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疫特别节目《守望家国》,由央视电影频道与湖北卫视等17个地市级电视台联合出品,节目团队用镜头记录下全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涌现的真实故事。在《守望家国》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再是苦口婆心的理论解读,而是全民抗疫斗争中人们清晰可见的生动实践。所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也许就是这样简单,让人民群众可见、可知、可感。《守望家国》真正做到了。  相似文献   

2.
黄华  陈莉莉 《新闻知识》2023,(8):54-59+95
本文通过对YouTube寻根短视频的收集分析,探讨华裔新生代为何寻根、如何通过短视频的展演来表达自身的情感与认同,可以发现探“亲”、追溯“根系”与情感共鸣是华裔新生代寻根的三重动力因素,并基于此提出区域特色文化助力加强族群认同、地方政府和机构合力推进新生代寻根工作以及海内外联动体系之构建的互动策略。这既有助于中华文化的代际传承,也能激发传播中华文化的内生动力,从而推进构建开放包容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传播格局。  相似文献   

3.
1948年10月18日,并不是一个什么了不起的日子,只不过碰巧手头上有两份形成于这一天的材料,而且有点意思,随手写来,以为试笔。一份是大溪档案中蒋介石给当时上海市长吴国桢的电报,见《筹笔》第10册《京沪失守与反共戡乱上》,编号16280。上海吴市长:关于扬子公司事,闻监察要员要将其开办以来业务全部检查。中以为依法而论,殊不合理。以该公司为商业而非政府机关,该院不应对商业事业无理取闹。如果属实,可属令侃聘请律师进行法律解决。先予详讨其监察委员此举是否合法,是否有权,一面由律师正式宣告其不法行动,拒绝其检查。并以…  相似文献   

4.
5.
1930年,《时事画报月刊》在美国芝加哥创刊,这是一份海外华侨华人创办的画报.画报刊载的内容,构建了一幅“家”之地方图像、国之民族国家图像以及向外张望的世界图像.“家”“国”图景的呈现体现了海外华侨族群的血缘地缘的自我身份认同以及民族国家归属感的认同.  相似文献   

6.
7.
以电视为代表的大众传播社会是一个"公开展示的社会",也是消费文化盛行的社会,电视新闻、娱乐、电视剧、广告等话语形态在为社会消费提供展示的"舞台"的同时,电视话语也成为各种消费社会的"代言者".认同是人们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对自身角色以及与他人关系的一种动态的评估或判定,电视话语作为一种控制性的力量,观众在"消费"电视话语的同时,也建构了一个作为消费者个体和群体的归属感,同时这种感觉也成为他们评估和判定自己和他人关系的标准,也正是在这样的建构与互动过程中强化了观众作为消费者应有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8.
《西班牙联合时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开设有华文旧体诗词专版,这些诗词有着丰富的主题,既饱含海外华人群体浓郁的爱国情怀,又渗透出深深的乡情乡愁,其共同点就是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并通过"黄帝""月""酒"等象征意象来抒发情怀.全球化视域下的中华文化认同中,家国情怀是自我认同的根本,乡情乡愁是自我认同的纽带,而中国诗性文化是中华文化认同的基因,世界华文诗词创作是中华文化认同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9.
10.
生活在别处的人们和他们所处的城市是怎样一种情态?我们对于一所陌生的城市总有着不同的"想象",而"电影"能够很好地化解不合理的"想象",是我们观看城市的全景天窗。城市与电影有着密切的联系,城市赋予电影想象力,并激发它的活力,而电影则可以用独特的视角去认识、理解并剖析城市文化。学者和艺术家们曾从文化、交往、艺术、空间等角度思考过城市化发展如何给人类自身带来重大影响,而"华莱坞"这一概念的提出,为全球化语境下华语电影的生产和制作、华语电影理论研究等打开了新的思考之门,鼓励国产电影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华莱坞"电影对于中国城市文化的建构与重现,是世界了解中国城市的另一扇窗口,透过电影展现文化的方式来让全世界华人乃至其他国家的人了解中国的城市文化、中国文化,可以很好地弥补文化断裂所带来的缺憾。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社会转型期"中间阶层"在中国发展现状的描述,分析了"中间阶层"对自身话语和品味的想象性认同,以及媒体对"中间阶层话语"的积极意义和缺失.同时也注意到,中国的中间阶层目前只是少数人群,媒体对中间阶层话语的强化,对应的是对其他阶层如农民、流动人口等弱势群体话语的弱化,这都是媒体和社会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体育的媒介化程度前所未有。所谓体育媒介化,是指媒介将挑选过的体育形象和信息再现给受众的过程。受众接收到的体育信息是经过媒介选择和过滤的信  相似文献   

13.
作为春节"新民俗",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已经成为一个节日的象征符号。春晚自创办之日起就具有官方色彩,是国家话语权的表达渠道,"是民族国家意识形态植入民族所传承的传统节日的体现"。([1])本文以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想象的共同体"概念为分析基础,约翰·B·汤普森关于意识形态的运行手段为行文思路,分析春晚以"国-家"仪式观与无差别"共同体"的途径,在观众中传播国家意识形态,建构出"政治的想象的共同体"。  相似文献   

14.
当今步入后物欲时代,以消费主义和个体感受至上为内核的小时代美学有一定市场,华莱坞军事动作片被各色小时代美学影片所围困。有着宏大叙事基因的《战狼》突围成为黑马,不仅彰显了其强大的市场号召力,更可视作以弘扬家国情怀为使命的国产军事动作片未被当下观众热棒之表征。本文以《战狼》为考察对象,以时代语境和军事动作电影发展史为支撑,在细读光影想象所包蕴的家国认同之时,引入小时代美学与宏大叙事突围、中国梦与影像询唤两个维度的深入分析,试图为国产军事动作电影的复兴寻找路径。  相似文献   

15.
新闻奖的设置是新闻话语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中国新闻奖"与《南方都市报》新闻报道奖这两种看似不在同一层面新闻奖的比较研究,考察媒体如何尝试在"中国新闻奖"为代表的价值标准之外另辟别途,寻求对新闻专业主义话语进行价值彰显的策略。本文在国家话语体系以及新闻专业主义话语之中,为赋予了多重价值取向的媒体寻求在当前的社会情境中可行的生存和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6.
17.
本文以中央电视台纪实栏目《远方的家》为研究个案,通过内容分析法研究分析其1352期节目所呈现的媒体框架特征。研究发现,电视纪实节目将家国情怀作为核心主题,通过个人故事与国家叙事的"双重呈现"来构建国家形象,增强了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8.
新世纪以来,由于电影产业本身政策变革,我国电影产业格局呈现出主旋律影片、商业电影与艺术电影三分天下的态势。就主旋律电影本身来说,其既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也呈现出适应电影产业化发展的趋势,由此主旋律电影形成了国家主流电影和主流商业电影两种不同风格。就国家主流电影来说,以《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战狼2》为代表的国家叙事将超级大片的商业元素包装进电影,形成了"新红色电影"这一独特类型,成为呈现国族空间和意识形态的重要类型,为华语电影的发展开创了新格局。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90年代,电视成为最具普及意义的大众媒体,而国家文化借助电视荧屏实现国家话语的表达成为建构国家形象的必然,也诞生了一系列表达国家文化的经典文本。文章通过民族性、家国同构、母体置换以及"共名"关系等四个角度分析国家文化在与电视这一媒介形式耦合后所进行的种种表达策略,进而梳理了这种表达策略演进的脉络。  相似文献   

20.
成杰  林仲轩  罗炜 《新闻大学》2022,(9):73-88+119-120
从被视为社会特殊群体的“打工仔”到流行语中人人争做的“打工人”,话语表征着打工主体,也建构着打工主体的身份认同。基于此,本文提出话语的“认同互构论”,通过深度访谈探究“打工人”认同话语的自我建构、群体建构与社会建构。研究发现:认同话语的自我建构使青年群体呈现出矛盾且摇摆的“打工人”心态;成员身份标准的分歧,使认同话语的群体建构极为脆弱,全民“打工人”只是非体力劳动者群体建构的单向度共同体想象;认同话语的社会建构一方面遮蔽了传统劳资关系的对立,另一方面彰显了青年“打工人”和传统“打工者”身份联结的新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