歧义句中的歧义。  相似文献   

12.
刘慧 《教育教学论坛》2012,(11):244-246
本文从文体学角度,在比较歧义与模糊、歧义与"双关"辞格的基础上,阐述了歧义现象的语言特征,分析了运用歧义现象所创造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效果,并以实例说明了利用歧义不仅能创造出幽默诙谐的效果,还能表达严肃的思想、深沉的情感。  相似文献   

13.
向然 《现代语文》2009,(8):29-31
由于汉语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语法形式和语义之间的对应关系错综复杂,从而使汉语歧义现象十分突出.语言学界向来十分重视对汉语歧义问题的研究.其中"V的是N"结构的歧义情况,前人已有不少深入的研究.本文在总结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试对该结构歧义的产生及消除情况做进一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4.
针对黄伯荣、廖序东对歧义短语"三个报社的记者和编辑"所作的不全面分析,本文补充此短语所包含的另外三种意义,并且分析造成这些歧义的原因及歧义的消除办法,指出无论是由于结构层次、结构关系还是其它原因造成的歧义短语,分析时都不应脱离意义这一根本,以期作到形式和意义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N_(1 )+V_1+得+N_2+VP"句式歧义是较复杂的语言现象,容易引起争议。本文以对"N_(1 )+V_1+得+N_2+VP"句式的概念整合分析为基础,分析了"那孩子追得我直喘"类歧义产生的深层认知动因,从概念整合角度证明了这类歧义句存在三种解读,以期更好地认识这类歧义现象以及更好地发挥概念整合理论在汉语现象中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N_1N_2"格式和"N_1N_2"格式产生歧义的原因和条件进行分析,总结出两种格式的歧义类型。  相似文献   

17.
生活中,人们总能说出一些让人困惑的句子来,如:"小明谁都不认识"意思可以是"小明不认识任何人",也可以是"任何人都不认识小明"。大家几乎都知道这句话有歧义,却很少有人理解产生该歧义的原因。句式"NP+谁+都+不+VP"中,NP_1和NP_2(谁)作为施事和受事指向不明,从生成语法来看,该句是由于移位产生歧义的。当然产生歧义的原因并非任意,该句式中任何一个成分都必须满足一定的要求。对NP_1、NP_2(谁)、都不、VP成分分别进行分析,并在最简方案框架下,对该句式产生歧义的原因进行解释,以便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此类否定歧义句。  相似文献   

18.
"VP+去"结构语义复杂且存在歧义结构,研究价值甚重。语义关系方面,从"去"的词性和由此所组成的两种类型的短语结构入手。歧义结构方面,从"去"的词性、VP与"去"语义关系及VP的不同语义特征三个方面分析该歧义结构中VP和"去"之间同时包含两种语义关系的原因,并通过变换分析法和配价分析法寻找消除歧义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在现代汉语学界,"N1+V1+N2+V2"句式从名称到内部结构到涵盖范围一直都存在争议,与"N1+V1+N2+V2"句式有关的歧义现象,并没有被人们当作一种专门的歧义现象来加以分析。试图在描写此句式的基础上,讨论"N1+V1+N2+V2"句式中的歧义现象,并且从其中存在的歧义现象入手,探寻造成这种歧义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处理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歧义问题,教师不应简单地"当裁判",更不应粗暴干涉学生的自由思考,而应该抓住歧义问题,给学生争鸣的机会,让学生对歧义问题进行想象与猜测、比较与沟通、对话与辩论,最大限度地开发歧义问题所蕴含的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