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这是我开始写的《邮史忆踪》第一篇。顾名思义,我是想回忆、记述一些邮史方面的陈迹。1969年至今30多年来,我国邮政、邮票史上的一些史实,是我亲身经历、也许是大家感兴趣的话题。我说的“邮史”是广义的,包括30多年来邮政史、邮票史与集邮史上的一些旧事回忆。这与我主编的《中国邮票史》、《中国集邮史》显然不同,那是官方修史,是集体编纂,是依据  相似文献   

2.
谈到红印花邮票的研究文章,自然要提及集邮家赵人龙。赵人龙收集和研究的重点为中国早期古典邮票,同时对中国欠资邮票、新中国普票等也有极深的研究。据不完全统计,在他迄今近80年的集邮生涯中撰写的集邮普及与研究的论文数以百计。其中关于大龙、小龙、万寿及红印花加盖邮票这四大古典华邮的研习文章占了相当的比例。这些文章广泛刊载于中国大陆及香港、台湾、新加坡、美国等境内外出版的数十种集邮刊物上,如《集邮》、《中国集邮》、《集邮研究》、《上海集邮》、《集邮博览》、《天津集邮》、《中国集邮报》、《鼓楼邮刊》、《邮友信箱》、《中国邮史》、《邮票世  相似文献   

3.
上海黄浦区集邮协会于7月13—15日在苏州西山举行基层秘书长邮识研讨暨《黄浦集邮》工作会议。与会40多人,市邮协邵林、张乐民等应邀出席并讲话。"集邮旅游"活动,是黄浦邮协的一大创造,20年来坚持不懈。这次邮识研讨着重对苏州园林邮票,以及邮票上的苏州事物进行交流。叶清良、陈金洋谈及苏州四大园林邮票设计者  相似文献   

4.
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恢复集邮以后,我主集纪特邮票、JT票,通过邮协举办的邮展、交流会,我补齐了全部JT票,实现了儿时的梦并开始了自己的冶金专题集邮,组编了第一部邮集《中国冶金》,在全省第一次职工邮展上获得一等奖。由此我开始有意识地结合自己的专业、爱好收集邮品与相关资料,在参加了省市邮协主办的多次集邮讲座和培训班以后,邮识逐步得到提高,邮文写作逐渐上路。宣传集邮的文化性、知识性与趣味性是我的邮文的重要特色。《武汉集邮》(《武汉邮苑》)和《湖北集邮报》  相似文献   

5.
我从年轻时就喜欢邮票,但真正开始集邮到现在也就20多年,开始我只重收集邮票,而不重邮识,也就走了不少的弯路,交了学费不说,还真弄不懂什么是真正的集邮。这些年集邮的体会告诉我,结交一些邮友对集邮很有益处,例如我自从认识张振声以后,在他的帮  相似文献   

6.
解放区邮票中的“红印花”——“稿”字邮票,记入了中国珍邮的史册。关于它在集邮界的面世我们应该记住一位新四军老战士、集邮老人汤若泉先生。 汤老生于1919年,12岁开始集邮,最初集得宣统登极、中华邮政开办25年和孙中山国葬纪念邮票,引起极大的兴趣,从此与集邮结下不解之缘。他在1941年参加上海新光邮票会,为778号会员。与钟笑炉、马任全、王松麟等上海集邮家都有交往。钟先生向汤老寄赠《近代邮刊》,汤老请钟先生代购《斯科特邮票目录》,也为钟先生收集解放区邮票,两人交流邮识。互  相似文献   

7.
杜朝平 《集邮博览》2011,(11):62-63
马任全(1908~1988)。江苏常州人,他是我国著名的集邮家,曾担任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一、二届副会长,上海市集邮协会副会长、顾问。1931年,马任全毕业于沪江大学,后协助其父马润叟经营顺昌石粉厂从事化工矿物研究。青年时代开始集邮,专集中国邮票。曾任新光邮票会理事。对中国邮票做了大量收集研究工作,与其父合编中英文对照的专著《国邮图鉴》,还著有《国邮手册》。  相似文献   

8.
年近90高龄的郭润康先生是全国集邮联合会首批名誉会士,是当代著名的集邮家、邮学家。他于1917年出生于江苏省丹阳,从15岁起开始集邮,60多年来为我国集邮事业作出了卓著贡献,因而广大集邮界人士敬称他郭老。郭老早在青年时代就爱好对邮票的收藏和积极学习集邮知识。1942年8月他和邮友们一道成立了“金竹邮票会”,创办和出版了邮刊。随后他又加入“甲戌邮票会”。先后发表了各类集邮文章千余篇。为弘扬  相似文献   

9.
在国内邮坛,有位公开声称“集邮只是玩玩而已”的名家,他便是林霏开(李德铭)。每得闲暇,他或徜徉集邮街,或“兴之所至,随手拈来”,居然为我们“拈来”了《集邮与欣赏》、《集邮乐趣集》、《世界邮票小型张》、《世界邮票精品图录》、《邮海掇英》等10部集邮专著,在国内够得上是一位“多而精”的邮文耕耘者。  相似文献   

10.
翻阅1993年第五期《上海集邮》,赫然见先仲兄建方在《甲戌邮刊》发表的《不速之客》一文,不禁回首往昔,思绪万千。 先仲兄在读小学时就开始集邮,以后参加新光邮票会、甲戌邮票会及日本的邮会为会员。先仲兄除爱好集邮外,并喜爱文学与音乐,经常在各大报副刊及邮刊发表作品,所得稿酬即用之集邮,故邮藏亦颇可观。国画大师张大千先生曾为先仲兄题“邮星”两字(见图)以资鼓励。 抗战军兴,上海沦为孤岛,先仲兄于1939年春离  相似文献   

11.
1946年水原明窗先生创建日本邮趣协会,目的是为了吸引广大集邮爱好者普及集邮知识。1982年日本邮趣协会财团化,水原就任理事长。日本邮趣协会既是集邮活动的组织者,又是邮票的经营者,还是集邮书刊的编辑发行者。经过多年经营,到1996年创业50周年时,日本邮趣协会会员遍及全国,已是一个生气勃勃的日本最大的集邮组织。协会还出版《邮趣》《邮票杂志》等刊物。  相似文献   

12.
我常在想,要发展我国集邮事业,从集邮大国向集邮强国迈进,全国集邮联、各级集邮协会就应当多一些像刘广实、唐无忌林轩、张巍巍、王宏伟、樊伯钦、宋晓文、吕维邦那样的有一定经验的集邮家、邮学家来作专职的集邮工作者。以吕维邦为例,他是安徽省蚌埠市集邮协会顾问、省集邮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1958年毕业于青海省邮电学校。参加工作后,他又通过自学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函授学院、南京邮电学院。1988年11月,他被安徽省邮电管理局评定为经济师。2000年6月荣获安徽省总工会“读书自学成才者”的称号。到笔者撰文时止,他已在全国各邮刊邮报和邮电系统内部刊物上发表了介绍邮识、集邮研究等方面的学术论文1200余篇;从1997年至2001年,他先后出版了集邮文化丛书《邮海漫步》、《邮市漫谈》和《邮票赏评》三本专著,每本专著都曾获得两项大奖,名扬华夏邮坛。  相似文献   

13.
美国集邮家克里夫顿·阿姆斯特朗·豪斯(1873—1936,图1)主要收集加拿大、朝鲜、日本等国邮票。他在邮刊发表文章,还出版集邮专著。1911年在波士顿出版的《加拿大:邮票与邮政用品》,是他享有盛名的经典专著,至今仍是研究加拿大邮票的主要参考文献之一。他是当时美国集邮界最为活跃的成员之一。1910年8月起,他成为美国集邮协会(APS)会刊《美国集邮家》主编,并经常发表自撰的研究性邮文。  相似文献   

14.
图书简介     
《甲戌邮票会史话》 文献集邮联谊会丛书之 第一本《甲戌邮票会史话》于 2005年4月问世,该书由中 国邮史出版社编辑出版。甲 戌邮票会是中国早期三大邮 会之一,曾为中国集邮事业 做出过重要贡献,其会刊《甲 戌邮刊》对中国邮坛也颇有 影响。这本史话以大量珍贵 史料记述了甲戌会员对新中  相似文献   

15.
《集邮博览》2009,(9):80-80
金秋北京,喜迎华诞。2009年9月,在国庆60周年到来之际,恰逢北京邮票厂建厂50周年,为拓展集邮知识,探寻邮票魅力与秘密,领略一流邮票印制企业的风采,《集邮博览》杂志社举办"探邮金秋邮学京城——集邮博览邮学团北京行"活动。  相似文献   

16.
本刊讯6月9日上午,上海钟笑炉集邮基金会在上海集邮大楼召开纪念钟笑炉诞生一百周年座谈会。 钟笑炉先生生于1893年6月9日,广东花县人。是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中国集邮界代表人物之一。他1939年开始集邮,致力于中华邮政邮票和解放区邮票的收集和研究,成绩卓著。1946年创办《近代邮  相似文献   

17.
韩海麟 《上海集邮》2007,(11):22-23
随着集邮的不断深入发展,研究和收藏早期集邮文献的人也越来越多。为了整理、抢救历史文献,满足不同层次集邮者收藏和研究需要的影印本便应运而生了。由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缘故,一些早期集邮文献被多次影印后,仍会有乐此不疲的后来者。如原上海中华邮票会第一种会刊《邮乘》就至少出现了4种影印版本。《邮典》、《近代邮刊》、《金竹邮刊》等  相似文献   

18.
2017年,我依然徜徉在自己的集邮世界中,乐在其中,享受其中,快乐集邮。邮文写作在我的退休生活中,写邮文成为一大乐事,这一年我沉浸在邮海文山中,不亦乐乎。2017年,我在专业集邮报刊《集邮博览》、《中国集邮报》、《集邮报》和内部发行报刊《生肖集邮》、《洛阳集邮》《百川集邮》(洛阳)、《夕阳红报》(洛阳)、《化工邮苑》(上海)、《西游记集邮》(河北)、《麒麟集邮》(南京)上共发表集邮文章45篇,内容着重在邮票图案研究、  相似文献   

19.
2007年8月22日,中国邮政邮票博物馆开馆,成为行业龙头博物馆,标志着我国有了国家级邮政邮票专业博物馆。2007年8月22日,《集邮博览》杂志复刊,拥有25年历史的邮刊重获新生,成为国家级权威集邮期刊、中国第一本全彩邮刊。  相似文献   

20.
《上海集邮》2000,(8):20-21
从本期起,我们计划用半年左右时间连载居洽群同志关于解放区邮票的回忆章。这些章原是北京《集邮研究》杂志向居老的约稿.原拟的总题目是“从苏中到鲁西”。在《集邮研究》1984年第3期发表的是其“引言”部分;同年第5期刊出正之一《第一次见到苏中区邮票》和之二《邮票的散与聚》。后该刊(第一次)停办,原稿又迷失了一部分。在居老自己保留的后面几节中,只有“关于红便邮的一些史实”一节曾在原英版《中国集邮》1987年第2期要刊出,现在连载的是原稿的第七至第十二节。二十年来,本刊一直得到居老的关怀和支持。居老现今已是“望九”高龄,在刊出他的回忆录的同时,我们祝愿他健康、长寿,也盼望他在身体条件允许时,凭着他那丰富的经验与邮识,继续为广大集邮撰写回忆录和新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