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后现代语境下,文学经典被解构并边缘化已很普遍,历史人物被戏说也自然而然,我们不难理解产生这些现象的根源:中心已经消解,一切皆有可能.但我们在观察思考的同时也在固执地寻求一个答案:到底孰是孰非?我们在强调"颠覆"的同时是否也应关注"重建"问题,否则我们将往何处去?本文试图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相似文献   

2.
初三班主任工作面临哪些棘手的问题?我们又将如何解决?我认为难点主要有:学生的逆反心理特别强烈,两极分化现象突出,早恋现象较普遍,一些孩子开始自由散漫,狂妄自大等。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应采取的对策:面对逆反,我们要沉着冷静;想方设法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针对早恋现象,应以预防为主,冷静处理,让恋情自生自灭;针对纪律涣散问题,要细化班级管理制度,严格执行。  相似文献   

3.
初三班主任工作面临哪些棘手的问题?我们又将如何解决?我认为难点主要有:学生的逆反心理特别强烈,两极分化现象突出,早恋现象较普遍,一些孩子开始自由散漫,狂妄自大等.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应采取的对策:面对逆反,我们要沉着冷静;想方设法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针对早恋现象,应以预防为主,冷静处理,让恋情自生自灭;针对纪律涣散问题,要细化班级管理制度,严格执行.  相似文献   

4.
蒋生义同学: 上次我们谈到美是人类千古之谜,当然不是说人类无法把握美、创造美,而是说人类对美总是难以达到共识。现在我们要讨论的问题也是这样。这个问题也可以这样表述:美是人类独有的社会现象。你可以先试着回答一下,美是不是无法独立存在的社会现象?你也可以这样问:只有人类才有审美吗?  相似文献   

5.
一、创设问题,激发兴趣。师:你们听到老师说话吗?生:听到。师:现在老师正在讲课,坐在教室各个角落的学生都能听到老师的讲课,那说明声音的传播方向是怎样的?生:四面八方。师:你的判断真不错。在说话我们都能听到这个很平常的生活现象中,包含了许多的科学道理。要想了解这些科学道理,我们首先必须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下面,就请同学们从这个平常的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好吗?(学生交流汇报。)生:我想知道声音是怎样传到我耳朵的?生:声音遇到物体还能传过去吗?生:我的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生:声音能在哪些物体中传播?生:我为什么会听到…  相似文献   

6.
1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师:你们是怎样知道已经到了上课的时间呢?生:听到上课的铃声,我们就回到了教室。师:对,是上课的铃声把我们召回教室。现在,老师正在讲课,坐在教室各个角落的学生是不是都能听到老师的讲课?生:是。师:以上这些生活中很平常的现象包含着许多的科学道理。要想了解这些科学道理,我们首先必须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下面,就请同学们从这些平常的现象  相似文献   

7.
<正>2016年,我有更多的时间、更长的跨度走进学校,带着问题亲临课堂现场,进行课改调研。几个司空见惯的现象,吸引了我的注意力,也引起了我的思考:除了排名,我们还有什么谈资?除了习惯,我们还应关注什么?除了创新,我们还要坚守什么?现象一:不一样的毕业班某初中九年级课堂:语文老师在讲一篇课文,讲到某处,让学生记下来,说是考  相似文献   

8.
方旭 《四川教育》2004,(5):42-43
最近,课堂上出现了一种现象:当学生提出课前没有料到的问题时,不少老师都采用了“这个问题我们课后解决好吗”的方式。这似乎成了教师抵挡学生突发其问的不败盾牌。扪心自问:假如教师在课堂上有足够的能力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还会采取这种方法吗?这些问题课后都能够得到解决吗?课后我们研究了吗?是否都反馈给学生了?“课后解决”是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是我们回避问题的“策略”?假如课后也不解决,教师的承诺或建议又会对学生产生怎样的影响呢?学生满怀求知热情提出的问题,难道就这样“处理”掉吗?我们来看两个案例。案例一:教师声情并茂地…  相似文献   

9.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种有趣的现象,是什么现象呢?请看录像。(录像内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反冲现象) 师:为什么会有我们刚才看到的这些现象呢?究竟是什么力量使它们运动起来的呢?下面,还是让我们大家一起研究一下吧! (点评:录像导入,激起了同学们  相似文献   

10.
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师:我们学过《热传导》一课,请大家回忆一下,根据物体传导热的性能可以把物体分成哪两类?生:分成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两类。师:那么水属于哪一类呢?生:热的不良导体。师:(出示投影)我们已经知道水是不容易传导热的,小明把一壶水放在炉灶上用火加热,不一会一壶水就被烧开了。看到这个现象,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生:水是怎么被烧开的?生:壶上层的水是怎样变热的?生:水是热的不良导体,为什么也会变热?师: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研究水是怎样变热的。评: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提出新问题,这…  相似文献   

11.
何为中心,小学生的习作要不要中心?减少束缚,提倡自由表达,若不要中心了,习作课怎么指导?若要中心,又怎样界定与操作?这不仅关系到学生习作的评价问题,而且直接关系到教师的作文教学与指导问题。我们迷茫,我们实践,我们思考,我们探究。今天,特邀几位教师对这一问题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期望能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引发广大教师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研究历史无法躲避这么一个同题:历史研究说到底究竟是什么? 似乎从未有人公开回答这个问题。因为,这涉及到一连串谁也不好回答的问题:历史是什么?如何研究历史?史学理沦是什么?史学理论是干什么用的?研究历史为了什么?历史研究值得我们或任何人花费时间、金钱、智慧等等认真而慎重地去考虑吗? 诸如此类的问题可以列一长串! 可是,一旦明白了历史研究仅仅不过是一种时代的文化现象,那么,专司上叙现象的“神灵”将坦  相似文献   

13.
顾萍 《教育教学论坛》2013,(49):128-129
在当今贫富现象日益加剧的情况下,贫穷人家的孩子和富有人家的孩子该如何教育?我们要用心思考:教师、父母、社会、教育该为问题孩子做些什么?  相似文献   

14.
<正>已知椭圆,如何确定它的中心?这个问题有很强的实际意义,比如给出一个大口径的封头,我们要根据它的中心来设计其它配套产品.本文使用几何画板,介绍一种寻找椭圆中心的初等方法.如图所示,我们按照下列步骤确定该椭圆的中心: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理念给教学带来了一场革命,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了无限的生机。语文课堂成了“诵读场“”情感场”“对话场”……但我以为,语文课堂更应成为学生神思飞扬的“思维场”。最近听了几节课,在给人耳目一新之余,又为教师漠视学生“思维”的现象留下了隐隐的痛。一“、自主”的背后是“垃圾思维”现象1:师:今天我们学习第5课(板书:爱因斯坦与小女孩),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生:爱因斯坦是哪国人?小女孩多大了?叫什么名字?她家在哪儿?师: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由读课文。现象2:师:课前老师布置搜集有关莫高窟的资料,现在谁来汇报?生:我…  相似文献   

16.
<正>编者按:把"人"写进教育的核心。这本是教育的应有之义,为何今天读起来却让人感到些许陌生而又深受触动?也许正如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诗句所言: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我们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审视当下的一些教育现象,总会引发我们思考这样的问题:教育是什么?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我们如何实现好的教育?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慕名走访了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尽管正下着雨、天气有些冷,可学校盎然的生机与活力仍旧扑面而来,源自师生生命深处的自由与快乐的气氛始终  相似文献   

17.
师:我们看这个烧杯,里面好象是空的,它真是空的吗?生:里面有空气。师:里面是不是有空气?我们用实践来检验。请同学们把烧杯倒过来压进水里,然后慢慢将烧杯倾斜,看看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分组实验)生:杯子里跑出许多小气泡。师:这说明什么问题?生:说明烧杯里有空气。师:除了烧怀里有空气外,还有哪些地方有空气?  相似文献   

18.
引子:2021年3月,我参与徐州市鼓楼区华康幼教中心的教研活动。活动最后的互动环节,一位教师抛给我一个问题:"李老师,我现在带中班,我们班有一部分家长认为幼儿园教育质量很好,但是为了孩子入小学做准备,还是有升大班时转到学前班的计划。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怎样做?"教研活动应该基于问题、解决问题,面对这位教师抛出的"老生常谈"的问题,要不要研究?要怎样研究?和谁一起研究?  相似文献   

19.
担任了11年毕业班的班主任,我积累了一定的教育管理班级的经验,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因为学生是不断变化的个体,时代又在不断的进步,社会在不断的发展,所以我也常常面临一些新的问题,如学生纪律涣散、没有集体观念、学习基础差等。初三班主任工作面临哪些棘手的问题?我们又将如何解决?我认为难点主要有:学生的逆反心理特别强烈,两极分化现象突出,早恋现象较普遍,一些孩子开始自由散漫,狂妄自大等。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应采取的对策:面对逆反,我们要沉着冷静;想方设法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针对早恋现象,应以预防为主,冷静处理,让恋情自生自灭;针对纪律涣散问题,要细化班级管理制度,严格执行。  相似文献   

20.
误区一:教学质量是中心,全面发展成边缘 每年高考结束之后,在各个高中学校上演的最典型的一幕就是,几乎每所学校门口都会打出本科上线率、以及某某考取北大清华等名校的宣传标语,个别学校甚至动用了媒体、短信等手段,高调宣传高考喜讯.诚然,学校取得教学质量的成就值得宣传和庆贺,但透过这些举动我们又不难看出,除了这些数字之外还有什么值得向社会大张旗鼓进行宣扬的呢?一所学校的全部就是这几个数字吗?学生的全部就仅仅是这个数字吗?透过这些现象我们是否应该反思高中教育是不是走入了"质量为中心"的极端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