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在口算练习中经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令人摸不着头脑的错误,如39-7=28、45-2=23、8-4=2、6×9=45……大都是审题习惯不好,未看清题就答,抄题张冠李戴,计算不细心,做完后不检查.中、高年级学生更是在计算蹈、应用题解答时仅仅出错在口算上,批改作业时常为此感到可惜,而且屡教屡错,实感无耐.如何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呢?我做了以下方面的尝试.  相似文献   

2.
第一次试教(一)复习铺垫,引出问题。师:请同学们先来口算几道题。课件出示:A200÷2=100B16÷8=2200÷20=10160÷8=20200÷40=5320÷8=40师:在这两组算式中,藏着很有价值的数学知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商的变化规律。(二)自主探索,发现规律。1.探究商随除数(或被除数)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学生计算后,思考下面的问题:(1)每一组题中的什么数变了?什么数没有变?(2)从上往下任选两个算式比比看,除数(或被除数)和商分别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一、口算下面各题。(18分) 25×8= 450÷9= 250 200= 75-56= 540÷6= 480 80= 19×20= 250÷50= 240÷3= 90 540= 14×6= 610-400= 480÷80= 125×8= 460 40= 570 90= 360÷30= 96-48=  相似文献   

4.
在批改小学生的数学作业时,我们看到作业中产生的错误是多种多样的。但认真分析一下,可以发现有许多错误雷同,表明这些错误的产生,是有其规律的。例如,强调了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时,学生把式题8×1/4÷8×1/4错成2÷2=1,把3-1(5/13) (8/13)错成3-2=1;集中学习了分数乘法应用题后,就有许多学生竟把“勤备  相似文献   

5.
小学生进行四则运算,错误较多。寻其原因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计算的法则概念掌握的不好;二是学生的“粗心”。“粗心”是指过失性的失误,本来不应该错的做错了,似乎纯属偶然,其实从心理现象来分析原因,这偶然中也有必然。一、感知模糊不精确小学生的感知特点之一是粗略而不精确,很容易产生视错觉。不难发现学生在计算时常常把一些数字和运算符号写成与它相似的另一个数字和符号。如6写成9。把“÷”写成“ ”等等。有时由于观察不具体,看到大概,举笔就写,导致遗漏。例如,3500抄成350,把41.2抄成412。二、注意品质差不稳定  相似文献   

6.
第—次试教 (一)复习铺垫,引出问题. 师:请同学们先来口算几道题. 课件出示:A 200÷2=100 B 16÷8=2 200÷20=10 160÷8=20 200÷40=5 320÷8=40 师:在这两组算式中,藏着很有价值的数学知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商的变化规律. (二)自主探索,发现规律. 1.探究商随除数(或被除数)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7.
正《小学数学教师》2013年第10期刊登了张伟老师的《邂逅错误激发探究——一道习题引发的思考及教学尝试》一文。文中提到,张伟老师在给四年级的学生布置作业时,由于课代表将一道简便计算题960÷32错写成了960÷36,学生的作业出现了几种不同的答案:960÷36=960÷(6×6)=960÷6÷6=160÷6=26……4960÷36=960÷(4×9)=960÷4÷9=240÷9=26……6960÷36=960÷(3×12)=960÷3÷12=320÷12=26……8同样一道题,余数怎么会不同呢?张老师试图帮助学生  相似文献   

8.
这是一些屡屡出现的错误:44-19=35,36×2=82,29÷3=8……5,如此等等。我们在痛心疾首之余,往往会疾言厉色地批评这些错误的小主人"太粗心"。由于低年级儿童的感知具有笼统、不精确的特征,因此在  相似文献   

9.
一、计算错误的原因 1.心理方面的原因.我们常说学生"粗心",其实"粗心"大多是由学生的感知、注意、思维、记忆、情感等因素造成的. (1)感知不正确.由于计算本身没有情节,并且外显形式简单,这样容易造成小学生感知粗略、笼统、不够具体,再加上学生看题、读题、审题、演算过程中又急于求成,因而对所感知的表象是模糊的,致使把计算题中的数字、符号抄错.如把"+"误作"-、把"3"写成"5"、把"56"写成"65"、把236×103抄成236×13、抄上一行串到下一行等.  相似文献   

10.
一、看清题目,细心计算(26分)1.口算题。(每题1分,共10分)8×7=摇摇摇40÷5=摇摇摇8×9=摇4 46=36÷4÷3=摇摇摇70-3=摇摇摇摇2×9=63÷7=摇摇8÷8=6×6 20=2.用竖式计算。(每题4分,共16分)(1)14 68=摇(2)54÷9=(3)70-22=(4)8×8=二、仔细读题,认真填空(每空3分,共27分)1.把一张正方形纸对折一下,可以折出()形,也可以折出()形。2.写出钟面上的时刻。时分时分时分3(.1)花店在书店的()面;(2)银行在布店的()面;(3)银行的东面有()和()。三、反复比较,慎重选择(每题3分,共9分)1.分针从2走到12,经过了()分钟。①60摇摇②10摇摇③502.一条船最多可…  相似文献   

11.
在学生的作业中,或单元测试时,一些学生常常把简单的计算题做错。例如:①3×2=5,②8 2×9=90③4.65-2.5=4.4④(1/2) (1/3)=(2/5)⑤1÷2.5=2.5……我们认为学生答题致错的主要原因是“定势”造成的干扰。所谓“定势”是指一定的  相似文献   

12.
段磊 《甘肃教育》2014,(24):54-54
正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是学习数学的基础。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让学生"正确、迅速、灵活、合理"地进行计算呢?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1.仔细校对的习惯。计算都要抄题,要求学生凡是抄下来的都要校对,做到不错不漏。在低年级因为题量很少,计算也很简单,笔者在平时的教学和练习中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草稿纸,在草稿纸上将题目抄下来,再一次进行计算。  相似文献   

13.
<正>一、"乱花渐欲迷吾眼"——真是太粗心了吗现象描述1:我把题目抄错了。上完"一个数除以整数"后,我给学生留了几道练习题,其中有一题是3.5÷14,居然有4个学生做上来是53÷14,还有一个学生跑到办公室来问我说:"老师这道题目你出错了,除不尽的。"这些学生订正以后,都觉得是自己太粗心,把题目抄错了。几天后进行单元测试,3.484÷5.2,也有3个学生做成3.484÷2.5,其中两个是前面  相似文献   

14.
一、计算 1.直接写得数. 225 75= 108-29= 9.3 2.7= 8.23-3.5= 3/4-50%= 1/3 5/6= 4.5÷0.01= 1/8÷0.125= 5/7×2.1= 14.7÷7= 8÷4/9= 9/10÷3/5=  相似文献   

15.
一、算一算1.直接写得数40×20=360÷9=12×30=98÷2=60÷3=42×20=2-0.3=72÷6=80×200=23×30=180÷9=500×6=54÷2=0.7 0.3=60×20=1.2-0.7=1.6 0.2=0×51=250 50=67-19=2.列竖式计算245÷5=783÷6=45×36=29×88=3.计算(359 247)÷3256÷4×1835×(250-234)二、填一填1.要使□40÷4的商是三位数,□里最小填(),要使721÷9的商是两位数,□里最大填()。百货大楼营业时间8∶30~20∶30(1)百货大楼的营业时间是从上午()到晚上()(2)这个百货大楼一天的营业时间是()2.3.在合适的答案下面画“"”(1)闰年的年份有(1998年2100年2004年)。(2)今年的…  相似文献   

16.
这是一些屡屡出现的错误:44-19=35,36×2=82,29÷3=8……5,如此等等。我们在痛心疾首之余,往往会疾言厉色地批评这些错误的小主人“太粗心”。由于低年级儿童的感知具有笼统、不精确的特征,因此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经常出现这些“低级错误”。这些“低级错误”真的可以用“粗心”一言以蔽之吗?或者说,我们真的可以把产生这些错误的原因全部诿过于学生吗?  相似文献   

17.
1.粗心是一种错觉。我们知道,对事物个别属性的认识叫感觉,综合起来对整体的认识叫知觉,两者合起来叫感知。感知有正确与错误两种,错误的感知就是错觉。小学生的感知能力弱,在做练习时,常常出现抄错题的现象,比如将6看成9,将312看作321,或把运算符号抄错等,这些错觉必定会造成计算错误。  相似文献   

18.
场景一:有位教师在教学"乘除法的简便运算 综合练习课"时,学生中对"185-98,457 99,630÷42"这几题出现了不同解法。 第一题:生1:185-98=185-100 2=87 生2:185-98=185-85-13=100-13=87 第二题:生1:457 99=457 100-1=556 生2:457 99=457 43 56=500 56=556 第三题:生1:630÷42=630÷7÷6=90÷6=15 生2:630÷42=630÷21÷2=30÷2=15 教师评讲:生1这种解法是按照书上介绍的方 法做的,是对的。生2这种方法和书上解题要求不 同,不简便。 反思:人的智力结构是多元的,不同的学生会用 不同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你认为简便的解题思路在  相似文献   

19.
下面是六年级下学期一节复习课的片段: 师:用字母表示出乘法分配律. 生:(a+b)c=ac+bc. 师:计算下面几道题,能简算的要简算. (1)3.52×1.7+1.7×6.48 (2)15.26×7.3-5.26×7.3 (3)89×101-89 (4)18×(1/2+4/9) (5)(48+64)÷16 (6)18÷(1/2+9/10) 第(1)~(4)题学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正确.第(5)题,全班45人中,有35人计算如下:(48+64)÷16=48÷16+64÷16=3+4=7.第(6)题,有30人是这样计算的:18÷(1/2+9/10)=18÷1/2+18÷9/10=36+20=56.  相似文献   

20.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的重要手段,但小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往往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下面就中年级计算教学中,学生经常出错的原因及对策,从以下三方面进行简单分析。一、四则混合运算主要表现在计算顺序颠倒和运算定律运用不准确,根源就是不理解运算顺序和运算定律。错例一:(1)50×3÷50×3=150÷150=1(2)25 75-75 25=100-100=0错因分析:(1)同级运算中,学生没有按运算顺序来计算;(2)学生把“凑整”作为思考的唯一方法,形成错误的思维定势。对策:(1)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