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科教学具有德育性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我国清朝末年制定的《奏定学堂章程》(1904 年制定,相当于当今的“课程标准”)中就指出: “在使知今日中国疆域之大略,五洲之简图,以养成爱国之心,兼破乡曲僻陋之见。”可见,中国近代学校的地理课程.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担负着德育的使命。但是,学科德育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概念, 其内涵随着学科的发展与时代的变化也在不断  相似文献   

2.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当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德育,并将其看作是学科教学的核心内容,以赋予道德与法治课程新的内涵,实现教学内容的丰富和扩充;同时也让更多的学生在学习与探究课程知识的基础上,实现德育素养的提升,做到学科教学与德育的同步进行。鉴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本文在综合分析和研究现阶段学科教学现状的基础上,试着从“营造好的德育环境”“深度挖掘教材文本的德育内容”“创设富有教育意义的德育情境”“组织开展趣味十足的德育游戏”“适时增设德育方面的探究环节”“进行学科德育方面的反思”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期让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更具实效性。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蒋王中学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探索出了一种新的德育课教学模式——微型德育课。所谓微型德育课,是指围绕某一具体德育内容,教师精心设计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心理教育等全方位、多功能的课型,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课”。它既具备学科课程之形,又拥有活动课程之功能,是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有机结合。微型德育课的实践,促使德育形式多样化,有利于转化良性冲突,避免恶性冲突,提高德育实效。  相似文献   

4.
随着课程改革在全国各中小学的不断深入,“德育”这个教育概念,被人们赋予了越来越多的文化心理的含义,它不再是单纯的思想品德教育,而成为对学生精神世界的构建。在这个构建的过程中,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人们已经形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德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是德育“润物细无声”最基本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将“阿伦特”困境问题移入“德育课程”研究领域,从“阿伦特”困境的“传统”“权威”两大视角出发,重点探讨作为专门学科的“德育课程”传统的可能性争论问题,梳理“结构—功能”论者、“现象—解释”学者及社会批判论者围绕“正规德育课程”的权威与“祛魅”的争论,指出当前德育课程改革的“帕累托改进”路径——德育课程的价值取向:从“育知德育”转向“育行德育”;德育课程的生成逻辑:从静态建构转向动态生成;德育课程的主体角色:从“有利于教师教”转向“有利于学生学”;德育课程的现实功能:从“专注甄选”转向“关注发展”。  相似文献   

6.
多年来,受传统学科课程观念影响,在高职院校德育课程建设上,形成了较为狭义的学科德育课程观念,仅将之理解为直接学科德育课程,偏重直接学科德育课程建设,忽视其他渠道德育课程建设。存在着德育课程主渠道与辅渠道、稳定性与变化性的矛盾和德育课程结构及层次不清等问题。只有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德育课程综合性建设,才能更好地促进高职院校德育课程的改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学科德育课程是一种最古老的德育课程形式,也是当前我国德育的主导课程.这一课程形式产生之初以至于现在,发展之路并不平坦,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上世纪初随着道德相对主义盛行,西方甚至取消了这一课程;而在世纪末国内关于这一课程实效不佳的讨论甚至抨击之声不绝于耳,使得这种传统的直接德育教学方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关系到其命运和高校德育课程改革的方向.因此,有必要从课程依据和学科价值两个方面来捍卫学科德育课程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8.
<正>编者按本期《典型》报道的是江苏省盱眙县第三中学及其联盟校的主题活动型德育课程实践经验。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德育工作在一些学校没有得到充分重视,表现在课程建设不够,德育的时间、空间不足,德育的形式单一、内容不够丰富。盱眙县第三中学及其联盟校经过10年探索,从“思政课堂主题型活动教学改革”到“主题活动型德育课程实践”,逐步构建起包括思政课程、学科课程、校本德育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在内的一体化德育课程体系,积极发挥思政课程在德育中关键课程的作用,学科课程在德育中渗透融合的作用,包括主题教育活动、班级德育、团队活动、  相似文献   

9.
关于语课,除了要认清它的本质属性以外,还必须进一步认识它的课程类型。1996年三省市实验大纲将语课定为“学科课程”,同时设置“活动课程”;人们历来将语课视为智育的一部分,却一再强调它的德育、美育的任务;一些教育心理学家曾指出语是非规范性课程,就是说它不符合智育范畴的学科课程的规范。语是否是智育课程、学科课程?这是一个应该弄清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周敬山 《江苏教育》2023,(30):22-23
学科德育促进了学科教学形态的改变:德育从“课外”走进“课内”,学科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从“分离”走向“融合”,教师从“专人”走向“人人”,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和育人价值得到进一步体现。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应深化对学科教育属性的研究,加强对学科德育与学科课程教学中蕴含的其他诸育的融合关系的研究,将价值观引导和必备品格培养落实到学科教学中,在“跨学科综合育人”“跨学习领域全面育人”方面进行创新实践。  相似文献   

11.
沈慧 《江苏教育》2022,(9):73-74
<正>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学科德育是当今学校课程立德树人的基本形式。数学学科在基础教育学科课程中占据重要地位。数学教育中理应渗透德育,着眼于“完整的人”的培养。然而,当下,一些教师认为数学学科由于其理性的特点,没有多元的德育价值。  相似文献   

12.
根据学校德育实施的不同途径,结合德育课程类型的划分,我们认为,广灵路小学的“情感体验”德育模式是由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隐性课程三个板块构成的。这三个板块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情感体验”的德育模式分别贯穿其中。  相似文献   

13.
主题活动型德育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是落实“三全育人”要求的校本实践,是转变学校德育时间、空间不足,德育形式单一、内容不够丰富,扭转“重智轻德”的学生发展生态的实践探索。这一课程旨在协同思政(道德与法治)课程、学科课程、校本德育课程、综合实践课程中的德育元素,通过主题型活动、学科渗透融合、主题微德育、行为作业、综合实践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亲身体验、深入思考,促进学生在实践中实现品德发展。  相似文献   

14.
隐性德育课程是隐性课程的一部分。学科教学活动是隐性德育课程的重要实施阵地。未经规范而自发实施的隐性德育课程不能充分发挥其德育作用,而且难以避免其负面影响。采取相应策略优选“实施点”,能有效地实现隐性德育课程有计划、有准备的实施。  相似文献   

15.
一、农村初中德育课程的现状 根据笔者的调查,农村初中的德育实施途径一般有三种:由专任的思想品德教师上课讲授思想品德内容:由文化课教师在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由学校行政人员、班主任等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从理论上讲,这二三类属于“知识性的德育课程、学科教学中的德育课程、活动性的德育课程”^[1]。这些德育实施的途径、方式都指向一种德育课程.即“显性德育课程”。这也是目前初中首要推行的德育课程。  相似文献   

16.
当前,教师的德育专业成长已成为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而品德(道德与法治)学科可以说是最薄弱的学科,学科教师的专业成长面临许多现实问题。十余年来,工作室以浙江省教育资源网为支撑,以“桑丽虹名师工作室”平台建设为契机,一群热爱德育的学员们在导师的带领下组建成长联盟团队,互相学习沟通、交流心得、分享成果、相互促进,扎根德育课程与教学研究,用行动践行“肩负爱和责任,乐在品德教学”之座右铭,在“邂逅桑田美景,品味有德人生”的价值追求中不断实现专业成长。  相似文献   

17.
蒋敏 《江西教育》2023,(15):32-33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发掘德育素材,渗透德育观念,引导学生的德育实践,从而追寻“历史之真”“历史之善”“历史之美”;要借助历史长河中相关的事件、人物等,渗透与融入德育。教师要通过初中历史教学的德育化,充分地发挥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彰显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  相似文献   

18.
学科式德育课程一直是我国学校道德教育中主导性的课程形态,但其实效性常常受到人们的批评。本文从学科式德育课程的问题出发,试图重建德育课中的师生角色地位和相互关系,改造传统德育课的内容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时下,国人高唱“课程思政”,其间夹杂着不少的误读。论文认为,要克服这些误读,必须回到赫尔巴特。根据赫氏的教育性教学思想,“教学”须以“教育”为目的,“教育”不能脱离“教学”来进行;教学的教育性内在于教学过程,是教学本身所固有的一种内在属性。由此推断,学科德育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和深刻把握各门学科独特的内在本质。离开了这一点,学科德育必然沦为表面化、形式化的装饰品。为了阐述学科德育与学科本质的内在联系,揭示学科德育的内在性与独特性,论文以“文学”“历史”“哲学”“科学”与“艺术”为例,作了相应的解释与说明。  相似文献   

20.
贾美华  金利  黄冬芳 《中国德育》2010,(9):23-26,80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教师,将新的课程理念与教学实践有机融合,开始树立学科“大德育观”。“大德育”是关注每个学生整体成长过程的德育。在大德育体系中,德育目标具有整体性,德育内容具有综合性,德育实施主体具有全员性,德育影响具有全方位性,德育过程具有动态性。这些特征使得德育成为中小学各学科教学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