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华应龙老师在课尾说的这句话,道出了我们对这节课的最大感想:要在课堂上将自己的“才华”运用自如,需要“用心”——用心设计每节课,用心思考每个问题,用心做好教育。由这句话,我们的思绪已脱离了这节课,而是徜徉在对华老师一贯教学风格的回味上。其实,华老师带给我们的绝不仅仅是一堂好课,他让我们分享了他对数学教学的“用心”思考。一些老师可能会想,不就是让学生会使用计算器吗,这还不容易,开机、关机,认识数字键、运算符号键、显示屏,会根据程序框图按键,一教学生就会。其实,这些都不是教师教会给学生的,学生本…  相似文献   

2.
新的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这一理念深入人心,大家都在积极尝试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构建“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然而,用心观察一下,我们便能发现某些课堂实在值得我们反思。如何在音乐教学过程中组织好学生合作学习,提高音乐课堂合作学习的质量和效果呢?  相似文献   

3.
“学习型学校”不是单纯的学习场所,而是塑造人们成为“终身学习者”的机构。“学习型学校”是属于未来的,目前还只是一个概念,尚未出现真正的实体。我们周围的众多学校中或许有“学习型学校”的某些成分,某些片段,某些体现,某些影子,但是真正意义的“学习型学校”目前还仅仅存在于我们的理想之中,等待我们去将它变成现实。  相似文献   

4.
小艾曾是这个城市某所省级重点高中的学生,现仍在这所学校复读。在去年的高考中,由于考前的紧张和压力,他发挥失常,以几分之差与梦想的北大失之交臂。在周围人的眼里,这个毫无疑问可以上北大的学生只是犯了一个低级错误。父母与老师都希望他复读一年,考上北大。“这是我的梦想,否则我一辈子不甘心。”小艾反复地说道。他选择了复读,刻苦、用心,又尴尬、痛苦地去学。近来几次模拟考试小艾的成绩并不出类拔萃。同时,考上理想学府的同学们的各种信息时常把他平静的学习生活激起一片片涟漪。“有时我反问自己,是不是目标太高,是不是没这个能力,是为了卑微的自尊还是为了崇尚的梦想,重新来过是不是值得?”小艾的面孔急迫而待求解,也许在他的世界里,只有北大才是他找回自信、自尊,实现梦想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5.
在BBS上看到一个帖子,全文如下:“堂堂北京大学法学院的研究生考试,竟然使大量的自考生进入复试,而把我们北大自己这么优秀的学生拒之门外,这真是法学院的悲哀、北大的失败!去年我们方向竟然招了6个自考生,这在全国法学院都是一大奇观!这些没有经过法学正规教育的人,三、四年在北大混吃、混喝,蹭课听;倒头来靠死记硬背也能混进北大!我奉劝自考生们~句,别在这浪费时间了,北大不欢迎你们。”  相似文献   

6.
熊国文 《甘肃教育》2011,(23):47-47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更加荚注学生的生命成长,课堂不再是教师主宰一切、“传道授业解惑”的单一场所,而是一个动态的学习过程。这里的“动”不是教师或学生单方面的“动”,而是一种互动,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所有教育资源之间的一种互动,在这种互动中学生的学习热情才会被激发出来.从而更乐于表达自己的见解与看法;  相似文献   

7.
不要把北大办成“第二个哈佛和剑桥”,而是要办成“第一个北大”。习近平主席的这番话,在教育界引起了很大反响和思考。中国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全面向西方名校看齐,还是在借鉴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打造具有民族性、独特性和独立性的“第一个北大”?这不仅仅是关于教育之问,更是事关我们发展路径的价值取向。正如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教育是社会的未来,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同样会扣错。北大是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先行者,是新文化运动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北大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个”,是中国知识青年接受现代教育启蒙,把青年梦与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相似文献   

8.
李红祥 《学周刊C版》2011,(8):115-115
“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互动交往的场所;课堂不是学生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课堂不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是探索知识的场所;课堂不是教师行为机械运动的场所,而是展现教育智慧的场所。”新一轮课程改革已把课堂的舞台交给了学生,就是要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发展个性、开发潜能、实现生命价值的舞台。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感悟了很多:预设只是机械的重复,生成那才是生命的灵动,我们课堂教学的生命力不是“复制”,而是“刷新”……接下来笔者结合具体事例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9.
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重点课题“基于小学数学‘真实课堂’的教学策略研究”旨在围绕“真实课堂”这一研究主题进行实践探索,研究重点聚焦学生在课堂上的“真问题、真思考、真合作、真表达”,通过深入学习、积极实践和反思提升,引领教师用心打造返璞归真、朴实厚重的数学课堂,让学生的“真实学习”在课堂上能够“真正发生”,努力实现“以真课育真人”的教育价值和追求。本文拟从“实践”的角度分享我们在研究过程中所做的“探索”,期望得到指导和帮助。  相似文献   

10.
班级是进行教育、教学的单位,是师生之间发生面对面互动的场所,班级建设在教育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课程要求我们引导儿童“学会生活”“学习做人”“热爱生活”。班级建设我从以下四方面着手,努力实现这一核心目标。  相似文献   

11.
徐新忠 《教师》2011,(32):113-113
新《体育课程标准》提出“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的舞台;不只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走向生活学习的场所,发展自我的场所。”本文从设计导入、灵活教学、因材施教等方面探究激发学生体育课学习兴趣的策略,力求达到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2.
“数字化学习,我们来了!”这不是标语,不是口号,而是真真切切地发生在我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常州市作为江苏省“E学习”实践基地,有30多所学校参与了数字化教学实践研究。西新桥小学作为试点单位之一,  相似文献   

13.
“课堂教学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有远见的教育家发出了“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呐喊。要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教师必须更新语文教育观念,相信孩子,解放孩子,给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权,激励学生参与语文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研究性学习”是与“接受性学习”相对的一个概念。就人的发展而言,“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这两种学习方式都是必要的,在人的具体认识活动中,二者常常相辅相成、结伴而行。所以本次课程改革强调“研究性学习”,并不是因为“接受性学习”不好,而是因为我们过去过多倚重了“接受性学习”,把“接受性学习”置于中心,而“研究性学习”则被完全忽略或退居边缘,强调“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是想找回“研究性学习”在课程中的应有位置,而非贬低“接受性学习”的价值。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渗透于学生的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的。  相似文献   

15.
当我们受家训、师训或是自我勉励的时候,一句口头禅是:学习(或曰“读书”)要用心。学习用的什么“心”呢?广义地讲,学习首先要有上进心、进取心,学习还要有雄心、决心、信心、恒心等等,学习用“心”,不只是“专心”和“细心”。学习,是一件全方位、全身心投入的事情,是倾其整个心力而下的功夫,所以,学习自当要“多用心”啊!(1)学习要有上进心、进取心。学习是一步一个台阶,不断攀登的过程,因此,学习是不能安于现状、止步不前的。有人还把读书学习作了这样一个比喻: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也是读书学习的一条规律吧!所以,上了读书学习这条船,…  相似文献   

16.
作为小学新课程改革的一线教师,你我都拥有这一片充满梦想的语文课堂,我们应该为之去创造,去耕耘。随着新一轮课程的不断深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诸如此类的现代教学方式已广泛运用于课堂教学,课堂教学逐渐活了起来。然而,用心观察便可发现,某些所谓的“新课堂”仍明显带有师生剧本化表演,不少冠以“活动式”、“研究性”等新型名称的课堂教学在本质上仍沿用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缺少课堂教学有效性仍是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在新中国第30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篇重要讲话,名日《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明确提出了好老师的“四个标准”。 我感到,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个讲话,语言平实,内涵丰富,有理有据,有情有义,不是官样文章,不是应景文章,而是一篇用心之作,从中我读出了谦虚、真诚和对老师的友善,值得我们每一位老师反复学习、反复领会。习总书记说“老师是学生道德修养的镜子”,我们是否也可以说,习近平总书记的这篇讲话,也是我们老师成为好老师的“镜子”。  相似文献   

18.
中国几千年来的语文学习一直与“苦读”紧密相连着,有道是“十年寒窗苦”。看看我们身边的学生也的确如此。为什么就不能让语文学习变成一种快乐的享受呢?诚然,这不是要否定刻苦学习,而是希望大家能树立起“快乐语文”新理念,从“享受语文”的角度来进行“快乐学习”。  相似文献   

19.
《广西教育》2010,(22):F0002-F0002
走进英国的小学生课堂,我们看见了活泼的小主人们在怎样学习,老师在怎样用心地培育着学生们的探究精神、探究意识、探究能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愿这几幅“课堂全景”图能给我们一点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心理学的实验告诉我们:“课堂提问,特别是精巧的课堂提问,能使学生的精神集中和感情振奋。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就会产生汲取知识营养的要求,繁重的学习就不再成为负担,而是一种享受。”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提问时要把握好一个“度”,以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