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生态批评为文学评论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新的理论范式。在生态批评的视域中,沈从文和张炜无疑是具有典型意义的阐释对象。作为具有典型生态意识的代表作家,沈从文和张炜在乡村风光的描写和人事、人性的叙述上做出了各自的探索,在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的描述展示中呈现了相同的文化趋向和不同的特色。分析评述沈从文和张炜作品的异同,展示其以极具审美性和创造性的方式致力于文化退守这一文化生态的建构的努力,应当对当下生态文学的和谐发展及生态批评理论的构建有一定的参照和启迪。  相似文献   

2.
生态批评和生态女性主义批评是在生态危机语境下诞生的两种最新的文学批评。前者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后者属“交叉之交叉”;前者的理论资源包括浪漫主义文学、生态学、环境伦理学、生态哲学、生态神学等,后者是生态的,女性的,又是多维视野的;两者的批评策略都是解构“逻各斯中心主义”,但前者解构的对象是人类中心主义,而后者解构的对象是双重的,即人类中心主义和男权中心主义;两种批评都是国际后现代文化思潮中的生力军,都以对生态问题的关注和全人类生存前景的关怀而充满生机和活力。对两种批评的讨论有助于把握和运用两种理论。  相似文献   

3.
在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文化研究浪潮席卷全球的背景下,生态文学研究或称生态批评从20世纪70年代发端,并迅速在90年代成为文学研究的显学。我们对生态批评进行了宏观式系统性的梳理:回顾其产生的历程;考察其发展现状;并对其发展前景作了预测。  相似文献   

4.
西方生态批评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批评是一个非常庞杂、开放的批评体系,兼有文学批评和文化批评的性质,它以当代生态整体主义哲学为思想基础,以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从跨学科、跨文化的视角探讨文学、文化、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试图考察西方生态批评的缘起与发展情况,对其思想内涵及主要特征作一系统的梳理,并简要介绍中国生态批评的兴起及其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5.
于述胜 《教育学报》2005,1(1):73-75
教育研究的专业性是以教育问题的综合性为基础的,离开综合性便不可能有其专业性。落实到具体研究实践中,这一综合性自然就表现为跨学科性。在跨学科视野中从事教育学和教育史研究,就是要在多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中把握教育问题的社会和化实质。单纯的教育学知识和语言无法使我们确定和论述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6.
生态批评作为一种新的批评潮流,是一个庞杂、开放的批评体系,它从跨学科、跨文化的视角探讨文学、文化、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唤醒人类在功利主义驱动下甘为工具的麻木的意识,唤起人们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  相似文献   

7.
跨学科研究作为比较文学研究的一个方面,在实践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如由于学科边界不清而导致的对跨学科有无存在价值的争论,有些跨学科研究看起来更像影响研究,以及没有跨文化的跨学科研究等。因此,对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作深入探讨,加以学科规范,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相似文献   

8.
焦丽梅 《教书育人》2007,(12):100-101
生态批评是研究文学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批评,是由生态视野观察文学艺术的一种批评模式,是生态文艺学的批评实践,或称生态文学评论。由于生态批评的对象首先是揭示自然生态危机的文学作品,如果从表面上看,很容易误以为生态批评的对象只是环境危机与自然保护,而将生态批评浅层化为“环境批评”。其实环境并不能代替生态。[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生态批评着眼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以生态中心主义哲学为其主要思想基础,从跨学科、跨文化、甚至跨文明的视角探讨文学、文化甚至艺术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跨越性(跨学科、跨文化、跨文明)是其最为显著的特征。随着全球生态形势的日益恶化,西方生态批评正在向国际性多元文化运动的趋势发展,这既是西方文化的一种文化自救策略,也是生态文化多元性的必然要求。跨文明生态对话已成为西方生态批评的重要内容,其旨在发掘、借鉴异质文明的生态智慧及生态模式,从外部推动西方文化的变革。本文就西方生态批评与伊斯兰教之间的生态对话做简要的分析,以有助于推动比较文学的绿化和开拓生态批评的新视野。  相似文献   

10.
生态问题已经演变成了一个关乎我们每个人的生存、关乎我们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党的十七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上议事日程,既显示了生态问题的严重性、紧迫性,更显示了我党在认识生态问题实质上的一次升华。也就是说,我国在治理环境问题方面已经从实践层面、技术层面上升到理论层面、意识层面、文化层面。其实,生态问题的文化根源探讨早已成为我国生态批评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并有所建树。本文主要对胡志红的专著《西方生态批评研究》的内容要点进行简要的评析,同时也指出其对我国生态批评界的学术价值及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生态批评是在全球性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和日益深化的生态危机的语境下、在目前风起云涌的绿色运动的感召下,在文学批评领域掀起的一股“绿色”批评浪潮。其目的在于通过文学批评来重新审视文化,进行文化反思、文化批判,颠覆、挑战、揭露和批判导致环境恶化和生态危机的思想根源——人类中心主义,唤醒人类的生态保护意识。生态批评的理论内涵是:重新阐释文学作品,挖掘生态文学作品中体现出来的生态意识和生态智慧,批判渗透着人类中心主义的反生态文学作品,重新建构文学经典,促成生态文学的繁荣,重新铸就一种生态文明时代的生态人文精神.并担负起引领科技进一步发展的历史重任。从而建立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物种平等、生态平衡的社会.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运用生态批评理论对电影《2012》进行分析,论证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关系,呼吁人们在建设社会文明的同时关注我们的生态文明,促进人们观念地更新,进而促进社会和谐、科学地发展。  相似文献   

13.
生态批评的主要使命之一就是进行思想文化批判。生态批评是以文学作品为媒介,通过对反生态的思想文化的批判,推动文化变革,推动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的建立。迄今为止,生态批评主要进行了六个方面的思想文化批判,即人类中心主义批判、征服与控制自然观批判、欲望动力论批判、唯发展主义批判、科学至上观批判、消费文化批判。  相似文献   

14.
约翰·斯坦贝克发表于1939年的代表作《愤怒的葡萄》是20世纪美国文学史上有特殊意义的一部作品,小说描写了俄克拉何马州佃农乔德一家和成千上万的穷苦农民一样由于连年干旱以及银行和大企业的压迫,不得不背井离乡到加利福尼亚寻找生计的故事。运用生态批评的理论分析《愤怒的葡萄》,可以挖掘出生态灾难背后的思想根源,从而批判西方人类中心主义,探究人与自然的和谐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也反映出斯坦贝克的生态思想对当今世界的和谐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名词化以其表面的客观性和简洁性而为科技话语所青睐。然而,语言形式与其微观功能之间并非一一对应的关系。对环境话语中物质过程名词化现象生态角度的批评性分析表明,由于“动作者”、“目标”等成分地位的降低、“过程”的“物化”、以及小句的压缩等原因,如果使用不当,这类语言形式往往具有妨碍人们正确认识环境问题的负面功能,不利于培养人们的环境意识。  相似文献   

16.
陈雪 《海外英语》2012,(11):175-176
Ecocriticism is the combination of contemporary ecological thought and literary study,which has the double features of both literary and cultural criticism.The Call of the Wild is Jack London’ s masterpiece,and also one of his most successful animal novels.This paper attempts to interpret this nove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sm to analyze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Buck’ s desocialization and his returning to nature.Also it emphasizes the theme that human beings should take their obligations seriously and live in harmony with nature.  相似文献   

17.
崛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生态批评从强烈的生态环境意识出发,将文学研究的着眼点放在文学与自然的关系上。然而人与自然、文学与自然的本质关系应该是怎样的?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著名的"袪魅"观为后现代思维范式的确立指明了方向,也为生态批评指出了必要的精神路向—关注自然的内在精神价值,重建自然的信仰之维。  相似文献   

18.
从生态批评的角度解读狄更斯的小说,认为早年废墟中的人生经历奠定了其小说生态批评的思想基础。其小说对工业化带来的现实社会问题,及生态危机的思想根源——贪婪的人性对物质利益和欲望的过度追求进行了深刻批判。其小说寄托了狄更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和对人们回归淳朴本性的向往。狄更斯作为生态批判思想的先驱,其思想对人们思考生态与文学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着外语教育领域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进程。创新是学科发展的主要元素,跨学科设计是创新实践。跨学科发展的内涵在于学科间的知识交叉和融合、学科领域的拓展和提升、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有机结合。外语跨学科设计研究是对外语与其他学科间如何有效地借鉴和渗透的规划、设想的探讨。设计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达到多元文化知识和综合技术颇有成效地结合和运用,使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挂钩,专业技能与就业岗位挂钩。基于先进理论和尝试的学科建设,揭示外语教育领域里的跨学科设计的多种可能性以及研究方法,挖掘并利用外语研究的巨大潜能,深化外语跨学科的理念,从而给予社会实践以巨大的影响和推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