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他虽已鬓发斑白,胸膛中却搏动着那样年轻的一颗心;他虽然从新闻工作的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却无时无刻不牵肠挂肚地关心着党的新闻事业。他,就是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72岁的老新闻工作者丁济沧。丁老在延安“抗大”读过书,在延安清凉山办过报。此番他参加全国地市报“继承和发扬党报优良传统学术研讨会”回到延安,真是感慨良多。听到人们叫他“丁老”,他说:“当年我在这里,人们都叫我  相似文献   

2.
在世界经济导报社一隅,我访问了《导报》记者朱杏清。他那心田坦荡,富有时代气息的言辞,使我感到他是很有思想、很有见解的人。这位在新闻天地驰骋才五年、上海报界的新兵,以清新敏锐的笔触,给读者传递新时期的新思想、新信息,把人们感到“沉闷”的经济新闻写活了。朱杏清个儿不高,沉着而有精神。透过他深邃的目力,显示出他勤于思索。他的学历表里找不到“高等学府”字眼,六八届高中后,告别了他的求学时代。在风雨如晦的岁月里,他一度待业在家。青年人的进取心、求知欲,驱使他奔向图书馆,汲取精神食  相似文献   

3.
成合我(1898—1991)是我国现代著名爱国报人,新闻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于1924年独自创办了《世界晚报》,次年又创办了《世界日报》和《世界画报》,成为中国新闻史上的一人办三报的唯一报人。1927年他在南京创办小型报《民生报》,1934年该报因揭发国民党政府行政院政务处长袁学沛贪污舞弊案被查封,成合我则被禁止再在南京办报。他遂于1935年9月20日在上海创办《立报》。在《立报》创刊号上,成舍我写了题为《我们的宣言》作为发刊词,文中提出了他的办报四个原则:正、凭良心说话。2、用真凭实据报告新闻。3、除国家币制及社会经济…  相似文献   

4.
艺术来源于生活,同样,新闻来自百姓民生。作为一位市民报的记者,他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放低姿态,走到百姓中去,关注“草根”阶层。  相似文献   

5.
早就听说当记者吃新闻饭的命短,年逾不惑的我居然半路出家加入了这列“短命”的大军。去岁暮春,上海公交总公司党委领导找我谈话,将我从党委办公室调到《上海公交报》,担任常务副主编。 1983年4月,上海公交公司(现为上海公交总公司)创办了《上海公交报》这张企业内部报纸,主要报道公交的工作和公交职工的思想、工作、生活等动态,下发到公交基层3000多个班组。当时,我刚调到  相似文献   

6.
实现新闻报道的平民化,已经成为众多企业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求生存、求发展的一种选择。为什么要实现企业新闻报道的平民化,怎样才能实现企业新闻的平民化?一、企业报新闻报道平民化的必然性从大的方面讲,实现企业报新闻报道平民化,这是时代对媒体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民主进程的发展,人们参与社会管理的热情与愿望越来越强。这就使得读者对新闻事件的了解状态也从过去被动的“告诉我”转变为现在主动的“我要知道”,从简单的得知事情真相发展为思考事件的前因后果。同时,在信息时代,受众接触新闻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  相似文献   

7.
周斌 《视听界》2009,(6):103-104
体验式报道,记者既是新闻事件的采访报道者,又是事件的参与者,改“听他说”为“我自己说”;改“你做我报”为“我做我报”;改“无病呻吟”为“内心呐喊”,新闻的感染力更强,可信度更高,评论更到位。  相似文献   

8.
我在少年时代,就向往新闻工作,并经常给报社写稿,反映一些农村青年和周围同学们的生活情景。写了几次之后,上海的青年报社居然给我寄来了一份通讯员登记表。这件事,使我高兴了好一阵子。当通讯员是有任务的,于是与报社的联系增多了。所以,我对朋友们说:“我与新闻结缘是在少年时代。”但真正闯进新闻的大门,真正尝到从事新闻工作的酸甜苦辣,却是在当上记者之后。 屈指算来,从事新闻工作已近四十个春秋。我不愿报流水帐,因  相似文献   

9.
我最爱看各种“文摘”报和晚报的社会新闻。信手抄下一些题目:“科·阿基诺访问漳州期间发生一起手榴弹失窃案”、“农村日益严重的婴儿买卖风”、“李大夫披露毛泽东生前健康情况”……看了这些题目,我相信大多数读者是要把这文章读个精光的。可惜,这类社会新闻在报纸上还是太少了。大报似乎是不屑为之,小报呢,好象也很少有人精心采写这类新闻。以中国之大,人口之多,每天都会有不少新鲜乃至怪异的事;但从报面上看,有点单调。为什么要刊发这些社会新闻,这道理似乎毋需阐述。一则人们的社会生活本来就极其丰富,“一个母亲生五胞胎”或“四十年前情人终成眷属”这类事等所在多有;再则读者很爱看这种事,而且也没有大的  相似文献   

10.
本刊讯倪孝才、李闫报道:“我能够在500多名应聘者中脱颖而出,被兖州电视台聘为记者,多亏部队十多年的培养,多亏新闻报道工作锻炼我成长!”7月5日,空降兵某部转业士官报道员周广慧在该部新闻骨干经验交流会上动情地谈起了自己从事新闻的经历和体会。 周广慧1988年入伍后,被火热的军营生活所感染,他开始拿起笔讴歌军营生活。没想到他的第一篇处女作《节日楼前静悄悄》便上了《空军报》的头版头条,他一下子便成了该部的新闻人物。此后,他担任报道员12年来,先后在《解放军报》、《中国空军》、《新闻与成才》、《湖北日…  相似文献   

11.
1979年至今10多年来,我撰写了1200篇以“绿色”为主线的新闻、述评、人物专访、见闻、特写、来信、建议与呼声及副刊上的有关环保、生态、植物、园艺等知识小品、征文、小言论直到大块科普作品,在上海的许多报刊以及电台、电视台上发表。我现在是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上海科技报、上海  相似文献   

12.
孙建国,是南通江海电容器厂的宣传干事。他从1984年11月份退伍回乡以后,积极为《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华日报》、《中国乡镇企业报》等新闻单位写稿。当人们看到他写的稿件在报纸上刊登以后,惊奇地问他:“小孙,你写稿有什么诀窍!” 27岁的小孙笑了笑说:“我是在自己的‘精养鱼塘’里打捞。”小孙所说的“精养鱼塘”,就是他写稿的基地:江海电容  相似文献   

13.
新民晚报资深摄影记者夏永烈有一下“杀手锏”,就是“抓拍”。夏永烈当摄影记者可以说是一种“机缘”。他毕业于太仓师范,1953年分配到上海自行车厂。由于他爱好体育、热心群众体育,当上了厂体育协会主席。又由于他是个“工人秀才”,当上了厂报主编。1957年上海举办“报刊训练班”,罗竹风当主任,旨在选拔培训一批人才充实新闻工作单位。夏永烈在翌年进了新民晚报,由于他有“两手”,自然安排他当体育记者。 1958,黄浦工人体育场,夏永烈在球门底线处捧起了一只“蔡司120皮老虎”相机,对准带球攻门  相似文献   

14.
在上海统训局每月公布的收听率调查表上,高踞榜首的是滑稽"王小毛",为什么听众如此青睐"王小毛",.请"王小毛"的爸爸谈谈-------1987年5月10日上午9时,一个陌生的、毛头毛脑的年轻人通过电波闯进了千家万户,并且很快就赢得了人们的青睐,成为广大听众的宠儿。这位不速之客就是今天上海滩人人皆知的、我那宝贝儿子“王小毛”。每天清晨和傍晚,人们不约而同地打开收音机,此刻大街小巷响起了王小毛那熟悉、亲切的苏北上海话。王小毛如今已成为大明星,忙得不亦乐乎,今天出现在电视荧屏上,明天又活动在舞台上,近来居然还上了连环画,甚至在南京路上照像馆的橱窗里,也挂起了王小毛的大幅彩色照片。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上海文化艺术报、青年报、劳动报、文化与生活等20多家报刊,发表了近百篇介绍、评论“王小毛”的文章。我那宝贝儿子如此大出风头,做老子的也跟着沾了不少光。  相似文献   

15.
新闻的真实性是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一个复杂的话题,从有“新闻学”以来,“新闻真实性”问题就让人争论不休.如今我说个新的话题,叫新闻的“生活真实”,这可不是添乱,确实感到值得一说.艺术是生活的反映,新闻是事实的报道,由此产生了两组矛盾: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新闻真实与事实真实.但是,从泛意上说,新闻也是一种艺术,是客观报道自然与社会生活、再现生活过程中选择其新的一种艺术.于是您要细读一些新闻作品会发现,不少新闻作品中,写的并非全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或者是“发生在具体时、空中的事实”,而是写进了许多生活现象,写进了记者的生活感受和生活体验,写进了生活中曾有的却没有事实基本要素界定的“无主事实”等等.一些新闻作品尽管写进了这些“生活”,写进了这些“无主事实”,却并未影响这些作品的新闻性、真实性和传播价值.有的作品还拿到了新闻大奖并受到广泛好评.我们把新闻作品中的这种真实称之为“生活真实”.这类反映“生活真实”的新闻内容,在新闻作品中常见有这么几种:  相似文献   

16.
“生活是大书”是著名作家柯灵先生生前留给我的珍贵题词。 多少年来,我一直爱读柯老的作品,尤其是他的散文。他的散文、讲究辞章,极富文采,真正称得上是美文。报刊杂志上每有他的散文发表,我一定要搜求到手,仔细阅读,反复把玩,深感诵读他的散文是品尝一席盛宴,一种艺术上的高度享受,真正可说是获益匪浅。 1981年初,我由中学调入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从事现代文学研究工作。开始两、三年,我参加了现代文学研究室的集体项目——上海“孤岛”文学研究的工作,接受了编选《上海“孤岛”文学作品选》中散文、报告文学的任务。上海“孤岛”时期,柯灵从事报纸  相似文献   

17.
在经济生活中“大显身手”的倒爷,如今在新闻圈子里也倒腾起来了。广西某地两名“新闻倒爷”,从报上抄袭他人写的新闻,写上自己的名字或署以化名,“倒”到其他报上发表,捞取稿费,影响极坏。其中一位,看到《广西日报》上刊出“广西赖氨酸厂在南宁建成投产”的消息,抄袭后投到《湖广信息报》。因“倒爷”身处贵  相似文献   

18.
事业与真情     
1992年4月19日,一位来自若羌县的中年妇女,与《巴音郭楞报》驻和静记者站68岁的虎文明结为伉俪。一则新闻记者的“新闻”在当地引起人们的注目。虎文明是一位对党的新闻事业有着执著追求的“业余记者”,在婚姻与事业发生两次冲突时,他毅然选择了后者。几十年坎坷孤寂的生活不但没有压垮他,反而使他勤奋耕耘,劳作颇丰。有1800篇  相似文献   

19.
去年冬,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法院判决了一起吴礼明诉上海郊区报社的“新闻官司”。这是一起侵害名誉权的讼案。《上海郊区报》在一则启事中说有一个“自称吴礼明者”假冒本报记者行骗,吴礼明认为这则启事损害了自己的名誉,诉至黄浦法院。黄浦法院一审判决驳回吴的诉求。吴不服,已上诉至上海市中级人民法院。本案对新闻工作提出了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担任新闻记者职务需要具备什么条件?据吴礼明在上诉中称,他“至今”“一直从事新闻工作,从未有一天离开过”,共在9家报刊担任记者、编辑,在“离开郊区报后”,也“一直在新闻工作岗位上”。本刊未及一一核实,若吴所述与事实有出入,有关单位可来函说明之。现将有关材料刊登于下,有删节处均于注明。  相似文献   

20.
一、离开淮阴去淮安 1946年元旦刚过,新华社华中总分社社长范长江同志对我说:“盐阜地委要调你回去编火众报。”在1945春,王阑西同志调我到《盐阜大众》报,当时我对他说:“我只读过几年私熟,没上过洋学堂,干不了。”他说:“送你去建大学习,学了你就会了。”就这样,我结束了在建阳县荡东打游击的生活,去安徽淮南旧铺镇,进新四军军部办的华中建设大学学习。原定进新闻系,后因学员不多,乃成立一个新闻队,合并到文教系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