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费士廷 《军事记者》2014,(10):25-26
微时代,传统媒体提高突发事件报道影响力,要利用新兴平台抢占报道先机,争取早发声、快发声、多发声。要遵循微时代新闻规律,创新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要观点鲜明,爱憎分明,网上发声要有定力;要引导舆论,不要被舆论所左右。  相似文献   

2.
疫情冲击下舆论呈现出信息冗杂、舆论失焦甚至舆论极化的现象,以"央视新闻"微博为代表的主流媒体通过多样报道、权威发声、视点下沉的方式对舆论加以引导,打赢了疫情舆论攻坚战,为主流媒体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舆论引导工作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3.
核心阅读:新闻舆论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的角色,大大小小的社会事件都需大众媒体给予及时、正确的反映和引导,因而人们不允许媒体在重事件前失声,事实上,在新兴媒体的有力推动下,包括传统媒体在内的所有媒介,都在尽力发声、及早发声。  相似文献   

4.
新闻评论是新闻媒体宣示立场、表明态度、表达观点的一种文体。互联网时代,各种观点充盈网络,多元传播层出不穷,主流媒体要继续把新闻评论作为舆论引导的一面旗帜,积极适应不断发展的舆论生态变化,构建全媒体、全方位、全时空新闻评论新体系,敢于发声影响舆情,善于发声引导舆论,勇于发声筑牢阵地,在纷繁复杂的舆论场中守住清醒、负责、担当的主流舆论地位。  相似文献   

5.
在多元媒体时代,新闻事件一旦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和媒体报道的热点,也就随之进入公众话题讨论的漩涡中心。各方通过不同渠道高调发声、各成阵营,激烈辩论和碰撞,甚至影响事件走向,最后,回归理性,引发深思,形成"舆论云",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舆论"正能量"。在这一过程中,媒体报道把握时机、角度和程度,及时跟进,掌握舆论引导的话语主动权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6.
颜美群 《新闻世界》2009,(11):86-87
科技新闻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充当守望者角色,能最大程度地满足受众的知情权;科技新闻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充当教育者角色,实行解释性报道,进行科普教育;科技新闻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充当政府和公众的喉舌,正确引导舆论,并对政府措施进行监督,对事件进行反思,提高公众的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7.
2012传媒通鉴     
《青年记者》2012,(36):8
2012年的传媒界,不乏"好声音"。"以人为本"做新闻、"实干"谋发展,已成传媒人的共识。"走转改"进一步深化,新闻变革呈现让人振奋的新气象。传统媒体在社会热点、难点事件中积极发声,释放引导舆论的"正能量",并融合新媒体、新技  相似文献   

8.
《中国广播》2013,(9):94-95
传、疑、或,如今已经成为新闻标题和导语的常用词,每天的新闻里,以这三个字打头的新闻不计其数。所谓传,就是传闻;疑,就是怀疑;或,就是或许。也就是说还处于传闻、怀疑和或许的事情,就被当作新闻热炒,各种舆论也是在根据这些尚未求证、没有认定的事情发声。其实,即便这种传、疑、或来自事件当事人,媒体转用时也应慎之又慎,而不该变本加厉,更不能以传、疑、或作为新闻的支撑。  相似文献   

9.
正任何事物都有现象和本质之分,新闻事件也不例外。新闻事件发生后,除了表面的现象外,新闻的背后还有新闻。特别是在信息多元化的时代,由于具有强大舆论引导力量的新闻媒体的参与,借助新闻报道,新闻事件的影响力会被放大,从而产生更大的舆论效应。当记者作为新闻事件中没有直接利益关联的第三者出现去了解事件的整个过程时,他所带来的潜在影响力会让新闻事件中的主体的心境发生变化,从而会刻意或者无意地突出或者隐去部分信息,影响事件  相似文献   

10.
因连续发生11起跳楼事件而被推上舆论风口浪尖的富士康科技集团总裁郭台铭赶到深圳厂区,邀请媒体参观厂区,并公布了数项预防类似事件发生的措施。同一天,深圳市政府也举行新闻发布会,通报政府有关部门就富士康多起员工坠楼事件的调研情况和下一步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1.
传媒视点     
“传、疑、或”越少越好
  新闻必须是事实,这是个常识,舆论应该依据事实说话,这也是个常理,然而,这个常识和常理正在面临挑战。
  传、疑、或,如今已经成为新闻标题和导语的常用词,每天的新闻里,以这三个字打头的新闻不计其数。所谓传,就是传闻;疑,就是怀疑;或,就是或许。也就是说还处于传闻、怀疑和或许的事情,就被当成了新闻,各种舆论也是在根据这些尚未求证、没有得到认定的事情发声。其实,即便这种传、疑、或来自事件当事人,媒体转用时也应慎之又慎,而不该变本加厉,更不能以传、疑、或作为新闻的支撑。  相似文献   

12.
被社会各界炒得沸沸扬扬的“华南虎事件”随着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的结束终于告一段落了。作为2007年最引人关注的网络舆论话题,“华南虎事件”不仅捧红了周正龙,也使网络媒体自身大红大紫,从“虐猫事件”,“后妈虐童事件”一直到“华南虎事件”,网络媒体都首当其冲的成为了公共舆论的主导阵地,成千上万的公众参与到网络这个博大空间中,对网络舆论的快速形成和不断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毋庸置疑,网络舆论的优势日益凸显,并逐渐成为一种新的舆论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13.
赵笠鑫 《青年记者》2017,(15):45-46
反转新闻是指伴随新闻细节和真相的不断公布而促使公众态度出现反转的新闻事件.其表现形式通常为某条新闻报道出现时,舆论矛头一边倒,可当新公布的新闻细节出现后,新闻剧情迅速发生逆转,舆论矛头指向对立方向.①近几年来,在新闻舆论传播中,具有戏剧性的反转新闻时有发生,从2015年的“成都司机打人事件”“黑龙江庆安枪击案”“安徽大学生称扶老人被讹事件”到2016年的“上海女逃离江西农村事件”“刘永伟肾失踪事件”,形成了新闻报道中的一种高频现象.反转新闻的多发,是新媒体时代网络信息生态不健康的体现,在某种程度上凸显出当前社会存在着严重的新闻失实现象,反映出我国新闻媒体在进行新闻报道时可能存在的倾向性问题,同时也暴露出我国网络舆论理性程度不高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陈佳凝 《青年记者》2009,(14):62-62
笔者以为,中国新闻舆论的多元结构最典型的表现,就是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上新闻舆论的差异。笔者曾经研究过抵制家乐福事件,发现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新闻舆论有比较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唐晶晶 《今传媒》2016,(7):43-44
2013~2015年,舆论反转这个新兴话题受到学界和网民的极大关注.网络受众碎片化的信息接收习惯和媒体从业者片面报道新闻事件等因素,导致在新闻事件发展的不同阶段,舆论出现倒戈,这种舆论反转的背后反映的是社会集体情绪的爆发,无论是“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还是“手术台自拍事件”等舆论反转的新闻都将如何避免谣言传播的问题摆在大众面前.本文以相关的文献研究和事例分析,对舆论反转现象的内容、原因、过程、引导方式等方面分析,归纳出同类事件的一些共有规律,总结出针对主流媒体、意见领袖、网络受众等不同主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前还没有人对公共新闻事件下一个清晰明确的定义,可以简单理解为是发生在公共领域,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大肆讨论的新闻事件。这些事情被众多民众熟知,反映着社会现象,如果不加强舆论引导,就容易被别有用心之人利用,引发更严重的后果。所以在网络时代,广播电台要积极发挥出自身的舆论导向作用,要客观严谨地报道事件,深入地分析事件,要引导民众客观理智的看待社会问题,这样才能引导公共新闻事件的影响向积极的一面发展。鉴于此,本文将谈一谈如何在网络时代有效发挥出广播电台对公共新闻事件的舆论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王淳 《新闻前哨》2010,(8):67-68
网络新闻访谈是主持人与嘉宾,就公众关注的新闻事件或热点话题。进行讨论的在线访谈作品。是网络媒体特有的一种新闻体裁.被网络媒体大量采用。由于网络新闻访谈在舆论引导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以及其独有的传播形式和优势.新闻网站在策划和实施网络新闻访谈中,必须抢占舆论制高点,体现话语权。  相似文献   

18.
王琳珂 《今传媒》2016,(12):41-42
央视新闻的一条微博引发了公众的质疑,质疑声不断的背后是传统媒体的积极发声,及时辟谣,才使公众走向了正确的舆论方向.社会化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应把握好自身优势和社交媒体所带来的机遇,在灾难性突发新闻报道中主动发声,做好新闻作品的同时,主动设置议题,为公众还原事实,充分发挥其在社会化媒体时代的舆论引导力.  相似文献   

19.
考察微博舆论场当事人身份范畴的动态建构,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在网络舆论热点事件中,各个认知主体竞相发声,热烈讨论,各种观点相互碰撞,多种声音相互交织,导致同一当事人被建构出多重身份范畴,而且各种身份范畴呈现明显的多元特征甚至相互对立。本文结合几个典型网络热点事件的微博文本,运用新韩礼德学派评价理论,深入考察微博文本中当事人身份范畴的动态建构,探讨其背后的评价主体、评价动机与选择,以期更好认识和把握微博舆论生态。  相似文献   

20.
郭涛 《新闻战线》2023,(9):57-60
“长安街知事”的口号是“提供走心的时政新闻”,从受众意识、问题意识、全球意识出发,在官方发布与大众关切间搭建桥梁,通过记者观察、专家解读等方法,把“高大上”的时政新闻以接地气的语言呈现出来。提供权威靠谱的政事分析,解读常人注意不到的新闻细节;敢于发声、善于发声,起到了激浊扬清、凝聚共识的舆论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