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隐喻的翻译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本文以小说《围城》及其英译版为范本,通过分析译者英译汉语隐喻的具体实例.探讨了汉语隐喻英译的三种常用方法和技巧.指出翻译方法的选择取决于文本类型、交际情景和读者的需求。 相似文献
2.
隐喻是文化特色和思维方式的微妙体现。英汉隐喻中的喻体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在《围城》中,这点体现得尤为突出。本文从文化视角分析珍妮英译《围城》中隐喻的翻译,并对部分隐喻翻译提出商榷建议。 相似文献
3.
4.
周露 《校园英语(教研版)》2021,(19):253-254
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在文学作品中十分常见,并为其增添了不少美学价值。即使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隐喻随处可见,可隐喻通常被视为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殊不知隐喻的本质是以一种事物体验另一种事物的认知现象,更是一种思维现象。本文以弗米尔为代表的目的论的指导下,从目的论三原则的角度出发研究《围城》英译本中具体的隐喻汉英翻译实例。 相似文献
5.
6.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7,(5):30-32
随着隐喻研究的不断深入,许多学者从理论到具体策略全面探讨隐喻的翻译。其中,由英国翻译家纽马克(Peter Newmark)提出的七种翻译方法被广泛采用。从纽马克翻译策略角度看《围城》英译本中隐喻翻译的得失,在理解隐喻含义的基础上,赏析优秀译文并改译问题译文,为其他隐喻翻译提供借鉴,促进不同语言文化间的交流。 相似文献
7.
关联理论既是一种认知理论,又是一种交际理论。在关联理论视角下,翻译也是一种交际行为,这说明二者的兼容性。本文旨在关联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围城》中相关的具体隐喻汉英翻译实例,分析探讨隐喻汉英翻译策略和方法,以此发挥关联理论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李英华 《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14,(2):73-75
小说《围城》自发表以来,众多学者对其进行了不同角度的解读。然而大多数的研究多局限于传统的叙事学研究,从语言学的角度尤其是从图式理论的角度分析《围城》中的隐喻及主题的构建目前还较为少见。近年来,隐喻不再仅仅被看作是一种修辞手段,而被认为是人类认识和感知世界的重要方式。图式理论是隐喻构建的重要理论,对于研究隐喻有着重要意义。小说中出现了大量与容器图式相关的隐喻,从图式理论这一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理论出发,研究小说中出现的与容器图式相关的隐喻,认为这些隐喻是对小说主题的揭示,即\"城外的人想冲出去,城里的人想逃进来\"这一人类普遍的围城心态。 相似文献
9.
吴新红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26(10):79-81
顺应论是一种语用综观理论,对翻译有强大的解释力。从顺应论的语境关系顺应角度研究《围城》的英译,可知译者的翻译过程就是在向读者推介中国文化和减少读者阅读障碍之间寻求平衡的过程。《围城》的英译实际是顺应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顺应原语文化,顺应读者物理世界和心理世界的过程。为了顺应当时社会大背景下西方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需求,实现向西方读者推介中国文化的翻译目的,译者采取以异化为主的翻译策略是正确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旨在用西方国家的认知隐喻理论分析长篇小说《围城》中英本的隐喻翻译。认知隐喻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也是人类认知事物的重要方式,它为文学的翻译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角度,翻译活动是一个涉及原作者——译者——译文读者的双重示意——推理的语言交际行为,这个推理模式可以为隐喻的翻译提供重要启示。从具体到抽象,从始源域和目标域的相似度分析其对作品意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康家珑 《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10,10(3):99-101
幽默是语用的效果。创造语言幽默方法很多,比喻是其中一种。并非所有比喻都能产生幽默。只有能够使人产生超常规不协调感的比喻,才能够产生幽默。钱钟书的小说《围城》是这方面的典范,总括它用比喻创造幽默的方法主要有:高贵低俗化、庄重油滑化、严肃轻松化、丑陋美好化、缺陷强大化。 相似文献
12.
郭桃芬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8,26(1):93-96
<围城>中的方鸿渐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独特存在.方鸿渐总是走不出"围城",其悲剧命运主要根源在于其自身性格的矛盾性和复杂性,他的矛盾性格的形成是东西方文化冲突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汉语中词汇的重复出现是语篇衔接的一个常见手段。通过《围城》中英文本对比分析后,发现英译本的译者在对此现象进行翻译时,主要使用了以下三种处理方式。首先,在词汇重复不多的情况下使用与原文相同的词汇衔接方法,或直接重复,或用指称照应代替重复的词语。其次,运用了语法衔接的手段处理了一些词汇重复的情况,这些手段包括替代、省略。最后,对于重复频率较高的词汇,将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相结合进行处理。 相似文献
14.
许彦政 《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8,22(4):6-8
加缪的小说《局外人》和钱钟书的小说《围城》,同是存在主义的作品,共同反映了世界的荒诞和人与世界的孤独无助。然而,由于受不同文化影响和作者视角、表达手法的各异。两部小说在叙事结构和精神向度上却是各不相同的。 相似文献
15.
代晓冬 《自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1(3):98-101
整部《围城》,从头到尾,主人公方鸿渐的身边始终围绕着一群女性。钱钟书先生用幽默、讽刺的笔调塑造一批性格各异的女性形象。本文旨在从女性的历史角色、社会地位和处身的社会环境着眼,剥离作者的富于暗示的语词、语气和充满幽默、讽刺的语言外壳,将人物的思想内核展露,从而完成对这些女性形象的重新诠释和再认识. 相似文献
16.
从奈达的五种文化类型分析了《围城》中负载生态文化、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宗教文化及语言文化的一些文化词的翻译,并分析了译者在这些文化负载词(culture-loaded words)处理上的得失。同时探讨了常用的几种翻译方法的具体运用,并得出翻译手段应变通和灵活以达到跨文化翻译的最佳目标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18.
阮凤瑛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27(3):6-8
文章以方鸿渐的经历为线索,运用西方浪漫主义的企慕情境对他的教育、家庭、婚姻、事业等进行分析:因为他心怀美好所以去追求,卷进了一个又一个"围城";但虚妄的结果又致使其拼命的冲出"围城",这是《围城》的主题意识,也是人类普遍的"企慕"心理:按捺不住的好奇心与希冀使得人们陷入了一个怪圈:不断的追求,不断的失望。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说的对待人生的态度:"短期的积极,长期的消极,因为现实与希望之间有距离",人们应该利用这种"积极"去过有意义的人生。 相似文献
19.
语言变异在文学作品中具有重要的文体功能,运用恰当能更好地表达和加强文学作品的主题意义和美学效果。《围城》语言内部因素变异特征非常明显,即语音变异、词汇变异和语法变异。词汇变异是通过词语拆用、词义别解和词语换序来实现的;语音变异则通过借用普通话发音、音译、同音异议和谐音双关来实现;语法变异是通过改变词性、超常搭配和矛盾修饰的形式体现。 相似文献
20.
一部《围城》,差不多所有的男女都或多或少地涉及情爱领域,钱钟书先生用其不朽的笔描绘了关于情与爱的众生相。本文试图围绕着方鸿渐,把《围城》所展示的情与爱分为一夜情和偷情、旧式婚姻及新式恋爱三种样态,并根据作家对待情与爱的态度和传统道德观念,按照庸俗、传统、世俗、理想的情与爱顺序展开论述。笔者认为《围城》真实地揭示人生的困境和感情的困惑,但是,钱先生的情爱观是传统的、矛盾的、悲观的、失望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