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7 毫秒
1.
董毅 《新闻前哨》2006,(1):12-13
一、中国传媒实力的发展与国际传播的现状 20年来,随着中国国家实力的不断提升,中国传媒实力也获得很大的提高。有学者研究指出,中国传媒在过去20年里实现了快速发展,传媒实力已经超过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并迅速缩小与美国的差距。中国正成为一个迅速崛起的传媒大国。①自约瑟夫·耐提出“软实力”的概念至今,传媒实力作为“软实力”重要组成部分,早已被认为不仅仅是一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影响力大小的标志性指标,它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越来越紧密地与一国的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无数的事实证明,作为一个崛起中的大国,即使拥有世界第一的人口,广袤的领土,无穷无尽的发展潜力,假如在国际传播领域不能占有一席之地,或者影响力微小,那么当它  相似文献   

2.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到2019年的今天,中国的世界地位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凭借着经济建设实力和先进的科研技术,中国逐渐成为一个经济大国。长期以来,外媒对中国存在的偏见观影响了我国优良文化、核心价值观在世界的传播。今天,经过改革开放和传媒建设,中国媒体国际竞争力已经有了很大发展。本文结合当代我国国际媒体建设传播现状,对我国国际传媒建设实力、核心竞争力等因素进行分析,并结合近年来国媒发声,阐述我国媒体建设正确途径,希望能为打造世界眼中的"真实中国"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3.
国际传播与国际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国际传播促进各国相互沟通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传统的传播方式产生巨大的冲击,使传播的手段日益侧重于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电子媒介。所谓“国际传播”,表现更多的是利用大众传播媒介的交流,即特定的社会集团通过印刷传媒(报纸、书刊)或者电子传媒(电影、广播、电视)面向受众的社会范围最广的传播。高功率、高覆盖率的广播、卫星电视使世界缩小,特别是卫星电视通过及时迅速、生动直观的传播方式,把发生在“地球村”任何一个角落的重大事件,瞬间传播至地球的每一个角落,使人类在同一时间享受同一个重要新闻信息,并且产生交…  相似文献   

4.
2022年11月19日,由中国新闻史学会台湾地区与海外华文传媒专业委员会主办的“百年未有大变局下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国际高峰学术论坛暨中国新闻史学会台湾地区与海外华文传媒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顺利召开。近百名与会专家、学者围绕“讲好中国故事与国际传播”“海外华文媒体的中国国家形象传播”等主题,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并展开了深入的探讨与交流,为加强中国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5.
国际传播是以民族、国家为主体而进行的跨国交流与沟通。在当前环境下,在国际关系调整和新一轮传媒变革浪潮中,我们要把握一个核心,重视两个层面,实现三个跨越。  相似文献   

6.
1994年,中国全功能接入互联网.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民数量已经达到6.32亿,这一数字在1997年进行的首次统计时只有62万.20年来互联网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社会与文化变迁.对传媒而言,互联网赋予了普通大众获取信息、表达意见、沟通交流的能力和机会,改变了传媒内容的生产和传播机制,也对中国传媒内容的国际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互联网20年的时间节点梳理互联网的发展给传媒内容国际传播带来的启示和思考,对如何更好地发挥传媒内容的文化交流作用,提高国际传播能力,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传播学视野中,恐怖信息通过大众传媒接近受众,与传媒形成一种共生关系.国内外学者研究传媒对恐怖事件的反应,主要集中在政治、法律或心理的后果等层面.从语言学和语义学的维度分析信息传播与传媒的关系,可为全面认识这一关系开辟新的思想通道.  相似文献   

8.
赵婷婷 《今传媒》2007,(10):55-56
近几年就业成为中国社会面临的一个新的问题.面对庞大的劳动力大军,政府及有关部门积极采取措施解决各种问题.传媒作为具有社会责任的行业,也致力于从传播的层面促进这一社会问题的解决.传媒在社会责任理论的促使下加强报道的质量,内容贴近民众、贴近生活,更关注细节,传媒的求职招聘传播地位愈显重要.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播能力建设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才培养是其中的关键环节。面对纷繁的世界,未来的传媒人必须拥有国际化视野,了解国际传播的规则,善于使用国际化的语汇,有能力与全球媒体站在同一个平台展开角逐和竞争。  相似文献   

10.
2005年11月3日,新闻出版总署署长石宗源接受了英国金融时报记者的专访,再次谈到了“引进来”与“走出去”的问题。与此同时,中国出版集团转制为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北青传媒股份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中国证券报》、《电脑报》整体转制为企业。这些事实证明,我国正在稳步推进新  相似文献   

11.
首都北京是中国对外传播的重要窗口,所谓“北京无小事”。常驻北京的境外记者占全部在华记者总数的86%,“首都新闻”竞争激烈。首都新闻传媒应具备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积极主动为国际舆论设置议程,善于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来表述,才能赢得竞争,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12.
曾嘉 《军事记者》2009,(10):51-52
树立中国军队形象,既要靠行动的力量,通过行动来确立;又要靠传媒的力量,通过传媒来展示。不仅要坚持核心形象.还要丰富具体形象;不仅要继承历史形象,还要彰显时代形象。  相似文献   

13.
"文明转型"是对当前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发展、思想潮流演变以及国际关系格局调整的高度概括,而"中国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则涉及中国如何在竞争十分激烈的国际传媒领域,发出自己的声音,抢占话语权,扩大影响力,增强软实力.  相似文献   

14.
全球化时代,对外传播日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尤其是软实力的重要指标。自中国加入WTO始,更紧密地融入世界一体化的进程,对外传播承担着"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的重大使命,任务艰巨。本文分析了我国传媒面临的严峻的国际环境,对外传播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对策,以便早日改变西强我弱的舆论和传媒格局。  相似文献   

15.
微博之传播     
《视听界》2012,(3):14-14
@二子王鹏V(SMG上海新娱乐传媒市场部副主任).聆听#洞察中国#论坛感受:现今的传媒时代,衡量任何一家传媒机构是否成功的根本标准,不是你拥有多少传播形式,  相似文献   

16.
传媒曾经是一个很高级的词,只有专业人士才能谈论;今天,传媒已经变得很俗,以至于谁都可以讨论。但是,传媒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人们的认知并不到位,甚至有很多误解。如果从实用主义的角度说,传媒究竟有什么用?包括对社  相似文献   

17.
国际金融危机和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国际国内传媒发展格局与走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把握新趋势、破解新难题、实现新发展,成为传媒业的共同主题.新华社顺应全媒体的时代潮流,围绕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积极推进内容生产、传播方式、落地渠道、多媒体业态等战略转型,在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中,成功进行从本土作战到海外发展,从内容到渠道,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从建立桥头堡到全面布局,在超常规的快速发展中,发出了中国声音,展现了中国形象,维护了中国利益.  相似文献   

18.
天时、地利与人和在信息全球化与国际权力格局变迁的今天,中国媒体拥有与世界传媒巨头竞争的"天时、地利与人和".关键在于,中国媒体首先要建立自信.所谓"天时",是指当下西方强国实力相对衰落,新媒体冲击等因素使得其新闻创造力有所削弱,加之中国崛起所带来的"落差效应",使中国媒体与欧美传统媒体巨头的报道能力差距大大缩小.以美国为例,近年来,美国舆论常以反恐为名,鼓励国家安全至上的理念,大大限制了美国的新闻自由和创造空间.有"美国新闻界第一夫人"之称的海伦·托马斯,在2006年出版的《民主的看门狗》一书中,力陈华盛顿新闻界的没落,以及总统与联邦政府的权力如何干涉美国的新闻自由.事实上,海伦的书只是近年大量批判与反思美国新闻界退步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19.
张颖婷 《视听》2023,(4):121-124
作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积极推动者、深度参与者和直接受益者,广西积极推动中国—东盟交流对话。对于在区位和地缘上具有明显优势的广西主流媒体来说,面向东盟国家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传递好中国文化,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广西日报传媒集团通过版权合作模式、青年对话探讨模式,以及文化节目“出海”的形式,在促进中国—东盟互联互通和文化交流互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在传媒领域也逐渐意识到要将我们的媒体打造成为国际媒体,在丰富对内传播的同时不能忽视国际传播,这是打造国际媒体与传媒大国的关键。中国主流媒体在世界国际传媒体系中处于较边缘的位置,国际传播力不强、缺乏议程设置能力、丧失了新闻话语的定义权和使用权,进而影响西方社会对中国的认同。因此,本文选取英国广播公司(BBC)和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CCTV-4)为例,在对比中研究作为国际媒体在国际传播和对内传播中应当注意的要点,总结国际媒体的传播策略。从而加强我国对外电视的文化传播能力,提升主流媒体的国际传播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