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乐"而写     
我喜欢读书看报,又酷爱写作,虽工作繁忙、家务繁多,但爬格子这门差事仍“壮心不已”。闲暇之时,我便手握笔杆,在方格田里耕耘,一杯清茶,其乐融融。自我感觉好的,便投寄各报刊,往往还真能变成“豆腐块”。当然,写稿有乐也有苦。为了深入采访,我不惜冒着严寒酷暑四处“奔跑”。一旦获得好的新闻线索,便不顾一切而求之。我也养成了勤写、勤走、勤问、勤记的习惯。有人说我是写稿迷,确实如此,一天不写则好像丢失了什么似的。我在写稿中坚持“三不写”、“三结合”。即:事情不真实不写,情况不弄清楚不写,没有宣传价值的不写;做到学习与写稿相结合…  相似文献   

2.
去年夏天,一位刚到出版社工作的朋友对我说:有一位作者写了一本社会科学方面的专著,在他们出版社出版了。作者拿到样书后,一看印数只有几万册,便要求出版社马上重印。出版社的同志认为印数已经不少了,不同意马上重印。作者便说:“你们不同意,我可以请××出版社另出一版。这本书是我个人写的,我享有版权。”出版社的同志说:“不行,这本书的版权是我们的,著作权才是你的。”作者说:  相似文献   

3.
张沛泓获得了第四届全国优秀中青年编辑的荣誉称号,大家都觉得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康宏小姐吩咐我写篇文章,我犹豫片刻便答应了下来。犹豫是因为怕写不好,帮了倒忙;而答应下来则是因为我想到做这件工作,我的确是一个不错的人选。15年前的夏天,我大学毕业分配到出版社文教编辑室;而她也旋即来到出版社,只不过是从高校调来。有十几年的交情作背景,这篇文章也许不会写得太走样。如果一直在高校工作,以她的资质,她一定会成为一名博学多识、卓有成就的女学者。但人生的种种机缘巧合却最终把她定位到了出版社———一个梦想悄然消逝…  相似文献   

4.
蓦然回首     
一位作家曾用这个题目写他的创作道路。我也借用这个题目写一写我的编辑生涯。一-题记人生的环境和机遇比个人选择更起作用。比方说,我当编辑就和我的选择没有什么关系。我是学法律的,离开学校后,在共青团系统做宣传工作。1955年,听从组织分配,调到出版社,一干就是一辈子。当编辑虽然不是我原来的志愿,但我很快就爱上了这项工作。其原因:一方面是我信奉“干一行,爱一行”的职业道德要求;另一方面是,我发现编辑工作有许多吸引人的地方。例如:编辑工作有动有静,不是成天蹲办公室,也不是成天四处跑,很适合我的口味;编辑工作的对象是不同的作者、读者和书稿,有无限的  相似文献   

5.
有人认为,基层的通讯员,缺乏新闻线索、重大题材,采写实在太难,我也有同感。与一位资深编辑谈及此事,他不同意我的看法,他说“新闻多的是,在我们眼皮底下就有不少新闻题材,关键在于自已是否用心去观察、思考,并把它变成文字。”于是我便当起了有心人,今年以来还真的写了不少新闻与新闻评论,并有不少见了报,且反映良好。诸如有人砍树开荒,我便写了《树重要还是人重要》;早锻炼路过菜场,见两个菜贩为争摊位而大吵大闹,我便写了《让他三尺有何妨?》;看到有人践踏草坪与绿化带,我便写了《珍惜我们的家园》;针对“沙风暴”猖獗,我便写了《不要给子孙后代留下灾难》;针对不断发生的火灾、爆炸与交通事故,我便写了  相似文献   

6.
感觉不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写了一辈子东西,说大话算是作品,说实话仅算作文。几十几的人了,又靠卖文为生,老说自己写的东西是小学生的作文,自己脸红不说,别人还会说是虚伪。为了给自己抹粉,也为了让别人说声真诚,就硬着脖子承认作家了作品了。我这人土里生土里长,没上过几年学,也没读过几本书,更没研究过土夫子和洋夫子,不敢冒充秀才。要说创作经验,一点也没有。经验是什么?是把成绩和成就总结起来,供别人学习,供自己陶醉的东西。这东西是个好玩艺,越总结成就越大,越总结缺点越少。我不会总结,也没这个宝贵习惯,便找不出自己的伟大自己的辉煌,便总是没有信心,越写越发现自己不中。这不是虚心,我也是个人,也  相似文献   

7.
编辑同志: 我是一个农村知识青年,也是《新闻知识》的一个忠实读者,喜欢写新闻报道,高中毕业回农村后,便主动将当地的新人新事新风尚写成稿件,寄送给新闻单位。几年来,我写的稿件,县广播站采用了一些,有的还登上了地、省级的报纸。当地的一些群众看到电台、报纸都采用我写的稿件,便称我为“秀才”。  相似文献   

8.
知道商棠的名字是在20多年前,当时《燕赵都市报》副刊上刊载了我一幅美术作品,恰好同一版面上发表了商棠的一篇游记,是写平山驼梁的,散文化的笔法写得很美,给我留下了印象,从此我记住了商棠这个名字,那时候他在平山县旅游局工作。再后来,我们便成为了同事,一晃十大几年过去了。  相似文献   

9.
我刚才在这个留言本上添了一行字:“一个民族,如果连诗也撒谎,这个民族注定要灭亡。”写这一行字,我心里很沉重。我是个诗人,我一辈子写诗。假如我写的诗,回过头来讲我自己写的诗,也还写了很多言不由衷的句子,所以我要求这句话首先是对我个人的一个鞭策!  相似文献   

10.
30年前那个初冬,我怀揣着高中文凭和对国防绿的向往,穿过家乡洒落着霜花的田陌踏进军营。高强度的军事训练使人身心疲惫,但在训练之余。我仍然抓住点滴时间努力笔耕。指导员看我爱写好画,便让我当了文书。这样一来,连队办黑板报、出墙报便成了我的分内事。一次,师组织科长到连队检查工作,觉得我写在板报上的文章不错,让我抄了两篇投到《人民军队》报,让我喜出望外的是,半个月后,竟然有一篇稿件被加编后刊登在二版头条位置。我因此被调到团政治处当了报道员。  相似文献   

11.
当文书时.工作之余我常写些生活感悟。一天,我心血来潮将加班写的“豆腐块”.打印出来.装进信封寄往报社。原以为。此稿文笔青涩,难逃泥牛入海之命运。由于连队事务性工作多.稿件投寄出去不久我便忘了这档事。熟料不久,上级一位新闻干事碰见我问:“你是不是给报社投稿了?你的文章发表了。”这时,我才猛然想起寄稿的事来。清晰记得,那天我是奔跑着回连队找报纸的。  相似文献   

12.
一、采访要善于引导去年初,军务处的费参谋让我写篇科技方面的稿子。我问他有什么素材,他说了一大堆数字,什么有多少技术成果,有多少获得军区、总部的科技成果奖,等等。可从这些数字中看不出有什么新闻价值。再问他还有什么情况,他说这些数字和成果够突出的了,还不能写篇稿子吗?当问他部队在科技工作方面存在什么问题时,他可能理解成写不成表扬稿要写批评稿,便说没什么问题,我们单位的情况比较好。而正在这时,领导找我安排了其他任务,科技方面的稿子就此“搁浅”了。过了几个月,黄参谋再次约我写写他负责分管的科技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3.
在我的稿件剪贴本里,珍藏着一篇曾被汗水沾湿过的足以让我终身难忘的新闻稿。 2002年12月,在高考落榜、打工受挫后,我怀揣着对绿色军营的向往,走进了有着光荣传统的黄继光生前所在部队。因为上学时就喜欢写作,我便把个人的成长得失和对部队的点滴感受用笔写出来,尝试着给报社投稿(因当时不知道可以用传真发稿,我的稿件都是照着报纸下沿的通信地址邮寄过去的)。  相似文献   

14.
我读过小学,一个偶然的机会,给报社写了信,不久接到回信,鼓励我多写信反映情况,我照着做了,从那便开始了我业余写作的生涯,算来已经几十年了。我总是结合工作写稿。有一年,全县各粮所有400多吨蓖麻籽,我给《中国商业报》写个稿。刊登这篇稿件的报纸还没收到,求购的电报就来到了。接着我又写了“广告  相似文献   

15.
<正>为反映档案与历史、社会、个人的广泛联系,振奋档案人员精神,不断提升社会档案意识,上海市档案学会办公室与本刊联合举办"档案你我他"征文活动。征文要求:1、从一、二件或二、三件具体事例入手,记叙在从事档案工作的过程中感受到的酸甜苦辣、个人在社会活动中与档案以及档案工作所发生的联系,也可以记叙档案与个人的家庭、事业的联系。可以写自己,也可以写他人  相似文献   

16.
搞新闻报道的常把写批评稿件形象地称作“揭烂疤疤”。从1985年1月至1986年5月,在教学之余,我向各级报刊、电台投稿,被采用了311篇,其中揭“烂疤疤”的就有83篇。写批评稿难,业余通讯员写更难。弄不好,还会给工作带来麻烦。通过一年多来的实践,我认为写批评稿至少要注意四点: 一、出以公心。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我始终坚持原则,不以个人好恶行事,不徇私情,不谋私利。我所采写的83篇批评稿件,被批评者没有一个与我有“私仇”,反而有好些是我的同学同事、亲  相似文献   

17.
学会坚韧     
洪武 《新闻界》2003,(1):64-64
我在学校读书时就爱好写作,参加工作后便一直业余为报社写稿。这中间,有辛苦,有烦恼,几度欲“洗笔不干”。每每于此,我便想起一位老编辑的“看准了就坚韧不拔地干下去”这一句良言,又振作精神,苦其心志,磨炼坚韧,奋笔如初。44年过去了,一万六千多天哪。我手中的笔,从青年握到老年,可算从未中断,越写越有劲。坚韧,虽然使我熬了许多夜,抽了许多烟,耗了我许多纸,受了许多冤,但它更给我几多欢乐,几多欣慰。如今,我这个当年仅有中专文化又从未经过新闻专业培训的“门外汉”,不仅能写新闻,还会写散文、杂文等多种文体,每…  相似文献   

18.
由头、据词典解释,即是可作为借口的事。在写小言论中,大家都这样称呼之,实际就是议论文中的论据。论据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事实。因此,这个作为小言论由头的论据,你选得如何,对全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我个人多年写言论的体会看,若要想选择一个较好的由头,就必须把握以下几点。 其一,选材要新颖。在去年麦收季节,杜鹃鸟已开始在农田里“算黄,算割”地四处叫开了,可是我们有些农村基层组织,对麦收工作还来行动起来,完全由农民自己在那儿各自为战。为了督促这些农村基层干部赶快行动起来,我便以杜鹃鸟的叫声为由头…  相似文献   

19.
《兰台内外》2020,(12):1-1,4
2019年年末,我有幸获得了“全国档案系统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这个称号是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档案局每四年一次联合评选的档案系统最高级别个人奖项。吉林省档案馆建馆60年来直属单位工作人员首次获此殊荣,也是我个人从事档案工作30年来获得的最高荣誉。回顾一路走来,组织上对我的持续培养,那些与我直接或间接共事过的领导、同事,以诚挚敬业、严谨治学的精神作风对我帮传身教的点点滴滴,内心充满感恩。  相似文献   

20.
自从1955年加入了《河南日报》通讯员队伍后,我就成为《河南日报通讯》的一名热情读者。解放前我小学都没毕业,参加工作后,写借条都请别人代笔,1952年因打抱不平存《河南日报》发了一封批评信,从此便与编辑部书来信往有了交情。每当收到《河南日报通讯》以后,我总是从卷首读到卷尾,一字不漏,不断从中吸取知识。假如哪期发得迟了,个人就急得不得了,总要跑到县委宣传部询问。 1985年,当我收到最后一期《河南日报通讯》,得悉刊物将改为《新闻爱好者》并公开发行时,马上开始订阅。从1986年元月至今,我是期期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