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1 毫秒
1.
加拿大中小学STS课程的实践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拿大是在中小学阶段成功推行STS课程的国家之一。在科学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加拿大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总体目标,明确界定了科学素养的四个基础,并提出以统整性的"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作为实施STS课程的新方式。在加拿大,萨斯咯彻温省、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在实施STS课程方面较有代表性,其课程设置和实践经验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2.
STS课程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STS(科学、技术、社会)教育是当今科学教育领域中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由于它的诞生和发展与整个时代的科学技术、社会以及文化的变化联系在一起;因此,作为一种科学教育的改革思潮,它还没有一个完全成熟的理论体系。本文从当前国际上STS课程发展状况出发,分析了STS课程的目标、课程类型和课程建构,并由此寻找一种把握STS课程发展趋势的框架。  相似文献   

3.
科学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科学—技术—社会(STS)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世界上科学—技术—社会 ( STS)教育的发展 ,是经过比较长的时间逐渐演变而来的。拿 ST S教育发展较为普遍的美国来说 ,对科学的社会性质就辩论了约2 0 0年 ,才使 STS教育进入一个普通的学科。早在 186 1年 ,美国波士顿市民的一个委员会就曾为一个科学—技术—社会课程规定一个理论基础、课程目的的教学策略。其后 ,STS思想曾消失过一个时期。 1913年 STS思想又重新出现。在 2 0世纪 6 0~ 70年代 ,美国许多著名的大学都先后成立了专门研究组织。 1971年和 1983年 ,美国科学教师协会先后通过了有关科学—技术—社会的情况报告书 ,后一…  相似文献   

4.
加拿大在科学、技术与社会课程(STS)的基础之上,提出了新的科学-技术-社会-环境课程模式(STSE课程),强调学校的科学教育应注重科学与技术、社会及环境问题之间的关系.本文在宏观介绍加拿大STSE课程开发的政策背景基础上,着重分析了STSE课程的目标、意义、内容及其实施.  相似文献   

5.
STS课程:类型、特征及改革走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STS课程是当代西方科学教育改革的产物,它的出现折射出复杂的社会背景和科学教育观念的根本转型。作为综合课程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STS课程可以划分为三种主要的类型:以科学概念和原理等基本知识为主导的STS课程、科学知识和社会问题交融的STS课程和以社会问题为主导的STS课程。课程内容的综合性、课程目标的多元性、课程实施的灵活性等是STS课程的基本特征,它预示了当代科学教育改革的一些走向,如强化科学教育的价值维度,摒弃科学教育的精英主义传统,从注重"知识体系"到注重"探究过程"以及关注科学伦理道德,等等。  相似文献   

6.
一、STS教育的内涵和目标 STS(Science,Technology and Society,即科学、技术、社会)教育是一种在现实的技术和社会环境下进行科学教育的教育理念,西方科学教育界对它的讨论已经持续了许多年.STS教育倡导从社会和个人的角度看待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试图摆脱和超越对科学的单一的看法,全面、综合地认识科学技术.  相似文献   

7.
STS是Science Technology Society的词头缩语,即科学—技术—社会,它是一门研究科学、技术和社会关系的交叉学科。STS教育的基本精神在于把科学教育和当前社会发展、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体现了一种新的价值观和教育观。通过STS教育,学生除了掌握科学的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对技术课程化演进轨迹的历史回溯,系统地分析了STS课程的教育内涵及其实践价值,并对当前正在开展的技术通识教育提出了建议。基于STS教育的发展理念,技术通识教育应该走出技能应用教育或单纯技术素养教育的误区,着力加强技术课程与科学课程和人文课程的联结统整,突出技术通识教育的社会意义和人文价值。  相似文献   

9.
在STS教学的实践中,首先要了解STS内容的构建方式及其教学方法。本文以加拿大科学课程专家埃肯海德(G.S.Aikenhead)教授的课程理论解读苏教版高中化学各个模块(专题)STS内容构的建方式,探析其教学方法以及方法背后的STS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0.
"STS"是科学—技术—社会英文字母的缩写,是研究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的学科,它体现了一种新的科学观、价值观和教育观,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论。本文是该教育思想,在我的化学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应用,是STS在传统化学课程中的渗透,作为它的扩大和补充。  相似文献   

11.
“科学、技术与社会(STS)”教育是近年来世界各国理科教育改革中形成的一种新的科学教育构想,以强调科学、生活和发展的应用为指导思想而组织实施的科学教育。科学课程标准(7-9年级)已将STS教育和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以及科学探究(过程、方法和能力)一起作为科学课程的五个内容领域,并提出了具体的目标和要求。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实施STS教育,对增强学生的现代科技意识和社会的责任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笔者结合自己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对如何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开展STS教育的途径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2.
STS教育作为一门新兴的科学课程,强调教学应该与本学科的科学与技术发展紧密结合,与当前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紧密相联。在高职体育教学中渗透STS教育,体现体育与科学、体育与技术、体育与社会的关系是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的新思路,具体实施途径是在高职体育教学计划中体现STS教育,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渗透STS教育,在体育教学中注重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
STS教育以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和发展中的应用为指导思想而组织实施的综合科学素质教育。发展和融通是STS教育的两个基本理念。通过建构合理的课程与教材体系、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等策略有效地实施STS教育。  相似文献   

14.
当代一些发达国家针对科学技术总体化、综合化发展和科学技术日益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趋势,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并形成了一门新的课程,这就是科学、技术与社会教育课程(英文缩写为STS)。这门课程主要讲授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应用。《STS》教育是一门把理论紧密联系实际的课程,也是一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科学的社会价值观的课程。该课程的特点有三:一是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二  相似文献   

15.
STS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的英缩写。STS教育是新兴的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的教育。一些教育学家和专家认为:科学、技术和社会三是相互联系的,而科学技术发达,这种联系将愈紧密。STS教育的基本精神是,强调理科各科与本学科的科学技术发展紧密结合,与当前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强调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期望学生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用STS教育观念,对高中数学课程进行改革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下面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突出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和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和发展中的应用是STS教育的基本特征。受STS教育的启发,本文认为我国的数学教育应倾向实际应用和解决问题,应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价值观。为更好地推动中学数学教育中的STS实验研究,目前应着手编出渗透STS教育的数学课程计划,增设STS课程选修课,把STS导入青少年课外科技活动,增加STS教育的理论宣传。  相似文献   

17.
STS教育即“科学—技术—社会”教育。从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以及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等诸方面考察,在成人教育中推行STS教育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吴长龙  熊万杰 《物理教师》2003,24(12):56-57
STS教育是以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和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和发展中的应用为指导思想而组织实施的科学教育,其基本精神是:把科学教育和当前的社会发展、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既要考虑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要求,又要研究社会成员对现代和未来社会生产、社会生活发展做出决策.STS教育的实施,需要特定的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19.
STS教育是科学教育改革中兴起的强调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关系的一种新的科学教育思想。其宗旨是普及STS知识,培养具有科学素质的公民,使人们形成一种科学、科技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的价值意识——STS意识。基于小学教师培养的高师《科学·化学》课程改革应当在教材建设和教学实践等方面充分体现和渗透STS教育思想,使其具有时代性和社会功能价值。  相似文献   

20.
国外信息     
1989年9月出版的一份美国科学、技术和社会(S—T—S)通讯,刊登了几篇介绍美国STS教育的文章,其中有一篇着重介绍美国全国的STS网络。 文章认为,科学、技术和社会不是一门独特的学校学科,而是课程综合的一个概念。这门综合课程是一种能够给学习者提供特殊学习方法的课程。课程内容包括:1.从不同的学校学科或课程领域里学到的知识。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