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4 毫秒
1.
历史的变迁,社会的转型必然会带来程度不同的信仰危机,信仰危机是社会转型时期客观存在的精神现象,只有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加强对公众的信仰教育,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中国社会的信仰重建问题。  相似文献   

2.
在当前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信仰危机现象日益凸显。只有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挥党员的人格示范力量,加强对公众的信仰教育,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中国社会的信仰重建。  相似文献   

3.
走出信仰的低谷——关于信仰危机与信仰重建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信仰是民族凝聚力的源泉。信仰根基的迷失和作为国家与民族主导信仰内容的缺失 ,将导致人们丧失精神支柱 ,并由此产生严重的社会后果。因此 ,社会转型时期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信仰在民族精神整合与振奋中的主导作用 ,要把信仰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加强信仰教育 ,建构科学的信仰系统 ,促进民族主导信仰的坚定与精诚集中。  相似文献   

4.
道德信仰是信仰的一种基本形式。在当前中国民众道德信仰有所衰落的社会转型时期,儒家道德的信仰化彰显了自身的当代价值,成为我国当代道德信仰建设的可贵思想资源。因此,挖掘儒家道德规范的思想内涵,对承接传统道德文化、清除道德信仰危机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加强教学改革 提高“两课”教学实效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两课”教学面临的困境 1.社会转型致使青年学生产生了信仰危机。信仰危机本身是指个体或某个群体信仰体系相对于其生存的社会情境由于不适应而表现为缺失的状态。目前我国青年学生所面临的信仰危机从本质上来讲是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所出现的价值体系断层的现象。即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所说的“现代化所带来的传统社会和文化特质的一种断裂”的表现。“两课”教学是学校教育的知识体系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相似文献   

6.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转型,我国学术界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完整研究系统,涵盖其概念与本质及实践创新等内容。但是学界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研究仍存在着不足之处。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涵义、意义、特征以及危机等方面加以综合论述和分析,深入探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表现及原因,从而使马克思主义信仰充分发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道德信仰是信仰的基本形式,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着道德体系中的最高价值理想或最高人格境界,凝聚或整合着各种道德诉求和规范。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的重要阶段,由于旧的道德信仰体系已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发展的要求,新的道德信仰价值观尚不完善,以至于出现了普遍的道德信仰危机现象。在此,文章重点分析了道德信仰危机发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该危机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社会变革都会产生思想观念的转变,我国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原有道德观念与新道德观念之间产生了冲突,道德信仰危机日益涌现。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思想还未完全成熟,更易受到其中的冲击。当代中国的道德信仰问题不是当代大学生所特有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考察当代大学生的信仰危机的形成及产生等原因,需要从社会角度入手分析。道德信仰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有着重要的社会功能,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重建道德信仰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认为,应该从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重视道德教育、健全法制建设等途径对当代大学生进行道德信仰的重建。  相似文献   

9.
一“、两课”教学面临的困境1.社会转型致使青年学生产生了信仰危机。信仰危机本身是指个体或某个群体信仰体系相对于其生存的社会情境由于不适应而表现为缺失的状态。目前我国青年学生所面临的信仰危机从本质上来讲是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所出现的价值体系断层的现象,即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所说的“现代化所带来的传统社会和文化特质的一种断裂”的表现“。两课”教学是学校教育的知识体系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当前马克思主义对青年一代的影响远比对前辈人的影响要小得多。虽然它还是知识体系的基础,但它的绝对性主导…  相似文献   

10.
信仰危机·信仰对象·信仰方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仰危机是一种精神现象 ,是社会变革在观念层面茫然状况的反映 ,也是个人生命价值追寻中的迷失。信仰危机发生相关的有两个主要方面 :一是信仰对象的统摄性 (权威性 )削弱或丧失 ,二是信仰方式扭曲或倒错。在与信仰对象超越性有关的“总的假设”论证中 ,明确研究定位是首要的 ,即必须明确信仰不是认识 ,所以不应当、也不可能在认识论中解决信仰和信仰危机问题。引起信仰方式扭曲或倒错的主要原因是 :信仰方式与信仰对象、信仰观念、社会基本制度的不契合。反省已有信仰方式的缺陷 ,及时进行调整修补 ,减少盲目性和绝对化 ,是舒缓和解决信仰危机的一个有效路径 ,同时亦有助于信仰主体及信仰观念的提升 ,对社会信仰重建具有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当前新的历史时期,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社会环境,加强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严峻而紧迫的任务;加强“党性”教育、宗旨教育、艰苦奋斗的教育、革命气节教育有助于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相似文献   

12.
诚信对于当代中国社会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但社会生活中诚信的严重缺失乃是人们难以否认的客观事实.在导致社会性诚信危机的原因体系中,司法的不尽人意无疑是极为重要的方面.因之,充分认识司法之于诚信社会的必要性,通过符合法之精神的司法活动打造诚信社会,就成为法治进程中我们所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13.
信仰是主体源于生活实践而对某种对象的极度信服,并视之为具有终极价值以作自己精神寄托的强烈情感和思想倾向。当代国人的信仰呈现如下两大特点:一是信仰具有明显的功利性,并且经验性与超验性趋向统一;二是信仰具有更多的理性精神、多元化倾向和宽容精神。没有能够真正领会和在实践中体现马克思主义的彻底的实践精神和彻底的批判精神这两大品格,这是产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古代小说特别是通俗小说中,诚实、忠义、信义、信用等都作为作家歌颂的主题。同儒家提倡的仁心与佛家的自律精神相一致。但当诚信观念被践踏时,便会催生出复仇这一承栽着人类恩怨的情感历程。这是因为当诚实与信义被践踏、被背弃时,受到伤害的一方基于被愚弄的愤怒以及被伤害的仇恨而实行报复,背信弃义的受害者往往会变成复仇主体,这样诚信观念与复仇主体之间便产生了一种内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在人类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均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它是个体道德的基石,是社会秩序良性运行的基础,是规范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诚信的缺失将是一种社会灾难,切实加强社会诚信建设,是“以德治国”方略的内在要求。进行诚信建设要从多方面着手,最重要的是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能够在全国范围内查询的公民个体、单位集体和公司法人的信用记录档案,并附之以相应的配套奖励措施,为社会诚信水平的提高提供机制上的保障。  相似文献   

16.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办学宗旨、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办学个性的综合体现,反映一所大学的价值取向和发展取向。大学精神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在的,更是未来的。面对我国大学精神建设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坚持以和谐理念为核心,培育大学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自由民主的人文精神、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和兼容并包的开放精神,坚持以人为本,走内涵发展的道路,打造和谐校园,将不仅是高等教育自身改革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进步所赋予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7.
社会转型时期,经济的富足并没有带来心灵的安乐,反而加剧了人们的困惑失落。当我们反思这个现状的时候,发现心灵的失落与信仰的缺失有关,因为信仰能够带给人们精神的引领。关注社会转型期信仰的构建维度,对中国信仰缺失的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对如何建立真正融入我们灵魂的现代价值系统,成为全民族的内在精神力量给出解答。  相似文献   

18.
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存在着教育目标不明确、重理论轻实践、教育方法上重规范轻关怀等问题,这是由经济发展全球化、体制改革不到位、学校教育有欠缺造成的。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方向,创建以人为本的育人环境强化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效果,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新发展,要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努力开拓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新途径。  相似文献   

19.
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主流是好的,但也存在政治信仰不坚定,价值观念模糊,过多关注个人的、眼前的物质利益等问题.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理想信念的民族.许多忧国忧民的仁人志士的思想和人格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可资利用的理想信念和教育资源,可通过开设传统文化课程、第二课堂的活动、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等途径,借助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的熏陶,提高理想信念教育的成效  相似文献   

20.
新时期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旨在帮助当代大学生在新形势、新环境下理解并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从新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大学生自我发展的追求和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需求来看,关注当前大学生群体信仰的多元化、感性化以及政治信仰缺失等问题,分析其成因并提出相关的对策,无疑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