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6 毫秒
1.
本研究以2011年《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研究对象,认为这一课程标准属于过渡性课程标准,在现实的体育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定问题,如高中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发展性评价的弊端、体育健康理论课的实施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完善,以更好地服务当前我国的学校体育教学。  相似文献   

2.
前言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和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使用,将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推向了一个全新的境界。教师备课时要抛弃已不适应现代体育教育的理论和思维方式,拓展新的思路,积极探索新大纲和《课程标准》的内涵,要做到心中有“纲”有“目”。  相似文献   

3.
体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订与颁布的规范体育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中小学体育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目标、内容标准和评价等,体现了国家体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思路,以及对中小学生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方面的基本要求,是课程管理和评价的基础,也是教材编写和教学与评估的依据。体育《课程标准》的出台,标志着体育学科高起点的课程改革拉开了帷幕,  相似文献   

4.
一、课程标准的三大特点对历史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全日制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对历史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旧大纲相比,课标第一大特点是具有较强的灵活性。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以本为本、以纲为纲”成为某些教师教学的  相似文献   

5.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河南省高校非体育类专业贯彻实施《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公共体育理论课程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部分高校依然存在重视运动技术、缺乏理论知识教育的问题。文章提出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有关理论部分的教学改革建议,以期为普通高校非体育类专业公共体育理论课程建设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为广大从事体育与健康教学的基层体育教师提供了广阔的施展才华的平台,同时也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诚然,要科学、全面实施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笔者认为,关键是要转变旧观念,树立新理念,坚持一个指导思想——健康第一,正确地处理好四种关系,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体育教育教学效益。  相似文献   

7.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改革也在不断深入。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改革的洪流。以教学大纲为依据.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注重技能教学的模式一去不复返了.现代的教育教学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体育教育教学是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的教育教学理念.素质教育关注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8.
中学体育和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体育选项教学是贯彻落实素质教育、执行《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而采用的教学组织方法之一,是体育课程改革的亮点;在进行体育选项教学时要以《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为准绳,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以及学校的场地、器材及师资情况合理安排.但在风靡一时的选项教学中存在一定的误区,导致在实际教学中偏离了新课程的宗旨和内容  相似文献   

9.
徐飞 《学子》2014,(1):65-65
正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的推进过程中,不断暴露出了一些实践问题。特别对于农村教师,由于长期按照《体育教学大纲》教学形成的传统习惯,而《课程标准》缺乏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如何按照《课程标准》的精神,并依据农村的实际环境和学生的体育经验去设计和践行课程,是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深化阶段的当务之急。一、体育教师角色的转变《新课程标准》坚持"素质教育"、"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要求教师掌握体育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体育教育本  相似文献   

10.
体育游戏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一定规则约束下,以体育动作为基本内容,以游戏为形式,以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为主要目的的特殊的体育活动一由于它具有锻炼价值、趣味性、一定规则、综合性等特点,符合现代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提高健康质量与社会适应能力”的教育理念。把体育游戏融汇于整个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有助于我们完成《课程标准》提出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方面的内容及目标的实现。故此,本人结合十几年的教学体会,  相似文献   

11.
<正>2011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课程性质中明确表述:本课程是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这里的"体育与健康方法"笔者有两种理解,一种为"体育与健康的方法",另一种为"体育与健康学习的方法"。既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将"学习体育与健康方法"作为本课程的教学内容,那么在实际体育课堂教学中是否将此作为内容进行教学呢?怎样进行教学呢?值得一线体育教师反思。下面就以上两  相似文献   

12.
学校体育教学工作是在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精神原则下展开的。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又是多民族聚居,完全按照《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原则来制定编写体育教学工作中的体育教案,既不现实,难度也大。因此,灵活运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基本原则,结合实际,制定适合本学校实际情况的《体育与健康》自选自编教材很有必要。要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教材与符合当地学校场地场馆设施状况的自选自编教材科学合理的搭配使用,才能使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任务高效顺利地完成。  相似文献   

13.
<正>《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出,体育课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此外《课程标准》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价值、基本理论、课程目标、学习领域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可以说《课程标准》从思想  相似文献   

14.
体育教学新理念与体育专业田径课教学评价新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体育专业田径课学生评价现状深入了解的基础上,紧紧把握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教学新理念,提出将能力等隐性因素纳入评价体系,培养适应中学田径运动教学“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要求的体育教师。  相似文献   

15.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拓宽体育课的基本内涵,强调课程的多种内容、多种功能、多种价值的整合,在重视学生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同时,充分发挥课程的教育功能,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和身心协调发展,为中小学体育教育工作者提出更高要求,也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提出新的要求。如何深入挖掘体育多方面的教育因素,提高学生的体育教育教学能力,是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在新形势下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6.
1 转变观念 抓好体育课程建设,《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了体育学科的性质,摆正了《体育与健康》在学校教育和学科教学中的位置,把“健康第一”作为教育的指导思想,既反映了整个素质教育的要求,又体现体育学科的特性。在新的历史时期,体育课程建设应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增强体育意识,提高体育能力,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来考虑课程建设;建立从生物、社会、心理、自我教育、养生、健康等多角度的课程目标体系。  相似文献   

17.
许卫国 《教育艺术》2005,(12):48-49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进一步落实,广大体育教师面临着一个新的挑战。如何进一步优化体育课堂教学,实现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以及如何达到五大领域的领域目标以及水平目标,这些都是摆在体育教师面前的现实问题。当今多数体育教师的业务素质及创新能力与实施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产生差距的主要原因在于我们的教师长期所受的教育以及在教学中长期拄着《体育教学大纲》这个无形的拐杖进行体育教学。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不能从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中走出来,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中。这种差距又制约着体育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与发展,那么,如何优化体育课堂教学,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新的教学理念,本人从以下几方面做了进一步探索,在体育教学工作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
对浙江省部分发达地区的重点中学体育教师对体育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学习领域的划分、课程的目标体系、目标统领内容的做法、教学建议、学习评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方面现状的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教师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有一定程度的理解,认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教学的指导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组织形式、课程评价等方面都与以往有所不同,促进了我国学校体育工作的科学发展。但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落实到具体教学实践的情况并不十分理想,对影响其教学过程的因素需要进一步研究,并结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教学实施情况提出建议,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标准的进一步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随着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行,传统体育课的教学模式越来越不适应新课标的实施,本文通过查阅文献,访谈,对比等研究方法,对学校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进行分析,指出其可行性,并提出一些对策,为构建完善的学校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依据教育部《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编写的教科书,目前有4种已获批准出版,供实验地区选择使用。在“一纲多本”的情况下,显然,《课程标准》应成为指导教学的根本性件。无论哪种版本的教学考参书也都应依据《课程标准》设计教学。但是,目前的《课程标准》是“实验”稿。标明“(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