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信息公开是公民实现参政议政的前提条件,也是大众传播媒介的重要新闻源,信息公开与国家秘密、国家安全常常是一对矛盾,我国需要制定信息公开的相关法律,以利于与已有的国家秘密法共同协商平衡这种矛盾.  相似文献   

2.
信息公开是公民实现参政议政的前提条件,也是大众传播媒介的重要新闻源,信息公开与国家秘密、国家安全常常是一对矛盾,我国需要制定信息公开的相关法律,以利于与已有的国家秘密法共同协商平衡这种矛盾。  相似文献   

3.
林爱珺 《新闻大学》2008,26(1):70-76
知情权(权利)与保密权(权力)是现代信息社会的一对基本矛盾。科学界定国家秘密的范围,可以将国家秘密限定在最小的范围内;建立国家秘密的独立鉴定制度,可以为解决信息公开争议提供法律证据。随着中国进一步推动政务公开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颁布实施,重构中国保密制度已经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4.
做好疫情防控档案的收集、整理和利用工作对于提升我国的疫情防控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结合非典和新冠肺炎疫情,分析如何做好疫情防控档案管理。本文首先对疫情防控档案进行了定义,然后分析了疫情防控档案的特点和作用,接着对疫情防控资料的归档范围进行了明确,最后对疫情防控档案的管理明确了要求。  相似文献   

5.
杨月辉 《新闻战线》2020,(10):81-83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人民日报巧妙设置议程,均衡报道角度,创新宣传报道形式和内容。分析表明,报道量保持有规律的上下波动,疫情报道占据重要版面,并通过消息、通讯、特写、摄影等不同体裁生动讲述抗疫故事。  相似文献   

6.
保密,还是公开?这是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国家秘密过多过滥,则其民众知情权必定过少过窄。经过15年的长途跋涉,《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开始了“以公开为原则,以保密为例外”的艰难嬗变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政府信息公开过程中,很多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被"国家秘密"理由挡回,政府信息公开与保密之间产生了明显冲突。维护公众知情权,需要对国家秘密的确定进行监督。目前我国的定密监督主要存在于行政机关内部,社会监督机制处于缺位状态。定密异议作为一种重要的定密社会监督形式,对保证国家秘密的准确性、促使保密与信息公开的协调统一有重要作用。论文对定密异议权的法理基础、权利属性及要素、定密异议机制的启动条件等基础性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9.
随着新冠疫情的暴发和延宕,中国网民在社交媒体空间协作联结书写和再生产各种与非典相关的记忆文本,展示了社交媒体作为一个新兴记忆生产空间的潜力,其可供性让多元网络行动主体塑造更具参与性和多元化的非典集体记忆,也不断更新对于新冠的认知。此外,不同行动者之间的记忆书写竞争和协商呈现出一个动态、协商、复杂的过程。多元的网络行动主体,包括官方、媒体和公众于新冠疫情期间,在中国社交媒体上通过话题属性和话语框架的调用整合,唤起和重塑了中国网民关于非典的集体记忆,以及中国网民当下对于新冠的定义和想象。  相似文献   

10.
文章梳理了疫情防控视域下的突发事件档案工作的一些研究成果,提出了建立国家突发事件档案专题数据库、建立突发事件档案应急服务机制、做好突发事件档案管理利用与研究、做好突发事件期间档案工作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新闻传播与信息保密从来就是一对矛盾体,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国家秘密的生成必须是合法的,如果国家秘密并未涉及大部分公民的利益,就不能打着国家秘密的旗帜限制新闻报道和信息公开,即便在战时非常态的情况下也是如此。应该在维护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前提下,兼顾到媒体的传播权和公众的知情权。  相似文献   

12.
声音     
《视听界》2012,(6):1
现在有三个中国。一个是数字中国,也就是官方说法中的中国:高速、高铁、高楼、GDP、国家实力、外汇储备和富豪榜;一个是网络中国:很多人都不快乐,郁闷、愤怒、骂娘,囔着"撕毁一切";还有一个是身边的中国:也就是每个人每天过的日子,相比从前,确实是好些了。只有三个中国叠加在一起才是真实的一个中国。——作家梁晓声谈中国社会的现状。这个社会虽然一团乱象,但没有崩溃,没有四分五裂,说明它有种内在的秩序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汶川震后十天(5月13日——5月23日)主流报纸媒体新闻评论为对象,根据选题变化,分为四个阶段,分析各阶段选题及选题呈现特点。阶段一:5.13——5.14,抗震救灾冲锋号  相似文献   

14.
声音     
"相知者,不以万里为远。"国家主席习近平会见特立尼达和多巴哥总统卡莫纳时说。"无论这些罪行是有意还是无意、知情还是不知情,都感到非常后悔,愿意承担道德责任,并向受害者家属表示慰问。"正在接受联合国国际法庭审讯的前红色高棉二号领导人农谢首次向当年暴政的受害者家属道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意义]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探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情境下以政府信息公开为信息源的公众信息需求,并梳理不同需求间的关系和需求产生的影响因素,以助力提升政府信息公开质量。[研究设计/方法]采用半结构化深度访谈收集数据,利用NVivo11软件,通过开放编码分析了96份有效访谈记录。[结论/发现]公众期望从政府信息公开途径获取的信息包括安全保障性信息、社会相关动态信息、事件相关知识、正面引导性信息等;不同信息需求之间存在明显的需求程度差异及触发关系;而事件特点、个体特征以及已公开的信息均会影响公众信息需求的产生。[创新/价值]研究为政府明确信息公开工作重点提供了理论和实证依据,为有的放矢地提升信息公开质量提供了方向。  相似文献   

16.
17.
作为国家秘密的灾情 在民政部下发的《民政工作中国家秘密及其密级具体范围的规定》中,明确将“全国及省、自治区、直辖市因自然灾害导致的逃荒、要饭、死亡人员总数及相关资料”列入“秘密事项”,这个规定直到2005年才废止。由于得不到直接的信息,国际社会对于中国政府的救灾力度一直持否定态度。  相似文献   

18.
热闹一时的国务院决定98家中央部门公开“三公”经费的话题,随着8月底外交部宣布它的“三公”经费属于国家秘密而告一段落。虽然舆论(包括大众媒体和自媒体)对很多部门的迟缓拖拉、内容的参差不齐以及连究竟应该是哪98家部门也是一个谜团等等不无非议,但是由于没有得到权威部门的任何响应,也就逐渐淡忘。  相似文献   

19.
中国青年报《声音》版创立于2011年1月1日,每周日出版。两年多来,由于其生动的表述形式,理性的探讨精神以及坚持宏大关注、细微叙述原则,出版时间固定于周末等各种因素,影响力不断提高。《声音》版每期刊发稿件数量一般为两到三篇,几乎每周都有稿件甚至全部稿件被数十  相似文献   

20.
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初期曾产生了一定的轰动效应。然而公众的这种热情,没有保持多久就逐渐冷却了。同时媒体对突发性公共事件的报道,也时常受到各种阻扰。对于一些急需公众知晓的信息,一些部门却以各种理由和托词拒绝公开,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些政府部门以国家秘密为借口阻挡了公民获取政府信息的步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