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5 毫秒
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哲学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的开拓意识,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要求和中国共产党新时期党建的历史使命。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应当把真理标准和价值标准结合起来,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转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行动。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明确指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施的指导思想,而实施依法治国又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法律和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总结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经验,是对新世纪中国现代化建设面对的复杂环境和严峻挑战的主动回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蕴涵着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深邃理念。因此,工作在各条战线上的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都应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切实做到以人为本、诚信服务。  相似文献   

4.
"三个代表"作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内在地表明了强烈的实践特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与时俱进的产物;"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落脚点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我们必须从实践的高度深刻领会和理解"三个代表",在实践中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  相似文献   

5.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三个有利于”标准具有一脉相承性,都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当代中国改革、建设实践的基础之上。但两者绝不仅仅只是简单的继承和坚持的关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涵盖了“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根本内容,而且与时惧进,深化和发展了“三个有利于”标准,是新世纪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纲领和自身建设纲领。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发展概念的马克思主义理解人手,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认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体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时代的新内容,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解决新世纪党的建设的重大课题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重大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宪政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实现。社会主义的重要标志就是共产党执政,共产党如何执政(能否依宪执政)直接关系到宪政在社会主义国家能否实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指导思想,能否真正实践“三个代表”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因此,“三个代表”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宪政建设,中国共产党应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反映到未来的修宪当中,并真正做到依宪执政。  相似文献   

8.
“三个代表”思想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的,它具有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贯彻与时俱进的“三个代表”思想,对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吹响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战斗的号角。面对新世纪、面对新形势,高等学校“两课”教师要以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精神状态迎接新的挑战。要乘党的十六大的东风,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具体讲,就是寓“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于“两课“的教学之中,切实提高“两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0.
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面向21世纪中国共产党建设的纲领性献,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和鲜明的理论创新特色。深入研究和理解“三个代表”思想,对加强新世纪党的建设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三个代表”和“三个有利于”在思想内涵上具有一致性。二者的一致性不是思堆的巧合,而是我国当代社会实践深层问题的理论昭示。它充分表明,在当代中国,党的建设不能离开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也不能离开党的建设。党的历史命运和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息息相关,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高度统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三个有利于”标准,从整体上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12.
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要完成两项任务:一是通过人民革命,夺取政权,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二是,在建设过程中,吸取资本主义的肯定性成果,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马克思的"跨越峡谷"理论第一次指明了落后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可能性.列宁关于落后国家无产阶级争取民主革命领导权的理论和社会主义革命一国首先胜利论,指引俄国、中国等一些国家,先后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第一步目标;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理论、市场经济思想、科教兴国战略和自主发展原则,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上述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它必将指引中国实现第二步目标,从而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完全胜利.  相似文献   

13.
农民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这一国情决定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一方面,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另一方面,从我国的未来发展来看,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可见,“三农“问题是和谐社会视野中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和强大生命力,其根本奥秘就在于它是在实践中勇于创新、善于创新、不断创新的科学理论。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创造性地发展邓小平理论的客观需要,是开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客观要求和中国共产党保持活力的内在要求和永葆青春的源泉。  相似文献   

15.
农业、农民、农村问题,是中国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问题,农村社会的发展、稳定和繁荣、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和农民的现代化。直接关系到中共的执政地位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决定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的实现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在历史的曲折演进中,中共对“三农”问题进行了长期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历史鉴戒。  相似文献   

16.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民主不仅是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和任务,而且是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命线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和强大生命力,其根本奥秘就在于它是在实践中勇于创新、善于创新、不断创新的科学理论。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创造性地发展邓小平理论的客观需要,是开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客观要求和党保持活力的源泉。  相似文献   

18.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础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而坚持依法执政是实现党的领导的关键,是实现民主的基础和要求,是实现依法治国的核心。因此,依法执政是实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法治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武器,反贫困是现代化的目标与实质,两者是现代化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因此,在新时期反贫困只有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才能全方位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