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4年4月,自治区党委决定调我到自治区纪委工作,但因还要等中央纪委来考核研究决定后才能到任,于是就有了一段闲暇,有了一段时间来整理一下自己的心情。我决定用这段时间,整理一下我在档案局工作期间发表过的一些关于档案工作的文章和这期间的一些随笔。整理出来一看,竟然也有几十万字。这些文章反映了我对档案工作的想法和工作思路。这些随笔部分地反映了我在这期间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2.
武林要出一本很特别、很有意思的书,内容全是儿童文学作家人物的随笔。这些随笔,有的我很早就读过,有的我没有读过,读与不读,都有一份温暖和敬意存在心里的。我了解这个人,所以我信任他的文字。这些随笔曾经在  相似文献   

3.
随笔──无韵也是诗向前记得三年前,我认识了一位编辑,他让我写一篇独白。那时的我从未正儿八经动过笔,更没奢望过发表。于是,我只好把我“个人内心的话语”当成日记写了二、三百字,并寄了出去.没料到,一个星期后,我的那篇“大作”竟然发表了,而且引起了出乎意外...  相似文献   

4.
简短是消息的特征之一。我国古来就有“文以辨洁为能,不以繁褥为巧”的说法。国外的新闻界也认为,新手写一篇消息要用五六十字,而行家却只要20到25字就够了。可见,把消息写短了才是真本事。然而,现在有些通讯员写消息动辄上千字,有的甚至长达几千字,拖泥带水,不知所云。为什么短不下来,据我分析,大概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在思想认识上有误区,认为稿子长才有份量,才能显示出其中的价值,而且写长点编辑删才有余地;一方面是写作不得法,没有掌握技巧,无论新闻事件大小、新闻价值轻重,都喜欢把消息写得有头有尾,有导语…  相似文献   

5.
安武林要出一本很特别、很有意思的书,内容全是儿童文学作家人物的随笔。这些随笔,有的我很早就读过,有的正在读,有的我没有读过,读与不读,都有一份温暖和敬意存在心里的。我了解这个人,所以我信任他的文字。这些随笔曾经在作为他个人的专栏刊登过,在出版圈内引起过不小的轰动。  相似文献   

6.
安武林要出一本很特别、很有意思的书,内容全是儿童文学作家人物的随笔。这些随笔,有的我很早就读过,有的正在读,有的我没有读过,读与不读,都有一份温暖和敬意存在心里的。我了解这个人,所以我信任他的文字。这些随笔曾经在作为他个人的专栏刊登过,在出版圈内引起过不小的轰动。  相似文献   

7.
像很多人一样,从很小的时候开始,我就养成了记日记的习惯,并且由于后来从事文字工作,写日记更成为了我的习惯。或许是天生就对文字感兴趣吧,我喜欢把一天中发生的值得记录下的东西写成随笔,虽然不是每天都写,但是九年的时间里也积攒了厚厚的几本。在假日的午后,靠在窗旁,面对明媚的阳光  相似文献   

8.
平时喜欢翻杂志,但翻着翻着,心里就难免犯起嘀咕来:中国杂志为什么言必称《纽约客》?而且这些杂志来自不同层面,不同类型:有文学性的,有读书类的,也有随笔类的,甚至还有时尚类的,比如,长春的《作家》杂志,就说自己是“一本被称为中国《纽约客》的杂志”。  相似文献   

9.
人常说:“字是读书人的门面。”苏轼甚至说过“薄富贵而厚于书,轻死生而重于画”的话。如今社会发展了,知识门类多,内容广,人们用于习字的时间远比古人少得多。于是,对古老的方块字的书写,除少数人把它当作一门艺术而勤学苦练外,多数人但求字写得“堪用”即可。这自然无可厚非。问题是有的人把“堪用”的标准降得很低,只求自己看得懂,甚至有时连自己都认不清,这就不妥了。  相似文献   

10.
1993年夏天,当我第一次看见白岩松在电视上露头时,心里当即就有一种说不出的抵触,他那张硬梆梆加紧绷绷的脸实是既严厉还不好看,于是心里顿生偏见,接着又看了几回电视仍然觉得他很不顺眼,于是想也没想随笔就在南方一家大报上点着名把他恶损了一通。眼光浅的人还不只我一个,还另有一位外地观众也跟我一样眼浅,他当时一见白岩松在“东方时空”露头,更是气不打一处来,直接把一张明信片寄到白岩松手上,上面这样写:“每天早上都看见你那张哭丧的脸,之后弄得我一天心情都不好。”一个初登电视门槛的毛头小伙,心里哪受得住这般…  相似文献   

11.
蒙<中国图书评论>杂志青眼,约我写一个随笔专栏,并商我以书房"斋名"名之.我很惭愧,书读了几十年,文写了几十年,但却始终未敢为书房起个名字.一来过去寒舍逼仄,不曾有一个正经的书房,只是在儿子的起居室里摆上一桌两橱而已;二来也嫌"斋"字太大太正式,不敢僭越消受,因而作罢.看来这回是找着一个口实了,僭越就僭越一回,更何况熬至"人到中年"了,终于盼来了望眼欲穿的书房,有了一块属于自己的"精神空间",乐得乘机奢侈一回.  相似文献   

12.
柳家英 《津图学刊》1999,(3):102-104
我们生活在散文的世界,而随笔是散文中最为自由的一种文体。我们读《容斋随笔》,读《蒙田随笔》,读郁达夫、林语堂随笔,也读张中行、来新夏随笔。随笔的妙处全在一个“随”字:其文思,即兴而生,不求自得;其行文,一泻千里,意随笔到;其文字,或叙或议,不拘一格。生活中有了随笔,那种“风吹林响,泉激石鸣”的境界,便不再仅为写随笔的作家和学者所独享了。  相似文献   

13.
有的通讯员认为写“豆腐块”、“火柴盒”成不了“大气候”。我写新闻就是从写“豆腐块”开始的。1986年,新店子乡牧草喜获丰收,乡领导为卖不出去而发愁。于是,我写了仅有20多字的“一句话新闻”,地区报发表后,草原重灾区马上前来联系购买,一下子就买走数十万公斤牧草,解决了牧区抗灾保畜缺少牧草的困难。 我体会到,写“豆腐块”有“三大”优点:一是能够以小见大,拾遗补缺;二是便于加工提炼,精雕  相似文献   

14.
我把近一两年发表在多家杂志、报纸上的文字,选了一下,编了一下,打算出一本书。一时想不出书名,却抢先写了个序,有违常规。但反复审视、拾掇了我这些文字之后,觉得确也涉及了三世、三界的人和事。“三世”者,前世、现世、来世(也称过去、现在、未来)之谓也;“三界”者,民界、政界、文界(也称民事、政事、文事)之谓也。这样说,自然是溢美之词。把话说得浅白一点,其实就是写了一堆杂七杂八的随笔。就作品类别或语言形式而论,有溯古,有辨今,有对很近的或很远的将来的揣臆;有纪实,有言论,有貌似游戏笔墨而实际严肃之言,有故作正经的说教而实际信口调侃的话语。此外,有装作高  相似文献   

15.
有些通讯员为了省事,不愿到现场去观察和了解第一手材料,而是喜欢做“转手生意”,把人家的上报材料、工作总结,改头换面变成稿子。这样的稿件往往不生动,失实现象也容易发生。前年10月底,山东电视台来我们部队拍摄王杰事迹电视剧。当时,部队领导让我把这件事报道一下,并给我看了电视剧本,介绍了主要演员及拍摄情况。按说就此写一则三五百字的消息是没什么问题的。  相似文献   

16.
话语     
《青年记者》2009,(12):4-4
我很喜欢毛主席的几旬话,“世界是我们的,做事要大家来”、“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人是要有精神的!”这些话很精干,很实在,也很提气。  相似文献   

17.
孙根荣 《新闻三昧》2006,(11):21-21
近读一些省市级工人报,我发现,长篇文章与日俱增了,尤其是“周末版”。这使我想起一些新闻界老前辈的“呼号”。如胡乔木曾呼喊:短些,再短些!赵超构也曾呼喊:短些,短些,再短些!有的省市级工人报所以喜欢上了长篇文章,细究起来,原因有三:一是报纸跟风扩版,但没有这么多新闻充填版面,只得将原来本可以写成几百字的东西,拉长成二三千字的大块头;二是报纸走休闲化之道了,误以为让读者休闲,就得用长篇文章来供读者消磨时光;三是有的记者没有写短文的基本功,只有写长篇的“裹足布功”,当然也有的记者认为,能写长篇文章,才显记者的真功夫。然而,不…  相似文献   

18.
题字与书法     
我常常想,每个人,总有一些天赋,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得到后天的充分开掘,以致被埋没了。比如我自己,中学时曾被一位上海音乐学院的声乐老师认为音质很好,在声乐方面有“本钱”,但后来学习、工作繁忙,未得名师指点,始终只是一个非常业余的自娱自乐者。又比如我在儿时就喜欢练字,小学毕业的时候遇到了一位名师(颐人先生,时年十九),习篆刻,练书法,颇历年所。在上海中学,也一直参加书法小组,指导我们的老师何式愈老先生,过去是叶裕虎(恭绰)先生的秘书,他曾说:“你的正楷已经不错,可以开始练行草了。”于是我就开始临摹孙过庭《书谱》。但后来颐人先生的其他几位弟子都成了书画家,我则仍停留在业余水平,在相隔多年以后见到颐人先生,先生嘱我赶快回去临写《九成宫》,否则字要不像话了。而我写了一段时间,终于又未能坚持下去。现在,周围同事也有称赞我的字写得好的,但我自己很清楚,仍是业余水平。  相似文献   

19.
随笔本是文学体裁,散文的一种,是作者随手记录的一种感悟或所思所想。按照科学类型来分,学术随笔可以分为自然科学技术随笔和社会科学随笔。一般而言,如果你是研究自然科学的,那么你写一篇让外行人也可以看得懂的谈科学的文字,那么我们一般就把这样的文字叫科普  相似文献   

20.
我国工作重点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后,经济报道成了新闻中最大的家族。然而,历届好新闻评选,经济新闻的比重很小,而工业好新闻更是少得可怜。我想,一个重要的原因,内容一般化,缺乏新意,表现形式死气刻板。怎样把经济新闻写活呢?谈点个人看法,供同行们参考。 一、活写人物。 长期以来,经济新闻不大写人,似乎是约定俗成的。造成这种局面,我看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习惯势力束缚。数十年来,报道经济新闻都是以写事为主,即使写人,也只是把人当作陪衬,沿袭至今。二是左倾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