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于1974年从师学习刘凤春刘氏八卦掌。八卦掌为内家拳之一,练习内家拳有这么一种说法:形意拳的手,八卦掌的脚,太极拳的腰。八卦掌的脚的关键是走圈,为了保证八卦掌走圈练习正确、无误,少走弯路,给练习者一个明确的练习方法、规范的动作要求和严格的训练标准是十分重要的。我记得年轻时从师学习八卦掌时,如果在练习上有一点未能达到师傅的要求,师傅会说“挨打了”,并马上告诉我为什么挨打,并纠正我的错误。师傅经常说:差之分毫,谬以千里。  相似文献   

2.
李同喜 《武当》2005,(8):20-22
八卦掌主要通过八大掌式围圆走圆的锻炼,以达身捷步灵、培元固本、以转为变、以走为用之效。而八卦六十四式更强化其八卦掌之所用,训练和提高人体各部分的攻防能力,从而使八卦掌的技击效能得以充分的发挥和完善,是八卦套路中的精华和灵魂。  相似文献   

3.
赵明 《武当》2016,(4):36-38
八卦掌自清朝咸丰年间董海川先师于北京授拳,到现在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如今八卦掌派别众多,八卦掌套路更是五花八门,表演套路日益繁杂花巧,八卦掌越来越偏离董公创拳的初衷。本人自小随先师学习八卦掌,听师训,重习练,稍有感悟。本人着重从人身天盘、人盘、地盘三才(即上、中、下三盘)进行练习,并从繁杂众多的八卦掌套路和招数中取其代表性的精华,总结了这  相似文献   

4.
八卦掌是一种健身术,也是自卫术,更是一种神奇的医疗艺术。 史式八卦掌是史计栋先生传流下来的。他是董海川先师的第三位入室弟子,又是他的干女婿,董公暮年由史迎养至家,供其衣食生活费用,死则为之营丧葬。 史式八卦掌第一掌是手法的训练。第二掌是步法的训练。八卦掌的主要战术是游击战术和运动战术,变化多端。对步法的训练,要求特别严格。第三掌是身法的训练。身腰是联系上肢与下肢的枢纽,身法配合恰  相似文献   

5.
李子鸣先生,一代武术大家,梁式八卦掌著名传人,河北省冀县人,生于1902年,卒于1993年,享年91岁。他自幼习文练武,能书能画。16岁,拜八卦掌名家梁振蒲为师,学习八卦掌,终生习练研究,深得八卦掌精粹。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他投身革命,在北平借开办宏业酱油厂和元隆商行的身份,开展地下革命工作,掩护了北平工委主要负责同志,为革命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6.
杨勇, 1962年出生于辽宁省大连市,大学本科毕业,曾任大连陆军学院侦察训练大队武术教官,现任大连陆军学院通信训练大队中校队长,为中国武当三丰自然派传人、中国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理事、中国大连武当拳法研究会秘书长。 他18岁拜武术名家张奇学艺,先后得到刘荣廷、刘焕军、万籁声等武术名师真传,精于武当剑术,习练了铁砂掌、铁臂功等绝技,通晓形意拳、八卦掌,多次为国内外友人和外军代表团表演中华武当功夫和八卦掌,获得很高荣誉。 1991年首届武当武术大赛他获八卦掌武当剑最高荣誉奖,1998年获武当武术大赛最…  相似文献   

7.
谭大江 《武当》2000,(11):41-41
本刊自今年以来,连续不断接到北京田克延先生的电话,就因为1999年《武当》第一期刊登了云南黄鑫《八卦掌基本知识》一文,其中援引了康戈武先生十几年前(1984年)于北京市武协八卦掌研究会会刊发表的一篇《八卦掌源流之研究》,说到“田回之八卦掌学于八卦掌第四代传人解佩启先生的大弟子史俊杰”,触及了“阴阳八卦掌”的源流历史和其父田回先生的声誉,田克延先生表示要拿起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家的权益——他要把黄鑫、康戈武、解佩启等——告上法庭。  相似文献   

8.
正戈 《武当》2008,(1):26-27
八卦掌属中国传统内家拳术,相传始创于清代董海川先生,后传尹福、程廷华等弟子。门徒众多。盛行于京津。八卦掌是以“走”为功法训练核心,一切实战攻防必须在“走”中完成。“抽身变势、移形换影”是八卦掌实战风格的具体反映。  相似文献   

9.
解佩启 《武当》2000,(5):37-37
围绕田回所习八卦掌来源的讨论,本刊已先后发表了田克延、黄鑫、康戈武的文章。本期刊发解佩启先生《解铃一席谈——关于我的弟子史俊杰》一文,将这位当事人的解铃谈公布给关注这一问题的读者。不知有关史俊杰是否是解佩启的弟子,田回是否从史俊杰学过八卦掌这个“铃”是否已经被本文解开。对这一问题读者和商榷双方若有新的发现和见解,请继续惠稿。我们希望围绕有关八卦掌的源流和师承问题进一步展开讨论,通过讨论去伪存真,还历史之本来面目,以期廓清八卦掌之根源,在武术界树立起实事求是的学风。  相似文献   

10.
李同喜 《武当》2005,(4):26-27
八卦掌中的八大掌,是属先天八卦掌法。主要通过转圈换式的运动,强健身体,培元固本,掌握以掌为法,以走为用之能。后天八卦连环掌更强化其八卦掌之体用功能,将健身技击合为一体、训练和提高人体各部分的攻防能力,更直接简练的体现其八卦掌的技击要意。后天掌式有形有意,动作简明,顺中求巧,其趣无穷,其效无尽。  相似文献   

11.
靳爱祥 《精武》2008,(5):52-53
我在精武杂志2008年第2期中,发表了一篇《萧氏八卦掌拳法传承的动态演进(一)》的文章,第3期应该续写《萧氏八卦掌拳法传承的动态演进(二)》,但由于许多读者来信、来函询问“萧氏原传八卦掌”里为何还有拳法?拳法的特点是什么?为此,在给《精武》写第3期稿时,临时改写了一篇《原传萧氏八卦掌揭秘》的文章,在这里还请其他的读者谅解!  相似文献   

12.
靳爱祥 《精武》2007,(12):40-41
1988年底,我有幸跟随卢忠仁先生习练萧氏八卦掌。通过十几年的学习、锻炼,不仅在八卦掌这一拳法上有了较为深刻的体会,同时也对八卦掌这一拳种的历史渊源有所了解。结合武林典故和拳法技术,略谈所知所闻和见解,奉献广大八卦掌爱好者。  相似文献   

13.
八卦掌渊源新探周传良,于翠兰(续上期)四、八卦掌的八卦拳与八卦掌八卦掌又名八卦拳,长期来在武术界的认识是一致的。从认识的范围讲,对于一个拳种的认定,严格讲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其名称,二是其动作结构特征。而两者又有着差异,因为就拳种名称而言,它一...  相似文献   

14.
张全亮 《武当》2001,(9):23-24
八卦掌是一个后起之秀的内家拳种,问世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它却以简单新颖的运动形式,独特神奇的技击效果,快速显著的健身作用,古老神秘的拳术理论,精彩迷人的神功轶事,享誉武林,称雄武坛。再加上经过艺术渲染的武侠小说《雍正剑侠图》在民间的广泛流传,给董海川和他所创编的八卦掌,披上了更加神秘的色彩,不但受到武林独尊,而且引起世人瞩目。  相似文献   

15.
漯河市八卦掌研究会于1999年12月对日宣告成立。新华 漯河市八卦掌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50多年前,由河北老拳师赵凤歧先生首传八卦掌;1984年又由老拳师、市武协副主席、八卦掌四世传人王玉松先生、袁大毛先生(李子鸣先生的弟子)将梁式八卦掌传入漯河;1994年应市武协邀请,八卦零四世门人、北京武术理论文史研究会会长王桐先生在漯河举办首届八卦掌培训班,推动了漯河八卦掌蓬勃发展。石材公司总经理王新奎先生组织筹办了首届八卦掌研究会,并任会长,聘卢克家先生任名誉会长,特聘北京八卦掌四世门人王桐先生任…  相似文献   

16.
武宣 《中华武术》2000,(1):62-62
董海川先生生于清嘉庆4年10月13 日。河北省文安县朱家务村人氏,自幼习武,为探求武术真谛,他云游四方,走遍大江南北,历尽千辛万苦,寻师访友学武理,习武技,创编了中国武术“八卦掌”这一门派。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是中国民间传统武术文化中著名的内家拳法,成为中华武术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 从董海川先师首传八卦掌到现在已有一百多年了,八卦掌以其鲜明的风格特点和卓绝的掌法享誉武林,并日益受到国内外武术爱好者的喜爱。发展弘扬八卦掌这一传统武术技法,首先要在继承传统基础上下功夫,要虚心向名师学习,经过苦练,…  相似文献   

17.
3月18日,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在京举行了八卦掌普及套路“转掌八势”教练员培训班结业典礼。亚武联主席徐才、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副院长张山为60名成绩合格者,颁发了转掌八势教练证书。这个套路是为适应八卦掌普及和发展的需要,根据八卦掌技法特点、健身延年机制和八卦掌的运动规律,研究编制而成。全套内容虽仅八势32个动作,却包括了八卦掌的代表性动作。突出了八卦掌的技法特征和运动风格。据悉,该  相似文献   

18.
笔者童年时代,随家父尹式八卦掌第四代传人孙宝泰(今年诞辰95周年)习练尹式八卦掌,经他老人家口授身传,结合拜读有关理论专著,现将自己多年积累的学习札记部分整理如下,供初学者参考,意在使尹式八卦掌在传播中少走弯路,健康迅速地得以发展。  相似文献   

19.
卢艳彬 《精武》2009,(7):28-31
八卦掌第三代传人、著明武术家、一代明师姜容樵先生于1963年出版的《八卦掌》一书,曾再版多次仍供不应求。之所以轰动祖国大江南北,就是因为先师将八卦掌中很多模糊不清、有争议而又众说纷纭的功理功法一一加以澄清、说明,将一生习练八卦掌之体悟和经验合盘托出,将很多秘不外传之法贡献出来,启发、激励一代又一代八卦掌人学有所得,练有所长。  相似文献   

20.
黄鑫 《精武》2003,(1):22-23
转掌功是八卦掌体系中最为基础的功法,也是最重要的功法。它既足八卦掌的内功,也是八卦掌所有招法拳路的载体,其作用就像水与船一样。没有水,船不能行驶,水浅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