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为预防、减少或避免我国冰雪项目青年运动员的运动损伤,运用运动医学领域中研究流行病的方法,对我国冰雪项目青年运动员的运动损伤特点及致因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冰雪项目青年运动员运动损伤发生率较高,男性运动员运动损伤的发病率高于女性,运动损伤具有重复性和多发性的特点;青年冰球运动员和自由式滑雪运动员运动损伤发生率相对较高;膝关节、腰背部和踝关节是运动损伤的高发部位;运动损伤的类型呈现多样化,扭伤、擦伤、挫伤及摔伤较为常见;冰雪项目青年运动员的伤病以急性损伤和中、轻度损伤为主;动作技术失误是导致我国冰雪项目青年运动员运动损伤的主要致因.  相似文献   

2.
目前对于摔跤运动员运动损伤的研究远远无法相比于河南省体育中学摔跤运动员的发展规模,研究的更新速度较慢,跟不上河南省摔跤运动员运动水平的发展速度,通过文献综述法、研究分析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对摔跤运动员运动损伤的后继研究不足,缺乏系统性、长期追踪性研究。通过研究得出建议,加大摔跤运动员运动损伤研究的引导、加大摔跤运动员运动损伤各项科研经费的投入力度、加大和鼓励摔跤运动员运动损伤项目研究申请审批,构建河南省对代表性重竞技运动项目运动员运动损伤全面探索的局面。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2008年中国室内5人制运动员在国家队集训期间发生的运动损伤进行分析,总结出5人制足球运动员运动损伤的常见类型、部位,归纳出5人制足球运动员发生运动损伤的多因素,提出对运动损伤的处理方法和预防损伤的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李勇  任浩  易鹏 《湖北体育科技》2009,28(6):691-692,673
高校高水平武术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容易造成运动损伤,通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随机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推理法,对湖北省高校高水平武术运动员的运动损伤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找出湖北省高校高水平武术运动员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指出容易造成运动损伤的动作及部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预防运动损伤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体操运动员运动损伤的原因分析与预防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分析我国体操运动员运动损伤的部分原因,结合当前体操运动员早期训练中导致运动损伤存在问题的调查和分析,提出了一些预防运动损伤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健美运动员运动损伤特征及预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健美运动员运动运动损伤的特点分析,调查了健美运动员最易损伤的部位以及损伤的类型,并且在研究分析运动损伤特点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为预防运动损伤和处理运动损伤提供相应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福州市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功能动模式和伤病的相关性,为青少年足球运动员预防潜在的运动损伤提供参考。以福州市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运动损伤和功能性动作筛查的为研究对象。采用访谈法和测试法,对福州市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进行功能性动作筛查和运动损伤统计。研究结果表明,福州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膝关节50%、脚踝37.5%、髋关节25.0%;分析发现福州市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有无运动损伤组的深蹲、上踏步跨栏架、旋转稳定性和FMS总分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探讨皮划艇静水皮艇项目运动损伤的特征,本文以山东省队为例进行运动损伤现状分析,旨在为预防运动员发生损伤提供相关理论依据。方法:在分析运动员体重等基本情况基础上,对运动损伤的部位和组织、致伤训练的类型、损伤的左右侧和新旧伤进行帕累托分析。结果:(1)运动损伤主要发生的部位,男性运动员在腰部,占比79.06%;女性运动员主要集中在膝关节、腰部和背部,累计占比达到87.63%。(2)运动损伤主要发生的组织为肌肉组织,在男性运动员中占比69.91%;在女性运动员中占比45.70%。(3)运动损伤主要致伤训练为测试仪训练,在男性运动员中占比45.75%;在女性运动员占比34.95%。(4)运动损伤左右侧分布,中间脊柱损伤的例数最少。(5)持续旧伤在男性运动员占比为88.77%;女性运动员占比63.44%。结论:皮划艇静水皮艇项目运动损伤发生部位主要集中在腰部;损伤发生的主要组织为肌肉组织;致伤训练主要为测试仪训练;持续旧伤占运动损伤的主体,左右侧损伤较多,中间脊柱损伤的例数较少。  相似文献   

9.
采用调查与理论分析的方法研究50名优秀散打运动员的运动损伤心理学,结合运动损伤心理学理论,建立优秀散打运动员应激—损伤、交互理路、恢复理论心理学模型。结果表明,优秀散打运动员运动损伤心理学模型的建立加深了对散打运动员运动损伤心理学特征及各因素间关系的认识,对预防运动损伤及加速伤后身心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少年跆拳道运动员运动创伤特点的调查与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少年跆拳道运动员是我国发展跆拳道运动的后备力量,通过对少年跆拳道运动员运动损伤的调查与分析,寻找少年跆拳道运动员运动损伤的特点,提出对少年跆拳道运动员运动损伤的预防措施,提高训练水平加强医务监督防治运动损伤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高水平运动员运动损伤的心理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娅 《体育学刊》2004,11(2):57-60
对竞技项目运动员来说,运动损伤将产生巨大生理及心理的挑战。研究者们已经证实了运动损伤对高水平运动员所产生的一系列心理方面的影响,并且对于运动员的情感冲击提出了不同的理论模式。目前的研究中通过回顾相关运动损伤心理反应的一系列文献,力求挖掘并总结更系统的运动损伤在心理方面所受到的干扰及影响。通过这一总结又将引出更多的可探讨的问题以供将来在损伤后心理过程和整个恢复方面的研究。更重要的是能将这些所能考虑到的因素有效运用到现实的策略中,以帮助运动员更好的恢复和参与今后的比赛、训练。  相似文献   

12.
散打和拳击运动员运动损伤特点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拳击和散打都属于格斗对抗性项目,均以击中对方有效部位而取胜,在训练和比赛中运动损伤的发生较为常见。运动损伤的发生,尤其是运动技术伤的发生与运动项目特点密切相关,类似职业病。通过对不同项目损伤的特点比较,探讨不同项目损伤发生的规律,能为指导损伤预防提供理论依据,进  相似文献   

13.
肩关节损伤在乒乓球运动损伤中最为常见,损伤不仅影响运动员运动成绩的提高、运动寿命的减短,甚至给运动员的生理、心理造成严重的影响。本文分析了乒乓球运动员肩关节损伤的原因,并相应提出有效的预防措施,旨在为保证训练的正常进行及提高运动员的运动寿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多年来,运动损伤一直影响着田径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使科学系统的训练和比赛难以按计划正常进行,导致一批有前途的运动员过早地离开田径场,严重阻碍了田径运动水平的不断提高。为了避免和减少运动员在训练、比赛中的伤病发生,延长运动员的运动生涯,提高训练质量。本文通过对山西省太原市3所高中业余田径运动员的常见损伤进行了调查统计和分析,并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其田径课余训练运动损伤的原因,具体区分男女运动员不同项目、不同层次运动损伤的特点,对其进行总结归纳从而将运动损伤率降低到最低,使我市业余田径运动员预防损伤的意识增强、整体水平提高、运动寿命延长。为该地区教练制定田径业余训练、考学安全预防措施、积极调整学生心理状态,提供依据;使得训练、比赛、考学顺利进行,最终达到提高整个市的运动水平,为我国田径事业的蓬勃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武术运动员膝关节损伤的发病机制及防治措施。方法:对一、二线武术运动员各10名进行膝关节物理检查、X线及MRI放射学检查,同时对一、二线运动员伤病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武术运动员膝关节损伤的部位主要在半月板、关节软骨及膝关节周围滑囊等部位,一线运动员的受伤几率明显高于二线运动员。建议:根据武术运动员膝关节损伤的机制,其防治措施应增加膝关节动力性稳定,采用科学的训练方法为主,并积极治疗已发伤。  相似文献   

16.
专业运动员踝关节损伤的预防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踝关节损伤在专业运动员群体中是最常见的运动损伤之一,尤其在要求跑、跳和急停变向等体育运动项目中,踝关节的损伤更为常见,如治疗不当会引起日后关节疼痛、关节不稳定及创伤性关节炎,严重影响运动员运动成绩的提高,缩短运动寿命,甚至影响今后的日常生活。分析和总结了专业运动员踝关节损伤的原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措施和预防手段,以期帮助运动员科学训练并积极配合医务人员,有效地避免和减少踝关节损伤的发生及其带来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7.
对全国女篮甲A运动员运动损伤发生原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甲A女子篮球运动员的中度损伤的主要原因有:带伤训练比赛、旧伤病未愈、对方故意伤人、训练量过大,身体过度疲劳、肌肉力量不足等因素。重度损伤的主要原因有:旧伤病未痊愈、局部负担过重、带伤训练比赛、运动负荷过大、训练量过大,身体过度疲劳等因素。  相似文献   

18.
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谈访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和数理统计法等,对辽宁省古典式摔跤队42名运动员的损伤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从易发部位、常见损伤及损伤原因等方面探讨运动员运动损伤对训练水平的影响,并提出预防和减少运动损伤的建议,为古典式摔跤运动员更好的训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Even though injury is common in elite sports, there is still a lack of knowledge of young athletes’ injury perception both during and after injury. The aim of this mixed-method study was, therefore, to explore, in-depth, data on injury consequences and adolescent elite athletes’ perceptions and experience of injury. Three hundred and forty adolescent elite athletes (age range 15–19), from 16 different sports, were bi-weekly monitored over 52 weeks using a valid questionnaire. Twenty athletes from the same cohort were interviewed in focus groups about injury experience and perception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verage bi-weekly prevalence of injury was 38.7% (95% CI 37.3–40.1), with 30.0% (n?=?102) of the athletes injured for more than half of all reporting times. An overarching theme from the focus groups highlighted the risk among young athletes of a loss of identity while injured. The findings support several suggestions that may improve the rehabilitation process and enhance rehabilitation outcomes: (a) provide clear pathways to the medical team, (b) recognize the identity loss, (c) involve the injured athletes with the rest of the teammates and (d) educate athletes about how to interpret pain signals. Future research should explore and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and generalization of such interven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