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朦胧,是人用视力观察世间物质时所产生的一种感觉:清晰,也是人用视力观看某事物时所产生的一种感觉。  相似文献   

2.
感觉防卫就是“人运用感觉系统来避免威胁性刺激的一种心理过程”,感觉防卫是一种抑制形式,用以防止不愉快的情境变成有意识的现实。”  相似文献   

3.
徐堃  孙凤娟 《大观周刊》2012,(16):98-98
现代艺术设计中,造型是设计的基本任务,形是设计的基本语言,造型与造物是密切相连的。装饰造型是表现性的、形式化的,它主要还是诉诸于视觉感官、手感等感官的造型,以美的形式指号刺激感觉,满足感觉,最终还改造接受者的感觉,陶冶和发展人的造型的想象能力。  相似文献   

4.
“有人说,人活着就是为了寻找,也许找得到,也许找不到。不管结果如何,最后都是分离。这一过程,似乎就叫旅行。”这种关于“旅行”的定义其实是一种感觉,以这种感觉去旅行必定是别样滋味,而感觉这种旅行同样也会非同一般。  相似文献   

5.
媒体关心的传播市场研究晓闻一大堆数字、表格,满眼的平铺直叙、理性分析,未免让读它的人感到有些枯燥、乏味。然而,在如今,无论是机关报还是文化类、休闲类报纸都越来越重视自己传播对象的感觉,而且这个感觉的好坏有时还与自身的兴衰甚至生存息息相关的时候,不少传...  相似文献   

6.
贾大雷 《新闻传播》2005,(10):28-29
很长时间以来,党报的很多新闻评论专栏给人的感觉是脸谱化、说教式且缺少可读性,而且专栏内容感觉大同小异,人云亦云,失去了一个专栏应有的个性和特点。自2002年年初,笔者在哈尔日报新闻周刊“流行版”开办了《时尚走笔》专栏。专栏开办两年多来,  相似文献   

7.
这一阵子周围的人都在说高宇。这个名字已经被说了很长一段时间了,并且,在不同的时间被赋予不同的意义和内涵,但是最初给人的感觉却是硬朗、刚毅,让人认为必定是一个“铁娘子”般的人物。  相似文献   

8.
薛宝海 《视听界》2010,(2):118-118
春节期间,在哈尔滨与央视新闻中心驻东北站负责人王跃军聚会。我说:“我感觉今年北京台的春晚要比央视春晚好看。”王跃军说:“这不是你一个人的感觉,大家都这幺认为。”  相似文献   

9.
彩色印刷品的质量评定──选自《电脑彩色一体化印刷技术》林诒洪当你用计算机印出一张彩色图片时,怎样评定它是好还是坏?直观的感觉当然很重要,但要注意,人的主观感觉有时会受环境和经验的影响。特别是当这幅图是为别人做的时候。怎样才能知道别人,或大多数人是否满...  相似文献   

10.
听说过看音乐、闻颜色吗?一些特别的人会有这种很奇怪的感觉能力——或许,你周围就有这样的人,甚至你自己就是其中一个[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当前,报纸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尤其是晚报。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并不断地发展壮大,是当前晚报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是。晚报为了竞争,竞相扩大版面.降低报价,加大发行力度,增加报纸的可读性等等。但是,给读的感觉却是千报一面,千一面,很少有自己的特点。尤其是消息,几乎是大同小异,给人雷同、单调的感觉,让人厌倦。所以,晚报要想在报业竞争中取胜,就必须出新。  相似文献   

12.
一、色彩的构成与电视荧屏色彩 现代物理学证实,色彩是光刺激眼睛再传到大脑的视觉中枢而产生的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在当今电视制作的先进设备作用下,几乎毫无损失地得以还原。呈现在人们眼中的无限色彩,是电视相比其他传媒的技术优势。因此,制片人、编导、美术师和场景制作人利用色彩的还  相似文献   

13.
景素奇 《出版参考》2005,(3S):27-27
问100位企业领导最难办的是什么,大部分会回答:就是人。企业不仅寻求合适的人难,而且人来后管理起来也难,感觉不称职时要送“神”同样难。  相似文献   

14.
于燕枝 《青年记者》2007,(14):71-72
曾经,报纸是人们获得信息的主要来源之一,那个时代的报纸阅读者我们不妨称作“报刊人”。“电视人”的概念早在上世纪日本学者林雄二郎就已指出,所谓“电视人”就是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他们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中长大,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这一点,与在印刷媒介环境中成长的他们的父辈重理性、重视逻辑思维的行为方式形成鲜明对比。  相似文献   

15.
我一直以为,读书是分感觉的。比如,有的书读之痛快淋漓,拍案称奇;有的书读之哀婉忧怨,夜不能寐;有的书读之如沐春风,润物无声……读李克荣老师的散作品集《有梦的红气球渐渐飘远》正如后,给人一种春风骀荡的感觉。  相似文献   

16.
为流逝的文明建档——访冯骥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已经是60多岁的人了。但冯骥才高大挺拔的身躯让人一点也没有迟缓的感觉,言谈举止儒雅谦和,清明智慧。在他身上兼有作家的激情、学者的深刻和社会活动家的感召力。[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1)有些人清醒地知道自己在社会上无法立足,或暂时无法适应,躲避现实。2)有些人感觉怀才不遇,希望有人来挖掘他,学校是个庞大的人才交易市场。3)有些人不知道将来想干什么,只能留在学校。  相似文献   

18.
小平同志离开我们已有十多年了,十多年来,上海人一直怀念他。许多上海人聊天时说起邓小平,都觉得他还活在我们中间。这感觉是那么恍惚,又是那么真切。  相似文献   

19.
让新闻中的数字活起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楠 《军事记者》2004,(8):55-55
数字,在一部分新闻中是必不可少的,然而数字在新闻中使用不当.会给人抽象、干巴、枯燥的感觉.外行看不懂,内行不想看,削弱了报道的可读性,影响了宣传效果。  相似文献   

20.
同样的新闻事实或新闻事件,有的人可以写得波澜壮阔,扣人心弦,让读者爱不释手,有的人却写得空洞乏味,令人不忍卒读;采访的都是同一家企业同一个人,有的人写出的新闻作品别出新裁,让人回味不已,有的人却写得平淡无奇,让人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还有的人则认为其中根本没有新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