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8 毫秒
1.
教育理论主体与教育实践主体交往现状及其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教育研究实践化"和"教育实践理论化"这一教育改革大背景下,一方面,教育理论主体积极寻求走入实践的可行性路径,教育实践主体自觉、不自觉地挑剔教育理论,必然会成为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强大动力;另一方面,在理论主体与实践主体彼此走近的过程中,两者又必然会暴露出自身先天的个性偏执与时代缺陷。但是,在评价两者交往关系的各类话语中,过度阐释的往往是建基于理性假设之上的应然关系,客观主义伦理观与道德理想主义往往是阐释者的基本立场和主要话语资源,而忽略甚至有意地避开了人在现实活动中的许多非理性因素。本文对传统教育科研的价值取向及相应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进行了批判,对如何构建先进的教育科研文化发表了自己的基本看法。  相似文献   

2.
由于教育理论主体与教育实践主体在交往关系上的长期隔阂,不仅造成两类主体的彼此分离,也导致理论与实践的实质性分离。这种分离是教育理论主体与实践主体不同的生存方式造成的。对话是教育理论主体与教育实践主体交往与合作的合理路径。  相似文献   

3.
主体哲学、交往论为主体教育、交往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然而,主体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却无法避免超功利性与功利性、主动性与受动性、独特性与齐一性、确定与虚无之间所存在的张力。交往教育在理论层面比主体教育虽更有解释力,但学校教育目的与交往目的之间的定位,学校教育自身的复杂性、现实性使交往教育实施的可能性受到质疑。主体教育、交往教育内部所存在的问题警示人们要对学校教育应然与实然之间的距离、教育理论前提的合理性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4.
论主体性教育中的主体间性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主体间性的研究是主体性教育研究的新视角,本通过对主体间和主体间性的讨论,揭示了主体性教育中教育活动实质是人和人的交往实践活动,同时指出教育活动中主体间性的特点及其与主体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教育研究主体与实践主体的合一性是教育研究主体与对象关系特殊性的表现。其现实性存在取决于人们把实践性作为教育研究价值的主要取向;其功能特点表现为反思性、解放性与创造性。它是教育理论研究走向本土化和独立化的要求,是教育改革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6.
主体哲学、交往论为主体教育、交往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然而,主体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却无法避免超功利性与功利性、主动性与受动性、独特性与齐一性、确定与虚无之间所存在的张力.交往教育在理论层面比主体教育虽更有解释力,但学校教育目的与交往目的之间的定位,学校教育自身的复杂性、现实性使交往教育实施的可能性受到质疑.主体教育、交往...  相似文献   

7.
传统教育主体观存在着二元思维、抽象思维、直观思维的共同思维特征.马克思主义的交往实践观认为,活动主体是在其交往实践关系中获得规定的,师生之间的交往关系是以教学活动为中介的特殊的交往实践关系.教育主体的规定具有实践性、交往性、相关性、发展性、差异性等特征.教育主体结构是师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教-教学活动-学生"的总体架构,即"主-主"结构.研究教育主体必须从两个层面来展开:一是内驱动力,即主体个体通过调动其内在的需要和潜能来提升自己的主体品质;二是外驱动力,即在"主一客一主"的交往结构中对教育主体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主体间性:当代主体教育的价值追求   总被引:56,自引:0,他引:56  
主体间性是交往理论的核心范畴,交往的目的就在于打破占有式主体的封闭性而形成主体间性。用交往理论来分析,可以说教育就是一种交往行为或者说教育过程就是一种交往过程。因此主体间性是内含于教育交往行为的。另外,占有式的主体由于缺乏内在的反思向度而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倡导主体间性对现实主体教育的价值取向、教育方法、教育内容可以起到变革的作用,从而使主体教育所培养的人不再是一种占有式的工具而是人性丰富的主体。因此主体教育应把握当代哲学的变革方向,紧跟世界教育改革的步伐,把主体间性作为一种新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9.
教育呼唤互为主体的交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慧玲  孟亚 《教育探索》2002,2(7):65-67
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关注人的发展与完善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交往作为社会关系中的一个基本范畴,贯穿于人的发展过程的始终。因此,交往在教育中占有不可或缺的一席,教育活动中互为主体的双方的关系也正是通过交往来维系的。鉴于当前教育中交往的实质性的缺失,我们需要更新传统的教育观念,探讨基于对话和理解的交往教育的发展思路,以适应当今全球化发展和人自身内在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中国教育学刊》2004,(5):3-3,44
全国主体教育理论与实验研究第七届学术年会于2004年4月18日至20日在北京市海淀区举行。年会由北京师范大学、全国主体教育研究课题组主办,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委员会承办。裴娣娜教授主持的国家教育部重点课题主体教育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历经11年的发展,目前已经进入了全面总结、反思、概括、深化提升阶段。本届年会,不仅展示了主体教育实验阶段性成果,更重要的是,通过研讨在主体教育理论与实验研究重大问题上取得共识,并为主体教育的深入发展提出新的思路和举措。年会将就主体教育理论上一些重大的理论问题进行讨论,比如活动、实践、交往与学…  相似文献   

11.
教育理论成果的转化存在着两种形态理论形态间的转化和理论——观念——实践的转化,但这两种转化并不能自发地完成,需要人的参与,即必须通过包括教育理论研究者和教育实践者的转化主体的主动参与和积极实施来实现两种形态的转化。所以,关注并分析转化主体在转化过程中的主体状态,对提高教育理论的转化率有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假象与真实:合作研究中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问题是以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构成的合作研究方式中无法避免的问题,而且这种研究方式更能表现这一问题的本真状态,它是教育理论研究者与实践工作者进行的面对面的直接交锋,这种交锋在一定程度上说也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交锋。在这种研究方式中,由于合作主体“生活世界”的差异,无法避免在视域上的难以融合,而实际存在的对合作研究的实践性和主体关系本质的不同预设,最终产生了一系列在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的主体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 “假象”,破除这些假象只有依靠对教育实践的历史性的充分尊重和对话的主体间性的回归。  相似文献   

13.
从分析相对说、依赖说以及独立说这三种流行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形式假说,可以这样理解教育实践概念:教育实践概念是理解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的逻辑起点,基于目前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存在的落差现象,必需确立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共生共存和辩证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教育工学关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转化,其工作原理落到实处就是要揭示教育理论如何从教育实践中来,以及教育理论如何回到实践中去的内在机制。在教育工学的思路下,在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之间架起互动和互通的桥梁,无疑是当代教育赋予教学研究新的使命,而这一新使命的完成是以教研员向教育工程师的角色转换为前提的。  相似文献   

15.
教育是一种实践。教育研究是对教育实践的研究。在基础教育领域里,中小学教师是教育实践者。各级教研人员和师范院校中从事教育学教学及研究的教师是教育研究者。教育实践可产生案例,案例经分析、提炼可形成经验,经验经抽象、系统化可形成理论。教育研究是沟通教育实践与教育理论的中介、桥梁。教育研究走向实践的途径可有“校志”和“教师随笔批注”。教育研究者走向实践。应有三点警示。  相似文献   

16.
对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的争论,产生了对教育实践的逻辑、策略的关注。在关于教育实践的理论研究中,分别形成了“理论实践”、“制度-实践”两种规范体系的分析框架。理论逻辑的特性限制了“理论实践”分析框架对教育实践的把握;而“制度-实践”的分析框架仍然难以解释日常教育实践的丰富形态。针对上述两种“规范-实践”分析框架的“解释残余”,引入“表达实践”的分析框架,尝试揭示教育实践在与理论、政策的张力乃至和“表达”的背离中自身独特的逻辑,并重新审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当代教育思潮层出不穷,对教师的思想观念产生深远的影响,对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生成具有重要意义。选取师生观这一角度进行具体分析,追踪教师师生观发展演变与教育思潮的关系。在理论上,教育思潮与师生观不断碰撞;在价值目标上,二者形成互动逻辑;在教学实践中,教育思潮引领教师不断形成与发展新型师生理念。梳理不同教育思潮所倡导的师生观,为丰富教师教育理论素养提供理论资源,促使教师树立新型的师生观,期望对当前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发展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8.
确立教育问题是教育研究的出发点。教育问题的确立主要有两个问题域:一是教育者或研究者在教育实践中的体认,二是教育者或研究者对教育理论的质疑和批判。在确立教育问题后需要把问题上升为课题的高度,根据需要采取灵活多变的研究视角,最后经过研究过程得出正确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