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优越性,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如何认识它?最基本的方法是比较,常言道:“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但长期来,一些同志在比较  相似文献   

2.
真理是什么?持辨证唯物主义论者虽众说纷纭,但归结起来基本上有二:(1)认为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如: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2)认为真理是人们的认识与客体相一致。如:“真理就是人们的认识、意识中同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符合的内容”;真理是“概念、观念与客体的一致;正确反映客观现实的知识。”一般认为这两种定义是没有区别的,它规定的是同样的内容。我们认为这是一种误解。  相似文献   

3.
古人写文章强调“言之有物”和“言之有序”,现在写文章,也强调有“条理”。序、条理、规律,是有密切联系的。客观事物有客观事物的规律,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包括思维活动)有规律,人们用语言文字来反映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认识也应该有规律。我想,“言之有序”的“序”应该是上述三  相似文献   

4.
比,就是比较,即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事物辩别异同与高下。比较是人们认识世界常用的一种方式方法。古今中外都渗透了比,年年月月都贯穿着比,各行各业都涉及到比,男女老少都知道比。比,无处不发生,无时不存在。“有比较才有鉴别”,比是人们辨别事物的一种常用措施,真假好坏、是非曲直、大小多少等,往往是用比较的方法来认识和区分的。比就是较量,即用竞争或斗争的方式比本领、实力的高低。比是人的天生特性,比是人们心  相似文献   

5.
在认识的源泉问题上 ,现行高二《思想政治》(下册 )有两处不同的提法 :“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P3 ) ,也就是说 ,认识来源于认识对象 ,即客观事物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出真知 ,实践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源泉”(P1 1 0、1 1 2 )。对上述两种提法 ,教学中大多数教师的处理方法是 ,实践不是认识产生的源泉 ,而是认识产生的途径 ,认识对象即客观事物才是认识产生的源泉。对此问题 ,笔者认为有两点需作进一步探讨。第一 ,“认识来源于对象”与“认识来源于实践”这两种提法是否相矛盾 ?是否承认了认识来源于对象 ,就必然要否定认…  相似文献   

6.
“虚壹而静”是荀予在《解蔽》中提出的认识客观事物及自然规律的方法。荀子认为,人具有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而客观事物又有可以被认识的一面,但人们又常常容易犯片面性的错误,即“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只有以“虚壹而静”之法才能不被蒙蔽,达到“明参日月”的“大清明”境界。通过对“虚壹而静”的认识方法进行剖析,文章认为它的思维方式具有动态发展性、整体和谐性、辩证综合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正>在思维方法中有一种方法叫比较,这种方法应用广泛,在生活中几乎是无处不在。人们常说的"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其实就是一种比较。"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是科学角度的一种比较结果(其中有不完全归纳的思想),而从思维方法的角度讲,这一结论也正是比较思维的产物。从小学数学教学角度来看,无论是数学概念的建立,还是数学规律的形成,最基本的思维就是比较,因为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是数学研究对象中异于其他概念的描述,数学规律亦是如此。  相似文献   

8.
教学工作兼有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特质,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科学艺术活动。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才能使教与学两个方面和谐地统一起来。比较教学法是一种难度较高的教学方式,适合于在大学的教学中运用。我们知道,比较是人们用来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重要方法,它是一种特殊形态的思维方式和过程,具有强烈的理性色彩和辩证精神。通过比较,可以深刻认识事物的基本特征和本质,更好地把握各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从而在分析与综合之中,获得新的认识,得出正确的判断,这就是所谓“有比较才能鉴别”。对于这种辩证的比较方法,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有一段精辟  相似文献   

9.
在比较中分析和认识事物比较分析是论说文中常用的论证方法。“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比比看看,好坏自见”,人民群众用这些生动的语言,形象地总结了运用比较的方法来认识事物的经验。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互相矛盾的对立面。“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在同假的、恶  相似文献   

10.
历史科学,是系统地研究和阐述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及其规律性的学科。但就其形式而言,它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则是纷繁复杂的人物、事件、典章、制度等等。如何运用这些史实,通过教师的教学,让学生逐步树立起辨证的唯物的史学观点,并帮助他们形成历史的思维方式,笔者认为,比较方法不失为历史教学中的一种好方法。比较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常被广泛地运用子各个方面。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有比  相似文献   

11.
所谓“比较”,就是把两种以上的同类事物或彼此有某些联系的事物,放在一起加以考察研究,从差异中找类似,从类似中找差异,从而掌握事物的本质属性。这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本思维方法,也是学习语文的一种重要智力活动。事物是客观地存在着的。客观事物在引起儿童的感觉和印象之后,便会自觉或不自觉  相似文献   

12.
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比较是一切理想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比较是人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基本思维形式。是人们认识、鉴别事物的一种方法。它能够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揭示事物的相互关系和差别。不管是自觉还是不自觉,只要处于思考状态。都会与比较有缘。概括起来说,“比较”有两层意思:一是“比”。即要将两种事物或材料放在一起;二是“较”,它有“相竞”、“比照”之意。通过比较,求同存异。鉴别选择。  相似文献   

13.
调查研究是教育科学研究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方法。毛泽东同志早就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无论是学校领导的行政决策,还是学校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改革,都必须建立在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了解上。而要对客观事物有充分的认识和准确的了解,就离不开调查研究。一、调查研究常用的几种方法(一)观察法观察法是在日常生活条件下,研究者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调查对象的外部表现(如言语、表情、行为等),并根据观察材料,分析研究其内在规律的方法。这种方法能帮助我们弄清客观事物,使我们对所要研究的对象有直接的了解。例如研…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法,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人们自己内心的语句,既无声音,又无动作表情,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理解过程中所获得的一种意会明白,称为“内部  相似文献   

15.
比较是一种用以确定客观事物的相同、相似和差异的思维过程和逻辑方法。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方法乃是各种认识和各种思维的基础。”小学数学教材中有许多内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教学时,根据教材内容,选择适当时机,启发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方法去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思维。一、纵横比较,形成认知结构比较按时空划分可分为纵比和横比。纵比是对同一事物不同时期的形态进行比较,而横比则是对空间同时并存的事物的既定形态进行比较。运用纵横对比的方法,可促使学生从整体去认识、理解各部分知识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形…  相似文献   

16.
兴趣是人们积极、主动地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是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是发展他们智力的前提,在一定意义上说,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比教给他们知识还重要。  相似文献   

17.
“参较式阅读”与阅读原著 我提出一个“参校式阅读”的概念:用和所讲课文相关的文章来与课文比较,找出差异点或共同点,从而使学生对课文有深刻的认识,这就叫参照比较式阅读,简称“参校式阅读”。事物在比照中才能确定自己的意义,有比较才能鉴别。市井、店肆中流行一句话,叫“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相似文献   

18.
比较思维是确定事物之间同异关系的一种思维方法。比较在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对于客观事物的一切认识,都是通过对一些事物与另一些事物的同异比较而实现的。没有这种比较就不能认识任何事物。通过比较,人们把杂乱的感性材料分门别类,区分其真假、精粗、彼此、表里,这样就为认识事物中的稳定联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人们在观察和分析问题时,经常采用“比较法”。因为任何事物性质的优劣、发展的快慢、数量的大小等等,都是相比较而言的。有比较才有鉴别。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比较法的重要性。但是,在运用“比较法”对比事物时,一定要注意科学性。在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斗争中,如何引导青年学会正确的比较,这已成为当前思想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思想教育中,可以有多种比较法。  相似文献   

20.
在国际比较研究中,一般有下列几种观点:(1)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2)它山之石,可以攻玉;(3)一个人的良药,可能是另一个人的毒药;(4)比较研究可能是一面镜子,以便更好地看清自己."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是说,不要怕不认识本国的教育状况,拿出去和别国比,自己的优缺点就都出来了!这和第四个观点很相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