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习主题”是课程与教学内容范畴的概念。较高层级的较为概括地表述的主要课程内容,称为“学习主题”,学科类课程也称“学科内容主题”。“学习主题”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文本中的关键词之一,但其所指是“人文主题”“活动主题”。“人文主题”作为语文课程“学习主题”须有假设前提,“活动主题”不是语文课程“学习主题”。对课程层级“学习主题”的概括描述,或者依据语文课程内容的构成,或者依据国家语文课程的学习领域。对单元层级“学习主题”的概括描述,较为合理的有两个角度,一是文类文体,二是读写的功能目的,这两个角度所指向的都是阅读和写作的任务类别或任务类型。  相似文献   

2.
新的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中指出:“语文课程是中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要关心学生的内心需求,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注重语言积累,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增加文化积淀,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加强现代技术与学科的整合。”《课程标准》  相似文献   

3.
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的王静义老师在他的《语文课程中的科学美教育初探》一文中说:“注重学科渗透、课程整合,是20世纪晚期以来各国课程改革的共同特点之一,也是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大特点。实现课程整合的主要途径是设置综合课程,而在以分科课程为主的高中阶段,除了课程设置的整合与科目内的整合这两条基本途径外,跨领域学习是实现课程整合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新的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中指出:“语文课程是中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要关心学生的内心需求,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注重语言积累,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增加文化积淀,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加强现代技术与学科的整合。”《课程标准》  相似文献   

5.
课程是一个不断演变发展的概念,也是一个见仁见智的概念。首先,从对课程内在的质的规定来看,中国学者更多地主张课程是用以教学的科目,是具有系统性的学科知识或教学内容,《辞海》认为:课程是教学的科目,可以指一个教学科目,也可以指一个专业的全部教学科目或一组教学科目。《教育大辞典》将课程定义为:为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学科的同义语,如语文课程、数学课程等。《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认为课程定义有广、狭二义,广义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狭义指一门学科。  相似文献   

6.
王芳 《现代语文》2011,(6):140-142
一、语文课后练习题的重要价值 我国于2001年6月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此后,《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相应地于2001年7月和2003年4月公布,这标志着我国中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正式启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总目标所追求的是通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交融,  相似文献   

7.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开宗明义:"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综合性、实践性是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集聚这两个本质属性于一体的学科活动应当成为语文学习的有效载体,成为单元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本文所指的学科活动指与语文学科紧密相关,在课内外开展的以语文学科能力为抓手的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  相似文献   

8.
陈绍明 《云南教育》2002,(28):18-20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综合学习列入基础教育的各个学段,成为语文课程目标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我认为让语文课程走向综合性学习,是实现这6个“改变”的有效途径。何谓“语文综合性学习”呢?语文综…  相似文献   

9.
关于语文教学改革,2000年我们国家就出台过两个重要的指导性文件,一是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的《关于当前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改革的指导意见》,二是教育部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这两个文件都提出“要增强课程弹性”、“教材应努力构建灵活开放的体系”、“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等要求。之后不久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则明确提出了“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目标,这反映了近年来语文教学改革的开放趋向,对指导语文教材建设和改革语…  相似文献   

10.
课程建设和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课程是教学的基本单元 ,也是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重要载体。《大百科全书·教育》认为课程指的是“课业及其进程” ,也即学习的范围和进程。在西方 ,英语“curriculum”一词来源于拉丁语 ,现指学校的课程 ,即教学的内容和计划。课程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指所有学科 (教学科目 )的总和 ,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活动的总和 ;狭义指一门教学的科目。高等学校的课程具有不同的分类 ,例如学科课程、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核心课程等。课程理论有很多学派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多尔的“后现代课程理论”认为 :课程不再是确定性的产品 ,而是一个…  相似文献   

1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表述语文课程性质时有坚守也有变革。一是坚持语文课程基本特点表述不变,“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属概念不变,“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本质属性不变。二是逐步完善和丰富“语文课程”“综合性”“实践性”等概念内涵,为课程实施提供基本方向。三是逐步明确和丰富了课程的法律意义、育人意义和奠基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考原题】请你发挥大胆合理的想像,用右边所给的六个图形构成一幅有意义的图案,并用恰当的文字对图案进行创意说明。(提示:①图案设计在右边方框内;②所给图形的大小、方向均可变化,但数量不得增减)创意说明:(2005年福建省漳州市)【特色解读】《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综合性学习,并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与其他课程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应紧密结合”,“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配合”。这道题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思想,极富特色。一是注重激发学生的想像能力,引导学生拓展自己的思维;二是注重学科间的渗透,将美术学科的图案设计巧妙渗…  相似文献   

13.
进入21世纪,社会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既需要专业化人才,更需要创新型、复合型、合作型、个性化的人才。课程改革,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强调了课程的综合化方向。语文是实施母语教育的课程,无论是学科的性质,还是语文教学的实际状况,都急切呼唤课程的综合化。语文课程的综合化,将有助于打破语文教学改革的尴尬局面,并为其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开辟语文教学改革的新天地。一、进一步加强语文课程内容的综合化(一)加强语…  相似文献   

14.
从1988年开始试点到目前全面推行的以“素质中心课程论”为理论指导的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是20世纪以来上海中小学最深刻的一项改革。目前,上海进入了二期课程改革时期。纵观改革的进程,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已呈一体化趋势。因此,要改革自己的教育方法,必须着眼这一发展趋势,关注、分析、研究和把握课程和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当前,上海地区的美术课程是以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两种形式并行的。中学美术课程中的初中美术课程(必修科目)与高中美术欣赏课程(必修科目),是以逻辑和心理相互结合的方式方法加以组织的学科课程。学科课程的弊…  相似文献   

15.
一、日本的现行中小学课程日本的中小学课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学术科目、道德教育和特别活动。高中的课程仅包括两个方面:学术科目和特别活动。日本的中小学开设的课程以及每门课程每年的课时标准,都是由文部省颁布的“学校教育法施行规则”规定的,对这些课程的具体说明则载于文部省颁布的《学习指导要领》之中。现行的中小学课程分别是于1980年4月、1981年4月和1982年4月开始执行的。  相似文献   

16.
“语文学科”与“语文课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所谓“学科”,是指学术的分类,即一定的科学领域。所谓“课程”,则是指教学的科目。学科是一个认识范畴,课程是一个实践范畴;学科是一个知识体系,课程是一个行为过程;学科主要解决“是什么”,课程主要解决“怎么做”;学科是一种静态的描述和学问体系的构筑,课程则是一种动态的行为和活动的开展。  相似文献   

17.
中学语文新课标的实施,为广大语文教师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这个过程中,有部分教师对“课程”“课程标准”及《语文课程标准》等概念认识不够,理解不深。笔者在文中拟将对上述概念作诠释,以便各位同仁在教学过程中参考。一、什么是“课程”“课程”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是指为实现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教育内容及其目的、范围和进程的总和。“课”,是指课业,即教育内容;“程”,是指程度、程序和进程。狭义的“课程”概念,是指一门学科及其进程。目前“课程”的定义大概有几种:(1)课程即教学科目。(2)课程即有计划…  相似文献   

18.
在语文学习中感受科学之美,提升审美境界,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新理念之一,是跨领域学习的重要表征,是学科渗透、课程整合的具体体现。在语文课程中实施科学美教育,具有鲜明的特点、独特的优势和特殊的功能。调整和改进科普类作品的教学策略,是落实这一新理念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9.
一、回顾(一)课程的演变弹指一挥间,新中国的语文教育已经历半个多世纪,回顾这一历程,我们会有诸多感慨。让我们先来勾勒一下小学语文课程历经艰难曲折、渐趋成型的线索。起始:1949年,新中国出版了第一套中小学语文课本,将解放前中学的“国文”和小学的“国语”统称为“语文”。“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称之。”1950年8月,教育部颁发了《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草案)》,规定了该学科三方面的目标任务:一是阅读,二是说话写话,三是写字。这是新中国语文教学的起始标志。变革:1952年,学习照搬苏联模式,将在中国…  相似文献   

20.
我曾经提出过一个探讨性的观点:高中语文课程教学实施中需体和贯穿工具性、人文性和综合实践性这三性。我提出个观点是基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标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的界定:“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