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延安时期,欧美记者来到延安,用镜头与文字让世界了解了红色中国的真相。在欧美记者的眼中,生活在艰苦环境中的延安人接纳了共产党;共产党帮延安人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这既构成了延安时期外国人视角下的延安形象,也对当下构建党群和谐共谋发展的延安形象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延安中央党校的整风学习是延安整风运动的缩影。对延安中央党校的改组问题;学习内容是否背离了马克思主义问题;整风学习是如何开展等问题的再思考,一方面有助于消除那些对延安整风运动的偏激认识,另一方面也可以明晰整风运动的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3.
试析《回延安》的语言美诗人贺敬之抗战时期曾经生活、战斗在延安,是延安人民用小米把他养大的;他对延安有着深厚的感情。在阔别10年后,他于1956年的春天又回到延安。在那里,他会见了亲人,看到了延安的新面貌;在那里,他回顾了在延安的战斗生活,决心在革命的...  相似文献   

4.
吴伯萧同志是我们熟悉的老散文作家。抗日战争期间,作者在延安生活、战斗了八年。对延安的一草一木,倍感亲切;对在延安战斗过的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延安人民,满怀深情。作者曾以延安生活为题材,写过一组散文。《记一辆纺车》、《歌声》便是其中脍炙人口的名篇。《歌声》写于一九六一年。这篇抒情散文,以热情的笔触,描绘了延安军民大唱革命歌曲的动人情景,歌颂了延安军民艰苦奋斗、团结战斗的革命精神和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的革命乐观主义,表达了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热爱。《歌声》是一曲延安革命精神  相似文献   

5.
“做美延安”是对延安城市建设提出的最高、最好和最重要的要求。用科学的城市美学理论指导延安的城市建设并在实践中不断突显延安的城市美学价值,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而且具有极为重要的典型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6.
初中语文教材中,以发扬革命传统为主题的篇目占有较大比例。就诗歌而言,第二册中贺敬之的《回延安》和第四册中郭小川的《青纱帐──甘蔗林》则是较为突出的,主题十分鲜明,感染力十分强烈,可以说是革命传统的两首热情的颂歌。《回延安》通过诗人回延安的见闻感受。抒发了对革命圣地延安,对延安人民深厚的热爱之情。诗人是在延安母亲的怀抱里成长起来的,今天延安的面貌正在迅速地发生着可喜  相似文献   

7.
《宜宾学院学报》2018,(2):12-20
大生产运动与延安新秧歌运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延安文艺整风后,延安戏剧界不仅对"大戏"进行了全面的否定,而且确立了文艺为政治服务的方针,走文艺的工农兵路线。此时,延安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成为文艺服务的首选对象。随着《兄妹开荒》的成功演出以及延安领导人对其在大生产运动中价值的肯定、秧歌的价值被发现,延安的新秧歌运动由此拉开序幕。在新秧歌运动中,秧歌也一改民间文艺的娱乐性成为了党政策的推广者,并自觉承担起了宣传与规训的任务。  相似文献   

8.
抗战发生后,一批国统区漫画家来到延安,他们在热情歌颂抗战主题的同时,也用讽刺漫画作武器,批评延安社会的一些消极现象。延安整风运动前后党中央对漫画艺术的指导,使延安漫画家实现了政治和艺术的转变,并使延安讽刺漫画的风格发生了转变。  相似文献   

9.
《回延安》,是贺敬之阔别10年之后回到延安写的抒情诗.诗里有重回延安的激动,有回忆延安往昔的感激,有与延安乡亲团聚的兴奋,有对延安巨变的欣喜,有对延安功绩的歌颂.全诗弥漫着浓浓的情感氛围.教师指导学生解读本文,可从"情"字入手,提高学生读诗技能,明白诗中表达的情感,并受到情感的熏陶.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引领学生走进诗人...  相似文献   

10.
黄科安先生的专著《延安文学研究》突破了传统延安文学研究的规范,以一种"新的思维观念"来考察延安文学,挖掘出延安文学"新的价值和意义",具体表现为如下几点:一、返回"历史情境"的"知识考古学"式文学史研究思维方式;二、对延安文学所代表的本土话语体系的价值意义与历史地位的理性评判和"高调"肯定;三、凸现延安文学的复杂化建构;四、建立在延安文学"接受史"基础上的主体评判。  相似文献   

11.
延安是久负盛名的“革命圣地”,在中国历史上特别是现代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特殊位置,延安红色旅游资源丰富,特色鲜明,级别都比较高;延安是中国共产党人乃至全国人民的精神家园,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过程中,延安以其独特的精神魅力为民族复兴注入强大的正能量;这就对延安现有的导游队伍提出新的要求,本文就大旅游时代延安发展红色旅游对导游人员的新要求进行浅析,以便更好的培养导游队伍,推动延安红色旅游的大发展。  相似文献   

12.
作为延安作家了解、熟悉边区生活的重要途径之一,前期延安文艺界的下乡入伍运动对作家的生存状态与文学创作产生了持久的、深刻的影响。由于下乡入伍运动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与延安作家自身的不足,前期延安文艺界的创作活动与现实生活存在着某种程度的脱节现象。  相似文献   

13.
《中国德育》2004,(1):6-6,12
我们是全国五所以革命圣地延安冠名的中小学。江泽民同志1998年8月16日为陕西延安中学60周年校庆所作的题词“发扬革命传统,办好延安中学”,不仅是对所有的延安中小学,而且是对全国的中小学师生  相似文献   

14.
抗战时期知识青年之所以选择延安作为行程目的地,是因为红色革命在陕北的蓬勃发展以及中共向外部世界不道余力地宣传延安,使其延安之行获得了足够的动力.在知识青年奔赴延安的路线上,以八路军驻各地办事处为主的中共各级各类机构进行了严密的谋划和安排,使数万名热血青年的朝圣之旅得以成行,安抵终点.中共对到达延安的知识青年进行了妥善安置,使其不仅停留在快乐的生活体验中,而且在延安得到了成长.  相似文献   

15.
延安时期是丁玲创作生涯中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丁玲的创作态度是主动的,但也受当时时代要求的约束。本文从丁玲到延安前后的经历、丁玲性格的双重性、丁玲知识分子和党员的双重身份体认三方面结合具体作品进行分析,说明丁玲延安时期创作尴尬的原因,以期对丁玲延安时期的创作有更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叶剑英付主席的七言诗《重游延安》,发表于《诗刊》一九七七年第一期.叶付主席于一九四七年离开延安.从“一别延安十二年”的诗句推算,诗人重游延安的时间应该是一九五九年;再从“大家跃进要先行”的诗句推断,这首诗当写于火红的大跃进年代,即诗人重游延安的当时或稍后不久.所以,诗人在诗的后面有一条“1964年3月5日录重游延安旧作”的附记.《重游延安》由三首互相联系的七言短诗组成.一别延安十二年,延安已改旧时颜,王家坪上杨家岭,鸿爪从头细细看.这一首,概述了诗人重游延安的深切感受,表达了诗人对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无限崇  相似文献   

17.
巍巍宝塔山,滔滔延河水。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延安,是亿万人民向往和敬仰的地方。延安,是一个响亮的名词,新中国从这里走向世界。坐落于延安枣园的延安职业技术学院是顺应神州教育发展趋势所组建的一所具有圣地光荣革命传统的学院。她满载200余万延安人民的厚望,服务陕北地区经济建设,吸引近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局部执政时期创造出比较和谐的社会氛围,其中群众社团在构建延安的政治文明、经济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四位一体"的和谐社会方面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其中政治性社团在构建延安和谐社会的政治文明;经济性社团在夯实延安和谐社会的物质文明;文化性社团在营造延安和谐社会的精神文明;社会性社团在发展延安和谐社会的社会文明等方面都起了积极的作用,给我们留下很多宝贵的经验。总结这一时期的成功经验,对我们今天在改革开放关键期如何减少、规避群体性社会冲突事件的发生,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9.
《菜园小记》是吴伯箫散文中的精心之作。这篇作品的创作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吴伯箫说 :“……我在延安生活了八年 ,度过了我青年的后期。我热爱延安 ,把延安看作革命的故乡。我对延安的一切 :延河、宝塔、小米、窑洞、开荒、纺线、一道学习、工作战斗的同志们……都有极为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 ,离开延安就像离开家乡 ,想念延安就像想念母亲……”写延安、写延安生活的精神风貌 ,是他由来已久的愿望。作品写于 1 961年 ,当时我国正处于暂时困难时期 ,国民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 ,人民生活受到了极大影响。应该怎样克服眼前的困难呢 ?…  相似文献   

20.
延安时期是中国革命的重要时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提出并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个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时期。因此,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升温,对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也逐渐增多。中国人民大学王海军所著的《真理的追求--延安时期知识分子群体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作主体的角度,对延安时期知识分子群体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与贡献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