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40多年的文学跋涉,1500多万字的作品数茸,一部又一部的经典之作,张炜的文学作品犹如一条蜿蜒壮阔的山脉,而《张炜文存》(山东教育出版社2016年3月出版)则将这条山脉中最高险雄奇的山峰精心挑选出来,并且采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将其风貌予以呈现。  相似文献   

2.
何启治 《出版史料》2004,(2):112-121
一备受瞩目的《九月寓言》《九月寓言》,是张炜继获得广泛好评的长篇小说处女作《古船》之后的第二部长篇小说。此作从1987年11月起笔,到1992年1月改定,历时五个年头。五年里,为完成这部重要的作品,张炜绝大部分时间是躲在山东龙口市郊区一个朋友待拆的小平房里。那是远离城市尘嚣的地方。小房子里不但没  相似文献   

3.
罗豫 《全国新书目》2010,(21):74-74
在风云变幻岁月中长大的一代,总喜欢将自己的经历视作财富,另一面又怀着羡慕或者妒忌,理所当然认为生活在和平时期的孩子应当"幸福地成长"。在绝大多数年轻人必须经历的"社会化"过程中,贫穷、  相似文献   

4.
散文是张炜文学作品的重要一支,它弥补了小说、诗歌的某些局限,使他的艺术表达更加透彻和丰厚。《午夜来獾》不是狭义的散文,它是作者在香港、美国等地高校或媒体的讲演、对话,严格地说它是谈话录。这些谈话录结集后,我们读到的却是质朴而深刻的美文,  相似文献   

5.
望见蓉 《新闻前哨》2012,(7):120-120
人生有多少个十几岁?要惜别人生的十几岁,有几多不舍,几多感慨!曾经的过往都似汪洋中的沙砾,需要记忆淘洗。  相似文献   

6.
《少年与海》采用了花瓣式的艺术结构,全书包括了五个故事。这是一部向中国式的幻想传统致敬的书,它把《聊斋志异》等中国传统的幻想模式进行了创造性的转化,让根植于民间的志怪、传奇式的文学形式承载了对大自然、人性等现代性主题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7.
"留守儿童"作为这个社会上最为弱势的一个群体,他们的生存境遇,他们内心不为人知的痛苦与孤独,应该通过作家手中的笔传达给社会,传达给更多的人,因为他们不应该是被繁华和进步所遗忘和被遮蔽的群体。正是在这个背景下,这部以留守儿童为题材的长篇小说《穿过忧伤的花季》的出现,就有一种沉甸甸的份量。  相似文献   

8.
佚名 《出版参考》2009,(6):38-38
他是海上文坛的活跃作家,他是参与南昌起义的热血青年,他是中国共产党的高级干部,他是世界上最年长的大型辞书主编。他出过书,打过仗,坐过牢,做过学问,当过大官,吃过大苦。他将自己的一生概括为“半是战士半书生,一行政治一行诗”。  相似文献   

9.
从文体上讲,《芳心似火》类似于一部用质朴、高雅的文字凝聚成的大词典,随意地翻阅一例词条、一段文字,都会被深深地吸引,其中有许多回声和彼此照应的声部,都以生动的音符诠释着历史与文化活脱脱的血脉。  相似文献   

10.
吴海 《声屏世界》2007,(5):43-43
江西奉新的华林书院在宋代是全国闻名的书院之一,与当时的长沙岳麓书院、庐山白鹿洞书院、铅山鹅湖书院并称为江南四大书院。三集广播连续剧《华林的钟声》描述的就是宋代华林书院的创办者胡仲尧因开办女学引起轩然大波的动人故事。历史原本就是一部巨大的教科书,它蕴蓄着无所不包的丰富内涵,它可以为我们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资源,  相似文献   

11.
为美国现实主义作家约翰·斯坦贝克带来荣誉的《愤怒的葡萄》,真实记录了美国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作者通过深入刻画作品的主要人物,来探索人类的生存欲望、人性的光辉等深刻内涵,以此告知人们,只有诗意地回归自然与精神的生态家园,才能真正踏出荒野,找到内心的丰饶之地.  相似文献   

12.
钱承军  戴静 《图书馆论坛》2007,27(4):155-156,177
《伟大的图书馆:从古代到文艺复兴》是一部广为宣传并被誉为期待已久的“不朽的著作”,其热情颂扬了早期图书馆为人类文明所作的重要贡献,并详尽描述其壮美的外观.诚如歌德那句名言:“图书馆是人类的记忆”,而对此最好的注解,无疑是将图书馆的伟大遗产和显赫传统展现给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13.
40年前,一场席卷全国一千多万知识青年的上山下乡运动在狂热的政治氛围中揭开帷幕:30年前,一群西双版纳农场知青给邓小平的一封信.为一个时代的结束打开闸门。从那以后,成千上万的青年“带着空空的心”回到城市。几乎就在知青返城大潮的同期,知青文学也开始在文坛崭露头角。知青们急迫地用文字表达他们的无悔、他们的反思、他们的愤懑、他们的无奈。  相似文献   

14.
正去年的一个周末去了趟徽州,那里粉墙黛瓦,路边的田地里是一片片嫩黄色的油菜花。眼前摆了一堆获安徒生奖的童书,从中单单挑出了这本《少年斯特法诺》,因为我有个意大利朋友叫斯特法诺,后来才知道,这本书的作者,阿根廷女作家玛丽亚·特蕾莎·安德鲁埃托的父亲也叫斯特法诺,也是意大利人,这本书就是献给他的。如果可以借花献佛,我也想把这本书献给我的朋友斯特法诺,他会用中文说"你好吗",他的二儿子,十岁的加布里埃莱也在学中文。有一天去他家吃饭,还给加布里埃莱上了堂课,这个孩子漂亮聪明,还认真得不行,临走前,我把刚读完的一本路内的小说《云中人》送给了他,对他说,"现在读不懂,我相信,早晚有一天你会读懂的。"这本《少年斯特法诺》也是,如果感觉读不懂,长大了就会明白。  相似文献   

15.
董立勃先生的长篇小说<白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4月版),有人称之为"西部经典".据我看来,<白豆>还缺乏应有的大气,不一定能走进文学经典的行列,但同时也不能不承认,它的确有"片面的深刻"之处.  相似文献   

16.
龚军辉读大学时,是我的学生。他那时就已经是位小有名气的青年诗人、小说作者,有才气,有热情,朋友广,做事执著。《期刊市场营销》是他沉淀十年的成果,是他在期刊出版社当编辑、做发行、抓广告、策划活动、推动刊社改革狠抓管理的人生轨迹,是他用心血浇灌的鲜花与果实!正如他专注于写现实主义长篇小说一样,《期刊市场营销》对中国期刊的当下性是有着深刻了解与领悟的。这种当下性表现于如下五个方面:第一,材料具  相似文献   

17.
文学作品作为人们生活的反映,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和有力见证者,更是高雅文化的象征.其意义的轻重取决于读者的解读,故塑造的"想象界"和读者生活的"实在界"存在一定距离感.但随着电视的兴起,这种距离感实质上趋于消失,甚至"想象界"覆盖了"实在界"而成了主导.在文化理论学家杰姆逊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的视角下,反解释、无深度、无中心等后现代主义文化特征,成为这种距离感消失的真正动因,电视在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所传递的信息实际上被商品化所笼罩,受众则处于一种尴尬的处境,陷入接受文化的迷途.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社会、经济与政治领域的一系列变革促使博物馆、遗产地等文化展示场所将目光转向“体验”。体验不仅代表一种与过去对话的新方式,而且也是文化产业兴起后的必然之路。在这种情况下,博物馆对实物收藏、保护、研究的关注转至观众的兴趣、行为、参观效果上。相应地,体验成为博物馆实现其公共使命、树立博物馆形象的手段。然而,体验是否真如人们所描绘的那样美好?在《转型期博物馆的哲学观察》一书中,希尔德·海因在哲学框架下讨论了博物馆由重视实物到关注体验的转变及其对于博物馆角色的影响,同时表达了对博物馆体验以及多元化宣言的担忧。海因对体验问题的探讨,为我们反思博物馆的发展提供了崭新的思路与方向。  相似文献   

19.
也论图书馆学的发展方向——评《从多元化到一元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确定图书馆学发展方向的实践性、阶段性、时代性、动态性和发展性,提出了与马恒通同志在认识和运用“多元化”和“一元化”概念时的几种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正董天策教授的新著《问题与学理:新闻传播论稿》(以下简称《论稿》)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年12月出版,这是作者多年潜心学术的结果,收录2004至2011年的七十余篇论文与文章,分为十一编。该书论题广泛,但都有感而发,针对特定问题阐述见解,内涵丰富,学理性突出,无浮光掠影之弊,对人对己均是相当不错的学术交代。一、践行学术反思《论稿》开篇是文集编定后再写的《引论》,颇为引人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