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孙卫民 《师道》2005,(8):41-41
枯井中的驴子:一头驴子掉进了一口枯井。驴子的主人想不出好办法去救它,就决定将枯井和驴子一起埋掉。人们拿起铲子开始填井,当第一铲土落到井里时,驴子似乎明白了主人的意图,发出悲哀的号叫。但是,当第二铲土落下去时,驴子反而安静下来。人们发现,此后每一铲土落下时,驴子都在做一件令人惊奇的事情:它努力抖落掉在背上的泥土,踩在脚下,把自己垫高一点。  相似文献   

2.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秦相吕不韦召集门下宾客辑合百家九流之说编写而成的。如果将其与西方哲理寓言集《伊索寓言》作对比分析,可以概览《吕氏春秋》作为政治寓言的特点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3.
苏教版语文教材第九册《伊素寓言》一课中有三则寓言,我和学生经历了一次难忘的语文课堂生活。兴奋之余回顾这次精彩的课堂教学,有几点感悟与大家分享:[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列子》一书为魏晋人伪作,其书的寓言创作受到《庄子》诸多影响。从文献角度对《列子》应用《庄子》寓言的情况作一全面的梳理,大致可分为三类,即直接引用型、扩充型、杂揉型。  相似文献   

5.
马叙伦《列子伪书考》认为《列子》是魏晋以来好事之徒聚敛了包括《吕氏春秋》在内的诸家之言而成。然而当对《列子》与《吕氏春秋》基本相同、一部分相同、只是极少部分相同者,实事求是地逐一进行比较研究之后,就可以匡正马叙伦的这一论点,得出《列子》书先于《吕氏春秋》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7.
钱钟书先生曾对《伊索寓言》有过很高的评价:“《伊索寓言》大可看得”,正如他的《读(伊索寓言)》不愧是一篇讥讽和透视现代人情世态的立意深远的妙文。对于《伊索寓言》不同人有不同的解读,钱氏是“读”或说是“别解”,  相似文献   

8.
读《伊索寓言》,文豪钱钟书是读出了味道。作为学识渊博的学者、复杂生活的智者的钱钟书,能够对千姿百态的大千世界洞察幽微,用自己独特的“别一只眼”简笔勾勒,撮其要、观其形,使我们看清了镜子背后的是是非非。《读<伊索寓言>》洒脱、幽默,大量使用反讽手法,而这恰恰给我们理解文章带来了难度。现仅就文章的难点浅谈一下自己的拙见。  相似文献   

9.
10.
《读(伊索寓言〉》(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是钱钟书先生写的一篇读后感,但它又与一般的读后感不同,别出新意。钱先生没有像通常的读者那样由作者的思想牵着鼻子走,而是在读的过程中掺进自己的思想和看法,对《伊索寓言》中的故事进行“新解”,给每一个故事都生发出新的寓意来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  相似文献   

11.
介绍几种来源于《伊索寓言》的常见的英语习语及其典故,以便深入理解《伊索寓言》对西方乃至世界文化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刘庆林 《学语文》2002,(2):14-14
高语新编教材第二册选了钱钟书先生的《读〈伊索寓言〉》。这篇文章,与其他散文家作品相比,具有妙趣横生、启人心智的特色。教学中,引导学生欣赏此文,更多的不是在于情感上的愉悦,而是在于智性上的满足。  相似文献   

13.
寓言在西方的审美教育中有着两极分化的现象:一种认为对教育儿童有积极、深远的影响;另一种则认为可能对孩子产生迷惑和假象。我国小学语文教材对《乌鸦喝水》、《鹿和狮子》等伊索寓言的改编从儿童的认知和接受出发,在发挥寓言教育功能的同时也促进了儿童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两则改编后的伊索寓言均强调其故事性的特点,突出了事件的起源、过程和结局,符合儿童的阅读兴趣。此外,作为基础教育的教材要引入和改编哪些有道德和审美教育意义的寓言文本是需要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
教材分析 :《读〈伊索寓言〉》选自钱钟书于1 941年著的《写在人生边上》散文集。该文主体以九则寓言故事为例 ,对寓言作“眉批”式的“翻案” ,或“反对” ,或“引申” ,揭露和批判了现代文明人的“文明”面目 ,语言机智隽永、含蓄风趣 ,把平凡的思想写出了新意 ,见解非常独到、深刻 ;文体也富有创意 ,融读后感、评论和创作于一体。这两点足见钱先生学者文人的智慧。该文的教学 ,能启迪学生的心智 ,使其得到智性的满足。教学目的 :1 .了解钱钟书及其文学创作风格 ;2 .通读课文 ,领会首尾类比议论段大意 ,感受中心意思 ;3 .理解主体九则故事…  相似文献   

15.
教材分析 《伊索寓言》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国标本五年级上册第三组中的一篇课文。这一单元为“故事集锦”,有成语故事《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点睛》,有历史故事《推敲》,有神话故事《嫦娥奔月》,有寓言故事《狐狸和葡萄》《牧童和狼》《蝉和狐狸》。本课所选的三则伊索寓言,故事情节紧凑,意蕴丰厚,以浅近的语言把角色刻画得绘声绘色,生动传神,令人读后兴味盎然,从中获得深刻的启示和教益。三则寓言都以篇末的一句训诫作结,具有画龙点睛之效。  相似文献   

16.
17.
在诸子横议的时代,诸子们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往往采用人们较易接受的寓言来进行阐述。《吕氏春秋》作为诸子的结篇,很好地继承和发展了寓言这种特殊的论证方法,对保存当时的史料、文献有着极为重大的作用。秦的暴政结束了“百家争鸣”的学术气氛,也葬送了秦的千秋大业,而《吕氏春秋》寓言却以独特的魅力活在人们的心中。  相似文献   

18.
19.
《吕氏春秋》从语言实际应用的目的出发,提到了广义的语境观,谈到了诸多语境因素,如实际情景因素、社会背景因素等,并分析了它们各自的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20.
从语言表层来看,李洱的小说《花腔》模仿了历史话语的叙事方式,但其真正意图恰恰在于颠覆历史话语;作者通过惟妙惟肖地编造一个政治寓言,用个人的方式对个人与历史、知识分子与革命力量、人性与理性等重大命题进行形而上的思考,揭示了知识分子在独特的革命历史中的独特命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