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近代文化自觉的演变中,张元济、高梦旦、邹韬奋、郑振铎、叶圣陶等出版人作为"少数人"的代表,形成了知识分子的群体自觉,完成了从传统士大夫向现代知识分子的转型。这一转型既以近代出版业为平台,也与出版的现代化同步。在转型中分化出来的两大主流——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成为中国出版业的中流砥柱,也成为近代文化自觉中从"少数人"走向"多数人"的桥梁。  相似文献   

2.
王敏 《中国编辑》2003,(6):52-55
出版,是一项文化产业;出版人,则是文化的启蒙者与传播者,是文化的整理者和探索者。正是一批又一批的出版人的精心建设和坚持不懈,担负、承继、坚守着出版的文化责任;而又是一代又一代出版人的不懈努力和全心投入、保存、发展、创造了一个社会的文化。  相似文献   

3.
商务印书馆作为近代中国史上第一家现代意义上的出版机构,以"昌明教育,开启民智"为己任,不仅竭力传承中国文化,而且长期秉持"介绍西方文化"的宗旨,默默致力于近代思想启蒙工作,始终与中国现代文化转型与知识分子求索同呼吸、共命运,创造了中国文化出版事业的辉煌,在近代中国文化社会转型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一个多世纪以来,在历代出版人和知识分子的不断努力下,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大量学术名著,从创办《世界丛书》到《汉译世界名著丛书》,从出版《林译小说丛书》到《严译名著丛刊》,硕果累累、影响深远,逐渐成为近代西学东渐、传播西学、开启民智的文化平台和学术高地。商务印书馆翻译出版的学术名著,承载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出版人的文化使命,推动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思考现代文化转型的不懈追求,成为中国近代思想启蒙的重要推手。  相似文献   

4.
出版的品质     
贺圣遂  姜华 《编辑之友》2012,(7):27-29,37
出版人的品格与追求,决定了出版的品质与成就.优秀出版人有着良好的修养,对文化和出版充满热爱、憧憬之情,有自觉承担启迪时代精神的社会责任感,有将文化圣火通过自身的出版活动播撒到更广大的民众中去的雄心与抱负;能敏锐地捕捉到作者灵光一现的创意洞见,催生出有价值的思想并使其广为传播,为社会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具备非凡的商业才华,使文化的价值发挥出最大的效力.  相似文献   

5.
工匠精神之于出版人的作为和追求无比妥帖,过去的编辑常自谦为编书匠,透出了老一辈出版人为出版而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品质.当下作为年轻一代出版人,我们如何在互联网时代里做好一个编书匠,成为时代给我们的命题.笔者拟结合自己从事的文学编辑工作谈一点认识. 崇高的境界 做好编辑工作首先要有过硬的思想意识.出版人的工匠精神首要一条是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这是一切有社会责任感和职业使命感的出版人必备的精神.编辑是当代文化大生产中的组织者与设计者、优秀文化传播的引导者与选择者、文化传承积累中的呵护者与发现者,在文化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陶明远 《出版经济》2005,(12):20-21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出版社要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这是一种很大的进步.但是出版急剧产业化过程中,经济压力和经济追求给出版人带来了新的挑战:既要注重出版物的社会效益,也要重视出版物的经济效益,一个优秀的出版人应该在把社会效益和文化价值放在首位的基础上,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大众的思想,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促进出版产业的发展和壮大.  相似文献   

7.
当前一些出版企业和出版人出现文化责任感和使命感淡化并过度追求经济效益的现象,市场浪潮冲击、企业经济压力虽是重要外在原因,而一些出版人对自身角色定位的认识不到位和没有全面理解出版文化使命的精神内涵是更为主要的内在原因。下面我就从强化出版人的角色意识和出版人应承担的文化使命等方面谈一点自己的认识和看法。一、强化出版人的角色意识在与市场共舞、与消费为友的同时,要想在坚守文化本质的前提下,  相似文献   

8.
与时俱进是一条法则.遵循这条法则,作为积累传播先进文化的出版人则必须研究先进文化,作为出版科研人,则又必须从出版科研的角度研究先进文化,于是就有了这个题目以及这个题目所包含的文字."三句话不离本行"嘛.  相似文献   

9.
当今社会是一个文化大发展的时代,出版人的文化理念以及精神追求都是通过图书产品的形式传达给读者的,文化理念可以彰显出精神追求,这也是文化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出版人的使命与担当。只有把中华名族的优秀文化传承下来,才能使出版产业在竞争日益增长的时代背景下更好地实现利益最大化,使我国出版产业持续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2006年上半年,"学术出版的春天还有多远?"这个疑问句引起了出版界的思考.而一句"须重拾人文精神,学术出版春天还很远",更是透露了出版人的些许失落与无奈.人文学术出版究竟有什么样的前景?我认为,我们在思考这一问题时,不能总是抱着一种文化理想主义的眼光,必须基于对产业的理性分析.这里结合笔者近年来从事人文学术图书编辑出版的经验,谈一点个人的认识和思考.  相似文献   

11.
方卿 《现代出版》2013,(2):F0003-F0003
出版人素以文化人自居。这不仅是一种很好的职业信念,更是一种崇高的职业境界。然而,只是崇尚文化还不足以造就合格的出版人。出版人不能囿于文化,而是要跳出文化,更多地关注市场、关注技术。这是出版人有别于学者、作家等其他文化人的地方。显然,这也是出版学研究和出版教育应该重视的地方。出版物要借助市场实现其价值。  相似文献   

12.
出版在向前看的同时,也要不时向传统文化中掘金。几千年来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永远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出版宝藏。出版人在开发传统文化出版资源过程中,要秉承如下几个原则:准确地筛选是前提和根本、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中的出版资源、开发传统文化出版资源过程中要有创新。  相似文献   

13.
论出版人才     
论出版人才张辉冠,钟诚出版是社会文化的一个缩影,出版业是社会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当代图书出版业蓬勃发展,图书商品贸易竞争日趋激烈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有识之上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人才的培养、开发及管理水平,是影响出版文化品位、制约出版经济运行的关...  相似文献   

14.
出版精神是出版人价值导向、理想信仰、道德追求的统一.出版精神作为一种伦理精神,源于出版的伦理式实践,又指导着出版人的伦理追求.出版人应承担起发展出版精神的历史使命,实现出版物品质与个人品质、自我精神和出版精神的同步提升.  相似文献   

15.
商业化时代出版人的文化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概述出版误区的基础上,阐述了出版的本质与使命,认为出版人应当有社会责任与担当,有文化追求,有出版家的胸襟,去构建民族精神,塑造文明社会;并从出版者的角度提出了出版人的文化追求体现在办社的发展战略、产品的创新以及出版物的质量上.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出版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挑战。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出版业如何在数字化时代赶上潮流,改革自身流程,成功实现自身的转型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在数字化背景下,传统文化艺术出版需要实现从出版管理、出版技术、出版内容、出版人才到出版销售等方面的创新。  相似文献   

17.
回顾中华现代出版业百年历程,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华现代出版人所追求的不仅仅是一个在世界上有影响的出版大国,更是一个在国际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出版强国。为了实现中华出版强国梦,刚刚进入21世纪的中华出版人正在切实付出自己的努力,正在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行动把这一梦想变为现实。中华出版人从出版业自身发展的历史实践中,从  相似文献   

18.
正关于出版,这几年听到讨论最多的,就是数字出版和纸书的前途,我对这两种讨论的回答是:数字出版定会愈加蓬勃高速地发展;纸书不仅不会死,而且经过了几年的过度,已经适应了与数字出版并存的状态,就像手机现在已经人手一部,可固定电话依然还有着相当规模的应用。纸书还在,作为一个传统的出版人,我们的使命也就还在。数字出版当然也具备文化传承的功能,但是纸质图书依然有它独特的文化传承功能,甚至纸质图书的本身也是一种需要被传承的文化。从人类阅读和文化传播的历史表象上看,纸质图书取代古老的竹简只是因为纸张比帛、竹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社会全面转型的关键期.在这一背景下,各行各业都面临着优化升级的重要课题,出版也不例外.与时俱进、不断深化改革,是出版人的职责,但最核心的要义仍旧是:坚定不移地认准价值方向,不摇摆,不迷失;持续地向人类文明长河中注入清新、活性、滋润生命的文化之水,使之生生不息,源远流长,这是出版应有的价值和独特魅力,也是历代出版人的历史使命.正因为此,传统出版在历经大浪淘沙后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其对文明的记载、文化的传承以及人类思维的系统性建设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写作、编辑、校对、设计、营销、售后服务……出版的一系列活动,默默地承接着古今文明的延续,也默默地昭示着出版人的责任。出版人,作为传播文化知识的使者,有责任将人类先进的文化、先进的科学知识以图书或其他媒介的形式奉献给读者。如果给出版人一个理想、一个梦,那一定是出版在书架上立得住,藏之名山、传之久远的图书,实现自我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