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现代文明人格"丛书出版的用意,是想告诉读者:人格要比"成功"更重要一套叫做"现代文明人格"的丛书已经面世。这是一套人物传记,第一批有11本,传主包括爱因斯坦、丘吉尔、荣格、杜尚、李普曼、梁启超、李叔同、蔡锷、丁文江、梁漱溟、费孝通等。这是一批掷地有声的名字。当下在图书市场上,关于人物传记的书已经够多了。观察各种图书排行榜,最不缺的就是人物传记。"现代文明人格"丛书的编者们为什么还要来凑这个热闹?"现代文明人格"丛书的执行编委之一、曾经的中国IT业著名研究者王俊秀说:"现在社会上的人物传记书,通常都是教给大家如何成功的励志书。但我们这套书与‘成功学’一点不沾边。我们觉得,教人从名人身  相似文献   

2.
陈文娟 《编辑学报》2011,23(6):563-564
听着悠扬的古筝声,打开《自动自发》一书,闻着久违的墨香,不知不觉人了迷。一口气读了2遍,已经很久不读励志书的我心中涌起一种莫可名状的激动与感慨,同时也夹杂着一丝惭愧。或许这就是励志书的魅力吧,促人奋进,教人警醒。  相似文献   

3.
孙明泉 《今传媒》2009,(10):29-31
在多年从事编辑丁作的实践中,笔者多次在同一个主题上被读者和作者所"夹击":有读者说,你们报纸的理论文章主题都不错,但常常读来很费劲,能不能让作者写得再通俗点、生动点,毕竟报纸不是只办给圈内人看的;作者则认为,理论文章首先就要求有学理性,论文写法也有定规,不能为迎合大众读者就把论文写得像美文.  相似文献   

4.
一本励志书其成功的重点就在其理念.拥有怎样的理念,有没有真诚地考虑到读者的心灵欲求,能否请适当的人表达出适用的信息,是一本励志书有没有必要存在的前提.  相似文献   

5.
一般来说,公共图书馆的读者对象有三种类型:研究型、学习型和大众(普通)型,而对县馆来说,以消遣性阅读为特征的大众读者是其主要服务对象。大众读者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他们一般只热衷武侠、言情小说之类的通俗流行读物。为迎合他们的阅读需求,许多县馆都在不停地购进通俗流行书刊,结果不仅过多地占用了有限的购书经费,而且导致武侠、言情小说充斥书库,形成一种畸形的馆藏结构,进而影响了对学习型、研究型读者的服务。如何扭转这一局面呢?如果简单地大幅度减少通俗流行图书的入藏,片面强调所谓的高雅性,又势必会削弱县馆对大…  相似文献   

6.
赵灯 《青年记者》2015,(2):37-38
国内有人提出了"性格色彩学",把人的性格大致分为红、黄、蓝、绿四种色彩类型,引起了大众的追捧。新闻标题又被称作新闻的眼睛。一个好标题,常常会为一篇新闻添辉增色,也令读者耳目一新,激发其阅读兴趣。我觉得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标题也具有独特的性格色彩。那么,标题究竟有哪些性格色彩呢?在遵循新闻规律的前提下,我试着将其大概分成四种类型。我对近期《广州铁道》新闻标题的"性格"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的图书出版事业正在逐步走向辉煌,各类书籍可谓琳琅满目,而历史文化类的书籍无疑占据了重要之地。仔细分析近年来的历史文化类图书的市场情况,不难发现名人回忆录、系列学术著作(丛书系列)、大众通俗历史读物可谓占据了"三分天下",而这三大类的历史文化图书也就成为中国读者最喜爱、出版社发行量最好的图书类型。而这也是值得出版人和历史文化编辑注意和总结的。  相似文献   

8.
董桥的新书《今朝风日好》话题为我所喜爱的旧书。书名《今朝风日好》取自丰子恺的句子,下一句是"或恐有人来",拿来做书名,我猜董桥大概也有点欢迎有趣味的读者来书房一观的意思。董桥老夫子的心境,我或许未必真能理解,不过冲着那些旧书,再唐突冒昧,我也要闯到董桥的书房里去瞧两眼的。  相似文献   

9.
《出版参考》2013,(12):26
本刊讯(记者韩阳)4月11日,张小娴最新散文《谢谢你离开我》在北京举行了新书首发式,这也是张小娴出道以来第一次在内地与读者就新书展开交流。张小娴说:"我并没有刻意要写给失恋的人看,也没想要写一部励志书,《谢谢你离开我》就是一本散文,写我的所感所想,写我  相似文献   

10.
《新闻界》2021,(5)
《通俗艺术》是理解青年霍尔传播思想形成史的重要文本。二战后英国社会剧变引发"大众社会"与"媒介社会"之争,作为文化马克思主义者的霍尔积极介入并尝试在正统教育中培养受众的媒介批评能力。霍尔秉持左派利维斯主义立场反对将"通俗"与"艺术"简单二分,主张在通俗文化中鉴别艺术,并且批判"去个性化"的大众文化。"银幕暴力"研究呈现了媒介批评方法的操作特质,特别是在对主流实证传播研究的反思与借用中,霍尔开启了一种立足受众批评性使用大众媒介的文化政治学。  相似文献   

11.
人的一部分,是由他所读的书构成的.书是一个人成长与进步的阶梯.每个人都渴望成功,当今社会甚至患上了"成功焦虑症",以至"成功学"大行其道.曾有一条微博调侃道:"今天早上十岁的儿子在早餐时问我,‘我想读一些大人的书,教人成功的书,我要比爸爸还成功.’" 奇虎360董事长周鸿祎提出职场忠告,"其实成功都是偶然,不可复制,所以没有什么经验真的可以总结,不要相信所谓成功学,失败的教训其实是非常重要的,不怕犯错,但是只有不断总结才能避免同样的错误,学习其他人的失败案例对于创业者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当然更要有勇气承认自己的错误,加以改正." 从平凡到优秀,从优秀到卓越,真正值得借鉴的经验正是"不要相信所谓的成功学",善于学习、提升能力才是职场成功的王道.  相似文献   

12.
以前在街头看卖狗皮膏药的把戏,边上有人就貌似神秘地告诉我,那种药很灵验,我受骗后,别人告诉我,那叫"托".饭馆里有"饭托",药店有"药托",旅店还有"住托".  相似文献   

13.
邬洪亮 《今传媒》2009,(6):59-61
一、"工作报道"概念的提出 "工作报道",在大学的新闻课堂上恐怕不能成为一类体裁,也不能成为一类特定的新闻品种.但在新闻采写实践中,上至国家级媒体,下至地市级党报,自觉不自觉地都把它看成了一个类别--个必须要报道然而又难于得到读者认可的种类.  相似文献   

14.
《小说月报》后期面临着停刊的窘境,其主要原因是社会发展迅速、编辑的"不合时宜"、读者的知识结构发生了变化。商务高层起用新文学家沈雁冰改版《小说月报》是维持刊物生存、追求利润的一种市场营销策略。改版后《小说月报》的主编沈雁冰、郑振铎、叶圣陶等人接受和刊登了商务印书馆时尚、通俗广告;1923年创办的《小说世界》是商务印书馆为了把世界书局和大东书局吸引过去的大众读者再争取回来的一项举措。  相似文献   

15.
《北京日报》是中共北京市委机关报,又是北京市人民的报纸。怎样把这张报纸办得让领导和群众都比较满意,通俗的说法叫“二老都满意”,这是读者经常提出的一个问题,也是我们办报人经常想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市场定位:期刊成功的基因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期刊的市场(读者)定位,将像基因一样左右着期刊的成败. 准确的市场(读者)定位是成功的一半.一家市场(读者)定位失策的期刊,即使它的主编和编辑个个都是"智多星"、"拼命三郎",恐怕也难有回天之力.  相似文献   

17.
区别于大众图书,专业图书是指有一定目标读者、学术性较强的一类图书.该类图书的市场份额比大众图书小,却有着读者相对固定、稳定性强的特点,一旦积累了目标读者,形成了稳定的营销"朋友圈",即能形成长线的营销效果,这个营销"朋友圈"需要由编辑来主导建立.本文将以"光物理研究前沿系列"丛书的营销方案为例,重点阐释扩大专业图书"朋友圈"的几个有效措施,以及最终转化为专业图书的实际销售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韩美林 《出版参考》2005,(17):31-32
我时时刻刻都是一个快活的大苍蝇,这一生什么羞辱没受过?尚且仍是滴溜溜的大眼睛,头发不秃牙不掉,上楼下楼都是三台两台不含糊,要不是心脏换了零部件,还不就成精了!其实都很清楚,每人都有一本难念的经,文艺界朋友叫我"铁蛋"、"大男孩",说到底我也不"铁",更不是"孩",换个活法就是了.没心没肺能活百岁,问心无愧活得不累.其实真累!我还有一个优点,说改就能改,即使是口头语也能改.这来自我坎坷的生活,用达尔文的话来讲,这叫"适者生存",只要你说得对,我就能改.不对就笑一笑,别让人失了望.这一写猛一看,我还是个精人,精什么,吃亏上当的也"玩"了不少.我想只要不给别人亏吃、不坑害别人就行了,做人不就是要的这个标准嘛!与人为善,与人为善呀!善可以善,但是不要善得太窝囊,我就是属于窝囊之流的人.黄永玉说:"韩美林说的坏人一定很坏,因为他轻易不给人下结论;他说的好人你千万别相信,才不一定哪!"这样的结论我只有不自在地笑一下,因为他说得蛮对的.  相似文献   

19.
关键词:100:6;《故事会》式的新闻写法 义乌有150多万外来建设者,这一庞大的数量后面,有一些问题不容忽视:100名外来建设者中,只有6名大学生.这要求我们相应的版面、报道,不能够太"曲高和寡",要通俗易懂一些,要接近生活一些. "热线·现场"版以刊登时效性较强的热线、现场新闻为主,很多内容都和外来建设者有关,也是外来建设者最喜欢阅读的版面之一.因此,除了社会新闻的一般要求外,特别强调"直白、通俗".我们给记者打了一个通俗的比方,这个版面的社会新闻,写得要像上海《故事会》里面的小故事一样,情节生动,语言有生活气息.比如说《她刚坐进宝马车,一陌生男就坐进了副驾驶座"别动,抢劫!"》,从标题看就很生活化,谁都能看明白;还有《有人上车"贴得太近",你得当心》,除通俗外,服务性也很强.  相似文献   

20.
算上在《农村大众》报的工作经历,我做记者整整十年了。这十年,是中国新闻事业发展最快的十年,是互联网迅猛发展的十年,或许也是中国传统媒体记者压力最大的十年。记得有人说,以前领导干部以能将自己的孩子送进电视台工作为荣,现在他们都把孩子送进中石化、中石油了。仔细想想,真是这么回事,很多同行都自嘲为"新闻民工",时常面临着"我的未来在哪里"的迷惘。可能是因为媒体属性的原因吧,我一直热爱着这份工作,并立志将其作为自己奋斗的事业。尽管有时也会面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