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台湾与施琅     
清朝初年,清廷中曾有一场保留还是放弃台湾的争论。后来,清军之所以能够顺利地击败郑氏军队并开始了在台湾的统治,其中起了决定性作用的人物就是施琅。 施琅,字尊侯,号琢玉,福建晋江人。少从戎,原为郑氏部将,后降清。其人精通阵法,尤善水战,熟谙海上风候。历任清军副将、总兵、水师提督,后加左都督、靖海将军、靖海侯。 在台湾,自郑成功死后,其长子郑经嗣为延平郡王,其势力一度曾发展到福建等地。“三藩”之乱平定后,郑经被迫退守台湾。在此期间,清朝将军赖塔曾遣使致书与郑经,声称“本朝何惜海外一弹丸地”(指台湾),以不剃发,不易衣冠和称  相似文献   

2.
不久前,我应“台湾中华海峡两岸文化资产交流促进会”的邀请,在台湾进行了短期文物古迹考察访问。虽然时间短暂,但在主人的周密安排下,仍然饱览了不少文物古迹的精华。其中有一块“施琅纪功碑”年代虽然只有三百多年,但却有非常重要的价值,给参观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施琅纪功碑位于台南大天后宫内,碑的外形为长方形,顶部平顶抹角。碑头正中刻龙头,两旁刻升降龙戏珠图案,其艺术造型反映了明清交替时期的艺术风格。由于碑的保存环境不佳,污染严重,  相似文献   

3.
文章运用大量史实阐述了施琅收复台湾的经过。今年是纪念施琅奉旨收复台湾 32 0周年 ,此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4.
公元1661年,明末抗清将领郑成功率师南下,赶走荷兰殖民者,一举收复台湾,创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  相似文献   

5.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长期同大陆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一六八三年(清康熙二十二年),割据台湾的郑克塽及其部属刘国轩、冯锡范等人在清王朝的强大的军事和政治攻势下,纳土来归。台湾又统一于大陆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这是台湾开发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在促成台湾问题和平解决的过程中,担任清军福建水师提督的施琅,在军事和政治诸方面有过突出的贡献。施琅字尊侯,号琢公,福建晋江人。生于一六二一年,卒于一六九六年。他少长滨海,壮岁从戎,“通陈法,尤善水战,谙晓海中风候”。康熙元年(一六六二年),施琅任福  相似文献   

6.
施琅对统一台湾及东南沿海经济发展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去年,我们刚刚纪念过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祖国神圣领土台湾的三百二十周年;今天又迎来了康熙重新统一台湾的三百周年纪念。这是中国历史上两曲同等重要的爱国主义的壮丽凯歌。当我们隆重纪念康熙这一不朽功烈之际,决不能也不应忘记,如实地评价当年曾亲自率兵入台的清军主将施琅在其中的积极作用,尤其他对促进台湾和东南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重大影响。正确的“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施琅正是康熙主动进取并正确解决台湾问题这一基本方针的积极谋划者和忠实执行者。  相似文献   

7.
早在三国时代,我国人民就渡海拓垦了台湾岛。唐、宋朝代逐步设官建制,管辖台湾和澎湖列岛。只是在明末清初的动荡年代,西方的荷兰殖民者对外疯狂掠夺扩张,以炮舰侵占了台湾岛。 1662年,郑成功打着南明旗号,依靠台湾人民的支持,驱逐了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郑成功收  相似文献   

8.
施琅是一个伟大人物,年少时,在郑芝龙手下任左冲锋,后因与郑成功不和,而投靠清廷,这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在清廷统一台湾的过程中,施琅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收复台湾后,他不计私仇,善待郑氏后裔,坚决反对清廷弃台湾不守,这对台湾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9.
在清初统一台湾的过程中,福建总督姚启圣四荐施琅任福建水师提督,之后两人发生了"风向之争"和"专征权之争",关系交恶。康熙帝最终下令施琅专征,姚启圣在后方负责后勤军需之供给,并继续招抚郑氏集团成员。在收复台湾后,姚启圣、施琅又异口同谏保留开发台湾。这不仅表明姚启圣和施琅都为清朝统一台湾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而且表明二人在面临私人恩怨和国家统一大业的矛盾时,都做出了为国为民摒弃个人恩怨的正确选择,这种精神尤其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1683年,施琅率领清军渡海东征,实现了台湾与大陆的统一。针对当时清政府内部有人提出放弃台湾的错误意见,施琅上疏力主保留台湾,并屯兵镇守。施琅保台,主要是看重台湾的地缘战略价值,是为了加强海防,以保证清政府在东南沿海的长治久安。施琅300多年前提出的保台主张及其地缘战略眼光,在今天仍然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施琅从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及保护其家族、子孙后代的利益出发 ,在率师统一台湾以后 ,及时地提出了保留台湾、治理台湾的正确主张 ,促使施氏族人大批移居台湾 ,从而对台湾农业生产、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发展做出很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在清初的历史上,施琅是个颇有影响的人物。然而,过去的史学论著对他颇多贬抑,有的骂他“汉奸”,有的斥之“叛徒”;近年来,在一些评论施琅的文章中,虽原则上对他作了肯定,但对其降清之举、平台动机以及个人品德方面的看法,仍众说纷纭,分歧颇大。因此,有必要对施琅进行再评价。  相似文献   

13.
施琅研究自上世纪80年代后取得十分显著的成果,通过探讨施琅作为投诚者而受猜疑,直至被剥夺兵权内调京师任内大臣期间的活动,说明施琅极力主张收复台湾的背后,与其个人的利益、需求及心理密切相关.只有全方位研究历史人物,才能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施琅作为郑成功收复台湾的伟大事业的继承人角度,阐述了施琅统一台湾奋斗历程的三个阶段,论说施琅对统一台湾、主张捍卫和开发台湾的历史功绩。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台湾有些人不断鼓吹“独立”,其理由之一就是:“台湾自来就一直被清廷列在荒外地区而备受忽略”,“马关条约意味着中国对台湾边陲之忽视,弃置不顾……,中国已出卖台湾给强邻日本,”等等。然而,事实完全不是如此。本文拟就清政府之所以在《马关条约》中割让台湾给日本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16.
台湾的大规模开发始于清代,清政府的移民政策、民族政策、土地政策和赋税政策对台湾的土地开发均产生深刻的影响。在传统的土地开发中,解决劳动力问题是其首要前提。清政府对台湾劳动力的配置,大致以同光时期的“开山抚番”运动为界线,在两个地区、分两个阶段进行:一是清前、中期以大陆移民填充台湾西部平原,一是清后期将台湾西部海岸的多余人口分配到以台东地区为代表的广大米开发地带。然而清政府在各种固素的干扰下,对这项_T-作时而表现出积极主动,时而表现出消极保守;而且由于当时清政府对台湾土地政策与人口政策的调节并不平衡,导致乾隆以后台湾人口与土地的矛盾问题逐渐尖锐化。根据清代台湾劳动力资源与土地资源配置的情况,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时期:康(熙)雍(正)时期、乾隆至同治时期、同(治)光(绪)时期。本文分别论述了这三个时期台湾的人地关系。  相似文献   

17.
“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按照“一国两制”的方针,我国已顺利解决香港、澳门问题,香港、澳门分别于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回归祖国。七年来,香港经受住了东南亚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现在社会稳定,经济开始复苏。五年来,澳门人民安居乐业,经济从回归前的负增长,到现在以8%的速度快速增长。今年1月1日起《香港与内地更紧密关系安排》、  相似文献   

18.
19.
台湾问题与中国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2 0 0 3年9月17日,第5 8届联大总务委员会拒绝将冈比亚等极少数国家提出的所谓台湾“参与”联合国问题列入本届联大议程。这是自1993年以来台湾当局在联合国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图谋第十一次以失败告终。这充分反映了联合国广大会员国遵守《联合国宪章》,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坚定决心,也再次说明,台湾当局分裂祖国的行径是不得人心的,难逃失败的下场。据此回答1~2题。1.台湾当局在联合国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图谋第十一次以失败告终。从哲学角…  相似文献   

20.
姚启圣与清朝统一台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熙在统一台湾过程中有两大功臣,一位是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另一位是福建总督姚启圣。史学界对施琅研究较多,对姚启圣却关注不够。与这一局面相反,日前播出的电视连续剧《康熙王朝》(以下简称《康》剧),则赋予姚启圣以重头戏,以艺术形象塑造了这一历史人物。当然,电视剧所追求的是引人人胜、波澜壮阔、荡气回肠,所以,往往既有史实又有虚构。而作为史学工作,理应分辨出哪些是史实,哪些是虚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