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当你写完一篇稿子,请“三思而后发”:一思,假如我是一位读者,是否有兴趣看这条新闻,看后能否得到有益的启发?二思,假如我是一位编者,要考虑这条新闻有多大价值,里面有没有假话、空话、套话,有没有外行话、难懂的话?'  相似文献   

2.
一位通讯员来报社送稿,恳求编辑无论如何照顾一下,哪怕一句话也行。问原因,他愁眉苦脸地说:“去年,我们通讯组总共发稿800来篇,今年县里要求发稿量要比去年增加25%,就是说全年发稿1000篇,我们腿都跑断了,上半年才发了不足300篇……”作为报纸编辑,听了不禁愕然。时下,不少行业不少部门在推行目标管  相似文献   

3.
5月上中旬,到苏南学习参观,发现大多数县市都建立了经济开发区,目的之一就是改善投资环境。他们已形成了共识:环境非常重要,环境好,人家愿意来投资或联合办厂,大家都受益;环境  相似文献   

4.
5月上中旬,到苏南学习参观,发现大多数县市都建立了经济开发区,目的之一就是改善投资环境。他们已形成了共识:环境非常重要,环境好,人家愿意来投资或联合办厂,大家都受益;环境  相似文献   

5.
作为基层通讯报道员,怎样才能让自己采写的稿件登上中央级大报呢?对此不少人总是望而生畏,甚至对上中央级大报灰心丧气。两年来的新闻报道工作使我深切体会到,中央级大报并非高不可攀,只要对准新开辟的专栏、征文投稿,快发快寄,就会取得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6.
在记者采访中,我们不难听到这样的发问:“哎,你当时想什么?”“哎,你有何感想?”几乎成了发问“模式”。采访对象是多种多样的,而记者的发问绝不应是“千人一腔”。如果见了谁都是“想”呀、”感想”呀那句老话,不但自己抓不住“活鱼”,而且被采访者会反感的。中国女排获四连冠时,有记者问郎平:拿下四连冠你是怎么想的?郎平说,我想睡它三天;棋手聂卫平战胜日本高手后,有记者问,你是怎么想的。聂卫平说,什么也没想,下棋时只想下棋。口头访问是一门艺术,也是记者采访的基本功。基本功不同,产生的效果也会不同。1984年  相似文献   

7.
在记者采访中,我们不难听到这样的发问:“哎,你当时想什么?”“哎,你有何感想?”几乎成了发问“模式”。采访对象是多种多样的,而记者的发问绝不应是“千人一腔”。如果见了谁都是“想”呀、“感想”呀那句老话,不但自己抓不住“活鱼”,而且被采访者会反感的。中国女排获四连冠时,有记者问郎平:拿下四连冠你是怎么想的?郎平说,  相似文献   

8.
我初学写稿时,稿件被采用很少,原因之一是稿子写得太长,“水分”太多。有一次,连队首长叫我把新战士小张苦练杀敌本领的事迹报道一下。小张同志勤学苦练的精神确实可喜,事迹也较生动。采访后,我就摊纸动笔,不到半天,写了10几张稿纸。我怀着兴奋的心情请教一位老新闻工作者,他看后说,稿中空话废话了一大半,实实在在的事情不多,层次也乱,读后不知所云。他建议我挤挤“水分”再发,还鼓励我勤学习,多实践,是会写出好  相似文献   

9.
美国著名评论家肯尼斯·伯克说:"故事是人生的设备"。听故事和讲故事都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天性,真实的故事就更具有吸引力,故事成就了精彩的电视节目。很多时候,"新闻"的确也具有"故事"的种种特质。我们的新闻记者在新闻采写中如果尽量按照"新闻故事化"的思路和方式报道新闻,增强新闻的客观性与可视性,用事实说话,尽可能地寻找事件中蕴含的戏剧性或含有幽默感的情节和细节,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将使我们的新闻充满趣味性和人情味,使我们的新闻报道焕发出勃勃生机,吸引更多受众的目光。笔者通过近二十年的编导、采访、主持实践,积累了有关电视新闻的几点感想,在此与大家交流分享:  相似文献   

10.
在华盛顿美国国会大厦附近,有一幢五层灰色的长方形大楼,从外表上看不见一般广播大楼所特有的那种高耸的天线。正门旁边挂着“卫生、教育福利部”、“国际交流署美国之音”的两块兰色牌子。进去之后,乘滚梯上到第二层,中间是一个巨大的总控制室,隔着玻  相似文献   

11.
12.
9月28日,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在京召开。晚上19点正,新华通讯社向全国发布会议公报和《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仅七分钟后,这篇长达12,000字的文稿就传到了各地报社、电台和电视台。目前汇集于新华社的国内外新闻,正以这种前所未有的传递速度发往四面八方。原来,从今年1月1日起,新华社中文发稿与现代化的“宏儿”微电脑“喜结良缘”了  相似文献   

13.
倒果为因的“研究”,做起来相当容易,它只需直接把结果或表面现象当结论就完事,有时竟还能得到看上去很有吸引力的结论。其根源是思想的懒惰。若要找“科研成果”特别是不易实证的人文“科研成果”汗牛充栋,而科研步伐实际又很慢的原因,这种浮躁的“科研”风气流行,正是其一。  相似文献   

14.
笔者作为企业的一名专职宣传干事,前不久写了一篇反映本厂团的活动方面的文章,寄给了一家青年报社,很快这家报社的一位编辑打来电话,告知:文章具有新闻价值,同意发表,但必须拿点赞助费,并说这是“规矩”.说实话,当初采写这篇稿子时,考虑到它的新闻性,若不及时地报道出去,心里觉得堵的慌,压根儿没想到投稿还要拿赞助费的事.再说,我又不是给产品做广告,用得着拿赞助费?作为编辑,如果觉得文章有新闻价值可以采纳,也可以不采纳嘛.这事隔了几天后,我觉得文章见报的希望不大了,也就死了这份心,你又能奈何?可是,又过了两天,仍是这仕编辑打来电话,问的还是拿不拿赞助费的事,话说白了,拿,可以上个头版;不拿,就当没这回事.我放下听筒,心全凉下来.此后,那篇被编辑老爷称为可以上头版的文章音讯杳无了.事后,我想,在那位编辑眼里,大概赞助费就等同于新闻价值吧,不知是那位编辑的“意思”还是报社研究决定的,反正,这家报社在我心中失去了原有的形象.  相似文献   

15.
几年前,我跑到北京有幸听了几节课,讲课的是一个外国老头一美国新闻杂志《六十分》的原制片人史蒂芬。在对谈中,他喜欢把好的新闻称为“Story”,而不是“NEWS”。  相似文献   

16.
请问您有什么感想?”这似乎成了许多电视主持人不约而同地向被访者抛出的一句“拿手问”。采访见义勇为的英雄时这么问,采访德高望重的学者时这么问;采访登上领奖台的劳模时这么问,采访新近走红或即将红运高照的明星们同样这么问;在采访现场时这么问,在晚会的舞台上也这么问。不分场合,不看对象,不顾情绪,一律而问之。而一些被采访者,受宠若惊的亮相者总是小以翼翼地谈出一些事先准备好或酝酿过的“感想”。于是观众们便无可奈何地产生演练好的雷鸣般的掌声。  相似文献   

17.
遆艳 《新闻爱好者》2006,(3S):38-39
电视像一本百科书,告诉我们许多知识;也像一个令大家快乐的小丑,送给人们笑声与欢乐;它更像一个身世凄凉的小孩儿,用感人至深的故事情节赚取大家的热泪。电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也如同镜子一般把社会和人类生活的真、善、美反映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8.
陈列室是博物馆举办陈列展览的基本条件之一。陈列室建筑是一个立体空间,陈列品被艺术地组织在这个空间内,便形成了陈列空间。当观众来到博物馆参观,他们自认为引起兴趣的是那些陈列品,其实是那些陈列品  相似文献   

19.
20.
近两年,新闻媒体在播报新闻、特别是播报突发性事件新闻时,经常出现不交代具体时间的“XXX(书记、市长、领导或记)第一时间赶到第一现场”、“到记发稿时……”、“截至记发稿时……”这类语言形式。对这种语言形式,笔有点武断地认为:大为不妥,不该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