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闻中国第一届艾滋病防治大会11月13日在北京召开,不禁使找回想起采访“艾滋病村”的经历。 一条重要线索 那是2000年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这天,我到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采访,医院宣传干事高翔告诉我这样一件事。1997年,一位来该院进修的医生告诉他的老师、传染病专家桂希恩教授,近年来在他的老  相似文献   

2.
最近,不少报纸相继登出一些“××地区(或单位)收购粮油不打白条”的报道,看了觉得不是滋味。买东西给钱,在商品社会中是极为普遍而正常的现象,不给钱、打白条才是违背交换原则的怪事。现在“不打白条”居然成了新闻,岂不是说打白条是普遍现象?西方新闻界有句口头禅:“人咬狗才是新闻”,  相似文献   

3.
"换个"身份体验《八个部门管不住两条狗?》是笔者根据江苏省泰州市当地通讯员提供的线索采访的一则社会新闻.泰州当地一个小区的居民反映,小区附近的企业养了两只狗,每到深夜十一二点钟,清晨三四点钟,狗就狂吠不止,严重影响居民们的休息.他们向派出所、环保局等多个部门投诉,但没有一个人来过问.按常规的采访路径是"找相关部门,问他们有没有这回事,如何解决".这样的采访,相关部门因为知道媒体已经关注,一般都会说,"我们了解情况,该是我们管的一定管"等等.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好像是解决了一个问题,但"门难进、事难办"的现象还依然会存在.  相似文献   

4.
余勇 《新闻三昧》2000,(5):10-12
安排一个线索今年1月16日晚上8点半,飞机晚点3个半小时之后,我和摄影记者蔡金铎由首都机场飞往徐州。那里,轰动全国的大黄山煤矿事故抢险工作正在进行。晚上9时40分,我们终于到达徐州观音机场。11时20分乘一辆出租车到达大黄山煤矿。当我们看到几辆救护车正开进煤矿的办公区,一下子感到采访的神经紧张起来。听煤矿的门卫说,这是下午救出的工人在大黄山煤矿作了紧急治疗后正转往徐州煤矿集团第一医院。在进入角色之前,我们已经盘算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名记者或通讯员,把握住自己,把握住事态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1986年那次交通事故的采访,当初如果没有这两个“把握”,就不会将那些充满爱、充满时代风采的难得素材都抓到手,展现在读者面前。那是那年的5月14日下午要下班的时候,我接了一个邀请采访一起车祸后某医院全力组织抢救的电话,简单问了一下情况后,按照电话里提供的线索,骑上自行车,直奔第一人民医院。院长室里,黑压压坐满了人。听说记者来了,都争相介绍情况,而且大多都是围绕这家医院如何及时抢救的事。他们究竟是被医院的医德、医风所感染还是别  相似文献   

6.
6月7日晚上,整个营区万籁俱寂,新疆军区某部上校团长黄克荣,轻轻地敲开了团新闻报道组的门。团长进屋坐下后,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本子放在桌子上,然后接过我们递给他的烟吸了起来。我见这个本子封面上标有“121”字样时,觉得好奇,便问团长这“121”是什么意思,他说这是他的第121个记事采访本。得到团长的允许后,我随便翻了翻,发现这个记事采访本记的事很杂,有民间故事,有读书笔记,有歇后语、谚语等,当然更多的是他下连队的调查和一些连队的工作汇报。吸完烟后,团长打开了他的记事本,对我们报道组的全体同志讲述:最近哪个连队又出了新鲜事,部队近日又干了哪些好人好事……最后他还带着商量的口气问:“你们看这些素材哪个更有新闻  相似文献   

7.
采访并不是每一次都能成功。有的被采访的对象没有新闻,必须放弃;有的被采访的事实不是新闻,也要撤出;有的被采访的问题不能报道,更须“割爱”……原因是多方面的。采访本身就是一种选择的过程。有采访前的选择——发现线索,选择线索,确定线索;有采访中的选择——进入采访后发现不是我们要报道的东西,即退出来另选对象;有采访后的选择——采访已经完成,因发现事实本身有问题,或情况又发生了新的变化,只有“割爱”,另选线索采访。这在采访中是常事,不必介意,也不应怕麻烦。  相似文献   

8.
分房是机关、企业中最敏感、也是干部最容易以权谋私的事。我们曾采访过一次分房中的问题。从1997年5月27日开始,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早晨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及《新闻纵横》节目,连续3天播出了我们采访的批评机械工业部天津复印技术研究所领导,在分房中以权谋私的录音报道。报道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但是,这组报道在采访中却颇费周折,可以说是一次艰难的采访。  相似文献   

9.
6月10日,中国青年报刊登了我们采写的《吉林松原:严查之下高考舞弊仍禁而未绝》系列报道,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从接到线索到调查采访,此间经历的艰险和曲折,是我们记者生涯中的一次挑战.通过调查采访,我们成功地掌握了大量情况并一一核实,最终写出这篇严谨而扎实的稿件.  相似文献   

10.
从去年 12月 31日起,沙雪暴袭击着内蒙古锡林郭勒大草原,最大的风力达 9级,风速每秒 26米,气温在零下摄氏 41度,一夜间,成群的牛羊被冻死在茫茫雪原上,几十万农牧民困在暴风雪中告急。读者急需要了解灾区的情况,募捐者也想了解当地最急需什么。我们于 1月 12日夜驱车奔向雪灾的纵深地带进行了采访,度过了一次不寻常的采访生活。   一声令下连夜出发   内蒙古锡林郭勒雪灾,牵动了天津读者的心,报社领导派记者前去采访。《今晚报》新闻策划组拿出采访方案,但新闻切入点在哪 ?与天津读者有哪些联系 ?1月 11日上午,我们从因特…  相似文献   

11.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发展,许多新事物出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为我们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课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坚持“热采集冷筛选、细核实”就可以有效地避免“失实报道’。“热采集”。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应当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充分运用直接采访和间接采访两套本领,采访每一个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要广泛搜集材料,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反射出某一事物的特点,在更加广阔的范围里去思考、联想。所谓“热”,就要有打破砂锅“纹”到底的精神,在听取采访对象叙述材料时,问得越细越具体越好,尤其是在了解重要线索时,更要追根求源,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在现场采访时,不光用眼看,用耳听、  相似文献   

12.
孙璇 《新闻三昧》2003,(11):6-8
10月17日,晚上20:00,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上空的天黑压压的,地上则刮着凛冽的寒风。而刚刚结束“神舟”五号发射及后续新闻采访的我和同事侯恕望(摄影记者)乘坐的那辆车,却在无垠的沙漠里打着“圈圈”——我们迷路了。  相似文献   

13.
采访六法     
解决了采访作风、采访态度问题,还需要掌握采访的方法。一般说来,采访离不开口问、手记、耳听、目睹。但是,在不同情况下还得使用不同的采访方法。那么,采访大体有哪些方法呢? 其一,是单刀直入法。报道线索明确,一进入采访阵地就可以直截了当地围绕已知的线索进行调查了解。例如,上级领导机关根据掌握的可靠材料向报刊推  相似文献   

14.
有时我们发现一条新闻线索,只要我们顺藤摸去,有时是会摸出许多“瓜”来。去年5月初,我到随州市农行去。我了解到该行在国家银根紧缩、控制信贷的情况下,巧用有限的信贷资金,对乡镇企业采取了四种投贷方法。我觉得是个有价值的新闻,但我当时并没有局限于此,我顺着这条线索又往下摸。我问他们在今年信贷抽紧的情况下,在加紧资金管理上。采取了哪些高招。他们谈到,近年来,“条子贷款”在农行系统愈来愈多。今年初他们通过全行系统“盘点式”清理,发现在个体商业科目中“条子贷款”达245万元之多,占贷款总额的56%,严重地干扰了银行的正常  相似文献   

15.
《伤心的大峡谷》和《境外赌场围攻中国》两篇文章是我近年在新闻采写中较有心得的作品,我将结合这两篇文章谈谈个人在发现新闻、进行突破性采访方面的经验。 1999年10月3日11时20分,被誉为"西南第一漂"的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马岭河峡谷风景区发生一起缆车坠落事故。事故致使35名乘客死伤,其中14人死亡。采访前我发现已经有报纸简单报道了事件发生的经过和初步死伤情况,但对于事件发生的原因不太明了,也没有人对此提出质疑。出于新闻职业敏感,我感到这次事  相似文献   

16.
1984年10月5日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章敬通知我,"有紧急任务,在办公室待命"。这是时政记者常有的事,不奇怪。但他不告诉我要去采访什么却使我纳闷。一时间,我也不便多问。我脑子迅速转动着,莫非是叶剑英老帅病危?是去外地吗?过了一会儿,红电话保密机响了,通  相似文献   

17.
1989年10月18日夜,山西大同、阳高一带连续三次发生地震,造成40余人伤亡,8000多间房屋倒塌。地震发生的当夜,我和张银曙迅速赶到国家地震局采访,新华社连续发出三条消息,及时地报道了多方关注的雁北震情。10月18日晚10时45分国内部农村编辑室在农村编辑室值夜班一向是比较轻松的。这天晚上,我除了编发了一条会议新闻和接了几个分社电话外,便是同本编辑室的张银曙聊天了。跟往常一样,我们先聊起了日常报道的猪马牛羊、麦豆  相似文献   

18.
首都新闻摄影赴晋采访团于11月3日到14日在山西9个地区26个县进行了采访,行程3000公里,取得圆满成功。 人民日报、新华社、经济日报、中国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妇女报等9家新闻单位的摄影记者,参加了这次采访活动。他们深入偏关县万家寨引黄工程、阳城电厂建设工程、太旧高速公路等国家重点建设工地拍摄,采访了全国第一位白  相似文献   

19.
笔在基层电视台做电视新闻记已有六年了,每天上班考虑的第一件事就是:今天去哪里采访?采访什么?新闻线索从何而来?这是一个相当实际的问题。作为一名优秀记,不能坐等上司硬性指派采访任务,应该要积极主动地去寻找经济报道的线索。事实上,改革开放二十年来,变化最大、发展最快的是经济领域,矛盾最多、问题最多的也是经济领域。可以说,经济领域每天都有极多的有价值的新闻线索等着我们记去挖掘、去发现。那么,经济报道的线索从何而来呢?笔根据几年的采访经验有以下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20.
早春二月,经济日报在广大农民盼肥、愁肥之时,拉开了“条子化肥”报道的序幕。“条子新闻”连续见诸报端,引出了“条子现象”讨论,引出了一大堆关于党风、社会风气的争论课题。许多读者来信,热切地关注着这场“条子清扫战”的成败。春天伴着风和雨,走了。夏天,伴着暑热来临了。6月26日,经济日报刊登了一条“句号新闻”:”河南省处理‘条子肥’问题,有关责任人员受到政纪处分。”这组批评新闻在盛夏有了结果,实在可喜可贺。两个多月紧锣密鼓般的报道,两个多月的无声无息般的等待,毕竟有了令人振奋的光明的尾声。我们终于可以作“春天的回顾”了。“今天的新闻,明天的历史”。成功,是后人的财富;失败,是我们的遗憾。春夏之后,是秋冬,因为我们还要和人民一起呼吸,手中的笔还要挥动,写下欢愉,写下忧愤,写下历史……我们应该“回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