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民国武侠小说的民间记忆散见于常规的丈史著作和当下的网络文本中,它们反映了传统文化经由武侠小说对百年来中国人精神的影响。这种记忆至今犹存,说明传统文化的因子还在发挥作用。因此,对于民国武侠小说民间记忆的研究,便不是单纯的史实勾勒,或者为以往的武侠小说研究作史料上的补充,而是着眼于武侠小说记忆对人的精神成长的影响,重新思考武侠小说阅读与人的精神成长之间的关系。有鉴于此,把记忆研究引入民国武侠小说研究领域,首先会引起研究方法的革新(诸如口述史、田野调查等历史社会学方法的引入),其次新方法的使用无疑会拓展武侠小说的阐释空间,深化人们对武侠小说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民国前期,妇女解放运动高涨,发展女子教育、提高广大女性的文化素质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而北洋军阀政府忙于战事无暇顾及教育,一些民间社团担当起这一历史使命,他们建立各种类型的女子学校,积极参与女学制度改革,并以妇女报刊为阵地探讨女子教育问题,为改革和推行女子教育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相似文献   

3.
"民国性"是民国文学研究价值意义彰显的一个重要表征,也是打开民国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视域,是传统现代文学三十年研究的另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也是回到历史场域、重新发现学术生长点的新际遇。"民国性"是民国文学研究的应有内涵。只有将这一内涵的研究置于重要地位,才能激活民国文学研究的生命力,才能在现实和理论两个维度上凸显民国文学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大连大学学报》2015,(4):74-79
地方志是反映地方精英思想文化的重要载体。精英思想文化在近代社会转型时期呈现出了复杂的面貌,并特别体现在对民间信仰这一底层文化形态的不同认知上。地方精英对"迷信"话语的逐步认可和接纳,成为乡村社会传统文化开始转型的最初信号和表征。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史上,能够最直接、形象地映照母语教育足迹的史料当属语文教科书。其中能够具体反映我国在学校教育的初级阶段,母语教育的内容及其方法理念的生动史料,当属那一时期的小学语文教科书。近年来,出版界刮起一阵"民国风",大量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重印上市,民国课文选本、民国小学生作文类出版物也十分兴盛。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与民国小学语文教育,成为大众关注的热门话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中反思现行的语文教育。本文的研究从"民国教材热"这一现象出发,思考其背后蕴含的深层次原因,立足于民国时期小学语文教科书选文及编排方式特点的分析,将民国小学语文教材与现行教材进行比较,归纳总结出民国小学语文教材在教育目的、内容选择及如何引导学生阅读等方面的可取之处,以期对现行小学语文教材编写与小学语文教育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考虑到1949年之后台湾地区出现的"民国"文学,"民国文学"的理论建构值得反思。对大陆学者而言,无论将"民国文学"视为中性的时空概念,还是将其视为一种精神资源,如果将1949年之后台湾地区的文学天然视为"民国文学"的一部分,两种认识都有难以自圆其说的部分。实际上,"民国"是一个变化的文化空间,只有从"空间"的意义理解民国文学,"民国文学"的活力才可能被释放出来。  相似文献   

7.
张善琨是孤岛时期中国电影界最典型的商业代表,抗战夹缝中的灰色岁月注定使他成为一个被双重敌化的颇具争议性的人物。不过,倘若回到民国历史重新认知张善琨及其影业公司如新华现象,我们就会对历史与历史人物的复杂性有更丰富贴切的不同认知。事实上,在经济利益诉求上,孤岛求生的张善琨在客观上是推动民族影业发展的旗手与功臣;在多种力量相对并存的民国电影格局之下,张善琨所代表的影业可谓民间一方的中流砥柱。  相似文献   

8.
西方学者在研究近代中国社会史时,发现近代中国社会也存在着类似于西方社会的"公共领域",但大多研究局限于政治经济等领域,对教育领域研究不足。按照"公共领域"的研究范式,对民国时期在教育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的民间教育团体的生存样态进行探究,以存在时间最长且一直发挥作用的中华职业教育社为个案,从其公共群体、公共结构、公共活动三方面探讨其"公共性",认清它的生存样态,为当前的民间教育社团发展和教育改革提供思考路径。  相似文献   

9.
论民国大学校长的“反介入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大学校长开创的教育理念是一个富有逻辑演绎张力的思想体系,在其展演过程中既表现出与中国传统和西方现代性的一种内在契合性和外在回应性,又表现为对国家救亡图存的积极关照。当与世界接轨的教育理念运动在消解了国家权力和教育权力之间的距离时,特别是通过大学校长的反介入精神奠定现代化大学发展的思维惯性之后,形成了国家权力与教育权力的共融空间,构建起大学独立自主的属性,大学主体得以确认,创建了中国一流大学。这种反介入精神的价值指向、实践指向、问题指向决定了教育理念展演不是单纯与狭隘的精神运动。  相似文献   

10.
上个世纪初中国画存在于一个特殊和矛盾的文化环境里,在关于中国画如何发展的"中西论争"中大致产生了四种不同主张的派别:改良派、国粹派、折衷派、传统派。其中"传统派"的存在很尴尬,在混沌迷茫的时代,他们往往被误归入"国粹派",可有些思想又和"折衷派"相近。他们不绝对排斥西方先进思想,对西方画学有深刻的了解,提倡传统文人画的理念,在重新整理后发现"传统"派在当时可谓既坚守又进步。  相似文献   

11.
关内各省向东北移民,在"民国"时期形成了空前的高潮,大多属于自主性的人口流动,一方面由人民自发形成,另一方面则由政府提倡促成。这些移民多来自山东、河北、河南等省,他们通过海路、铁路、陆路进入东北,而且大多北上,寻求生存。"民国"时期东北的移民分为三个阶段,1927年—1930年是东北移民高潮兴起阶段,每年约百万人。移民进入东北后,在南满地区留居的很少,大多数移民则沿中东铁路继续北进,散布于吉、黑各县及鸭绿江流域带。在"民国"时期的移民高潮中,移入东北的居民还有外国人,如朝鲜人等。这种大规模的移民现象,不但促进了东北人口的迅猛增涨,加速了东北各民族的融合,而且也加速了东北各地特别是东北北部的开发。  相似文献   

12.
朱季康 《教育评论》2012,(3):135-137
民国时期,在海外近代学前教育思想的传播基础上,结合当时的特殊国情,国人在学前儿童的公育思想领域进行了本土化的理论建构。虽然没有形成系统化的理论观念,但其进步价值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13.
1994年陈思和先生提出“民间”概念,“民间”这一概念波及整个思想与文化界,并成为许多研究者讨论的热点。重新审视这一概念时,我们发现“民间”与“广场”的提出,不过是概念的创新,是话语权力的又一次扩张,概念叙述的又一次狂欢。中国的文学需要自身的发展,而不是理论性的高唱。  相似文献   

14.
民国时期是社会转型时期,文化、政治、经济出现了剧烈的发展变化,人们开始用国际化的视角观察各类问题。今天的学者也逐渐开始用国际化的视角研究民国的政治、外交、经济、法律、教育等问题。民国高等教育研究在国际化方面做出了诸多努力,我们可以用"国际化"的视角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民国文学"论争是学界对现代文学研究的一次集体性反思。此次反思提出了三个值得再反思的问题:其一是政治对文学史的遮蔽问题,其二是概念的意义和替代问题,其三是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关系问题。这三个问题,关乎"民国文学"的存在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中华民国文学史(简称民国文学史,后同)被粗暴超越或不应遗忘半个多世纪了,文章作者从文学与政治关系、现有的文学史分期法失误、学术自由、中华民国史体系建树等方位予以分析,呼吁开展民国文学史研究,以弥补国内外此一领域的空白。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文学研究中引入"民国史视角",可在"具体的国家历史情态"中探寻现代文学的生成机制及其丰富内涵。现代行旅散文是现代作家在民国这一特定时空中的感知经验与游历体悟的文本呈现。从民国史的视角观照现代行旅散文的创作,有利于我们从一个更具生命力的入口,还原现代行旅散文创作的原生态。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以来,欧美、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历史文化,因方法科学、新史料的挖掘利用、多种语言的应用,在汉学研究方面进步迅速,无形中给中国史学界造成巨大的压力。胡适、陈垣、陈寅恪、傅斯年诸氏苦心经营,激发民族主义,欲把汉学中心夺回中国,把原本属于负面的包袱转化为正面、积极的动力,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民国史坛繁盛的局面。民国史学的发展,尤其在中国古史、中西交通史、蒙元史、语言学等领域,均受域外汉学的影响。当时国内学界虽然弥漫着与国外汉学争胜的气氛,但对海外汉学大体持一种谨慎的理性态度,既不盲目推崇,也不一概否定。然而,主流学界一再强调取法域外汉学,毕竟在客观上助长了挟洋自重和格义附会的流弊,此一恶习不仅至今不衰,反而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可谓对中国史坛最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研究民间吉祥图案之一的“虎”在剪纸、木版刷印画、纺织品、玩具各方面的造型形象特点,了解民间“虎”形象是以其严而被视为镇妖避邪、保佑平安的兽中之王。其特点威严而不恐怖、活泼而易于亲近、可爱、顽皮,使人们更加了解民间美术是艺术与生活的零距离接触点,它是与人们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的,是一种独特的美术形式。在民间美术的作品中,凶猛残暴的动物更加人性化、趣味化、艺术化。它们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使生活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20.
“民间”是民俗学的关键名词 ,2 0世纪“民间”理念随着民俗学学科的发展不断变化 ,这个变化中潜藏着知识分子对待民间的立场问题。而且在不同时期 ,由于具体背景的差异 ,“民间”内涵也有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