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乔景柱 《下一代》2013,(6):46-48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谁拥有文化优势,谁就拥有管理优势、竞争优势、效益优势和发展优势。以文化兴校是竹溪县城关中学和谐繁荣发展的制胜关键和法宝。近年来,城关中学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一面加强管理,安全发展,一面大力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培育富有现代学校意识和和谐创新的学校文化,有力地促进了学校和谐、稳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以后,高等学校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针对目前高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千校一面的趋同化现象,本文从哲学的角度解析了中国的“和”文化以及“和而不同”的儒家思想,同时把传统文化的精髓运用到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战略中,深入地分析了“和而不同”哲学思想对高校办学特色建设的启示,为我国高校的特色化办学道路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以何祚欢“儿子”系列为代表的一些汉味小说,展示了武汉市民文化精神中宽容坚忍、勇于担当的一面。这似乎为俚俗、粗鄙的武汉市民文化增添了一丝亮色,然而也许正是这一点造成了恶俗、粗鄙的蔓延。发掘武汉市民文化中有价值的内容,引恶向善,贬丑溢美.以文学的手段表现更加丰富多彩的武汉地域文化特色.这是“汉味”作家创作的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4.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孕育一方文化。当中国传统的爷爷遭遇澳洲“开放”的孙子,他们发生了激烈的碰撞。这其中,我们很难分辨谁对谁错。惟一可以肯定的是:没有碰撞就没有融合。  相似文献   

5.
我就是我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总会想一些奇怪的问题。我常会问自己:我到底是谁?我从哪里来?生命的意义又是什么? “我是谁?”我问泪。泪回答:“你是一个人,一个女孩。”“我是谁?”我问风。风回答:“你是动物,是一个高级动物。”  相似文献   

6.
一、儒道相济的美学思想基础 一个人对艺术的认识应该说首先是对生活的认识,对美的追求也应该首先是对生活的追求。在我国传统的美学思想大厦中,谁都承认它有两根坚实的柱石,一根是儒家的,一根是道家的。它们都是从对生活的认识转为对艺术认识的一种升华。纳兰性德成长于这个美学大厦之中,他虽是满族世宦的后裔,但传统的儒道思想却在耳濡目染中始终伴随着他。纳兰思想是一个满汉文化交融、传统思想与鲜明个性相织的结合体。他既有儒家学说中所要求的补社稷、济苍生的一面,同时也有道家学说中追求精神自由,摆脱世俗羁绊的一面。入世用世,“神龙亦见首,不然为腐草,”“激烈感微生,请赋从军诗。”慷慨激昂溢于言表,表现出他不甘寂寞,跃跃欲试的强烈愿望和极极的入世精神。  相似文献   

7.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们已经不肯认错,不敢认错,甚至不会认错。 一、认错曾经要资格 我们的文化传统,似乎很鼓励认错。谁不知道“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蚀)焉”?但不知是否有人想过,这其实要有资格。资格,就是“君子”。在孔夫子的时代,君子首先是贵族,即“君之子”。  相似文献   

8.
南社词在中国词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是中国传统词学的“最后辉煌”。南社处于新旧文学观念激烈碰撞的时代,其词学创作不仅有重传统的一面,也有革新一面。对词境的开拓即为其“新变”之一。南社诸子承担起了“词界革命”的重任,他们对词境的拓展主要表现在新思想的抒写与新题材的表达两个方面。这是最值得我们深入探究者。  相似文献   

9.
姜文仁 《成才之路》2011,(10):64-64
“讲读法”是语文教学中最常见、最传统而又最基本的一种教学方法。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人们对“讲读法”的认识,好像有点偏激。它仿佛就是旧传统的化身,就是应该改革的对象。似乎谁保留讲读之风,谁就有悖于课改精神,  相似文献   

10.
一、背景材料《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钢要》提出了中小学生要由应试教育转向提高全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市场经济下教育机制的转轨,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有文化”,更要有“技能”,要“一专多能”。学校教育面临重重困惑:经过激烈的高、中考竞争后获胜的考生可能由于学校的高收费不能入学,而几经波折进入大中专校园学习的学生们也还面临着毕业后分配、就业的困境。一面是激烈的竞争中落选的沉重打击,一面是毕…  相似文献   

11.
在西方的传统文化中,母性意味着“无私奉献”、“忘我牺牲”和“仁慈宽厚”,尤金·奥尼尔却在他的悲剧中向世人展示了母性中的另一面,颠覆了传统文化中关于母性的神话。  相似文献   

12.
世界上任何语言都是植根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中,反映着特定的文化内容。在语言这一大千世界里,有很多有趣的现象,值得人们探讨和研究。其中之一就是语言与动物的不解之缘。许多动物的名称,除了代表动物本身外,还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由于汉英两个民族历史文化、民情风俗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形成了独特的动物文化。笔者在平日的读书中积累了一些汉英语言中关于动物文化的有趣例子,现与读者朋友共享。1.狗和dog在汉民族传统心理中,狗是一种下贱的动物,常用来比喻卑鄙丑恶的人,引起“卑贱、恶劣”等联想,如“狗头军师”专指在背后出坏主意的人;“…  相似文献   

13.
何谓生命?看似无须询问不言自明,其实不然.正如著名的“我是谁”的发问一样,是严肃而艰深的哲学问题.无须征引众多哲学家的论述,肤浅地说即有本能的生命和理智的生命,动物的生命和文化的生命,残缺的生命和完整的生命(指肢体)等等.“士可杀不可侮”,可杀的是肉体的生命,不可侮的是信仰和气节.“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诗中的“生命”似乎也是指肉体的物质的,但爱情和自由也是生命的组成部分,即精神生命.  相似文献   

14.
试论隐逸文化中的“乐道”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道”有任重道远的沉重的一面,但在视人生为第一要义的中国文化传统中,“乐道”一面的体现更是自然之义。这从儒道两家的有关思想可以清楚见出。而它们的具体落实又往往是在隐逸文化系统当中,通过士人隐逸的实践追求或趣尚得以体现的。  相似文献   

15.
大象认输     
在美丽的大森林里,住着许许多多动物。一只又高又大的大象,在家门口挂了一面大旗。旗上写着“天下最大”几个大字。金丝猴看见了,对大象说:“在森林里,你是最大的动物,但在地球上,你还算不上最大。”大象听了金丝猴的话,气得把鼻子卷在空中,说:“你快说,还有谁比我大?”金丝猴领大象来到大海边,指着大海说:“海中的蓝鲸比你大,他才是当今地球上最大的动物。”  相似文献   

16.
期末考试,有一道写成语的题,有一些学生写了“机智勇敢”“努力学习”“意志坚强”等。阅卷时教师们对此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有的认为这是成语,有的认为这不是成语。在谁也说服不了谁的情况下,干脆“放宽政策”:像这些辨别不清的四字短语都算成语。  相似文献   

17.
康有为是近代历史上一位既开放又保守的思想家,一直在新与旧之间徘徊,他一面饥不择食地吞咽西方文化,希望吸收西方先进科技与文化为我所用,另一方面又不能从传统文化的心理模式中走出来,力图维持中国传统的“纲纪法度”和“伦理名教”而守住内心的精神依托,从对传统的批评又回到对传统的眷恋。  相似文献   

18.
当下的一些恶俗娱乐现象,屡屡挑战社会道德底线,唱歌的比的不再是唱功,比的是谁跑调跑得远,演戏的飚的不再是演技,而是绯闻八卦……如此浮躁的社会以及文化,使得社会上的一些不谙世事的人士。前仆后继地投身到以臭、丑来博名的队伍当中,然后还能赚得盆满钵满,“杯具”似乎也就不言而喻了。  相似文献   

19.
世界上任何语言都是植根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中,反映着特定的文化内容。在语言这一大千世界里,有很多有趣的现象,值得人们探讨和研究,其中之一就是语言与动物的不解之缘。许多动物的名称,除了代表动物本身外,还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由于汉英两个民族历史文化、民情风俗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形成了独特的动物文化。下面是一些汉英语言中关于动物文化的有趣例子。1.狗和dog在汉民族传统心理中,狗是一种下贱的动物,常用来比喻卑鄙丑恶的人,引起“卑贱、恶劣”等联想,如“狗头军师”,专指在背后出坏主意的人;“狗[看人低”,指为人势利、瞧一般人不起…  相似文献   

20.
由于知识成几何数激增、信息成爆炸式充塞,审美泛化便成了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在“谁吸引人,谁就是艺术”的角逐中,“另类文化”网住了以青少年学生为主的所谓“新人类”、“新新人类”的眼球,文质兼美的课本在这场竞争中似乎成了“弱势群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